致敬袁隆平演讲稿
微文呈现整理的致敬袁隆平演讲稿(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致敬袁隆平演讲稿 篇1
大家好!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他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买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
不论银行里有多少钱,袁隆平还是种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渐增多的条条皱纹,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谢谢大家!
致敬袁隆平演讲稿 篇2
大家好!
我们80这一代,是袁隆平爷爷养活大的。
幼时总是听母亲谈及,他们小时候,总是吃不饱饭,可于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我把功劳全都归结给祖国,这个模糊的概念,知道后来,才知道,这个功劳归结给祖国,也要归结给您。
我没吃过树皮,野菜,甚至连曾经的杂粮馒头都没有吃过,更别提烤红薯,烤土豆了。白面馒头,把我养大,我感恩过祖国,我感恩过父母,可我从来没有想过,感恩您。
现在,我想好好地感谢您,可您还能听到吗?
曾跟学生提起过您,我说,您就像水,上善若水的水,我们经常忽略您的存在,可没了您,我们不知能否活到如今?
今天,让我们把所有的明星淡忘吧,因为今夜的天空,只会有一颗璀璨的星!
中午的时候,我在我的学生群含泪发布了您去世的消息,而顷刻间,便证实为谣言,您知道吗?我第一次觉得假新闻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好,可一波三折,不消两个小时,真的`新闻粉碎了我的心,新闻呀!我希望您再一次是谣言,再一次是假的,我不怪你!
可,你是那么的真,钻心的真,宛如一把利刃扎进心窝,而且还反复地搅动!
我不知道如何怀念您,袁隆平爷爷,身为一个文人,我只能用自己最爱的文字去祭奠最爱的您!
课上惊闻巨星陨
涕泪纵横难所云
身前佳肴难入口
心已飞去送至亲
哭声尚在耳边绕
他乡却添一新坟
国士虽去魂永在
此生无愧中国人!
谢谢大家!
致敬袁隆平演讲稿 篇3
你好!大家好!
袁隆平,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名字。这个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给世界带来了利益。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性努力下,终于发明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令我们敬佩和感动。当时,这种想法需要勇气。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评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根据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辟新的科学技术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很困难,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精神一直鼓励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决心与饥饿和灾害斗争,解决农民们的衣食问题。袁隆平以他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发明了下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例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习钢琴时,要知道困难……无论做什么,只要认定要做,就要向目标前进,决不后退。此外,我们还应该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我们应该从小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支柱。
我们还期待袁隆平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非常感谢你。
致敬袁隆平演讲稿 篇4
大家好!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谢谢大家!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