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人生随笔 > 正文

方言是一门艺术

作者: 陈炳林2024/03/31人生随笔

方言是一门艺术,是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个性化表达的基本特征。戏曲影视剧中的人物讲方言,能渲染淳厚的艺术韵味,催生视觉听觉受众对文化、地域以及风土人文的认同共情,产生心灵共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之于历史人物具有根植血脉的地域标识与本体个性特征。戏曲剧种,更是以地方特色而见长的语言艺术。由本土方言衍生出的,诸如锡剧、扬剧、淮剧、河北郴子、京韵大鼓、安徽黄梅戏等,这些剧种富于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是文艺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古今中外,方言无疑是戏剧曲赋这类语言艺术的基本因子,门类繁多的剧种得以广泛流传,以方言表达是最基础的要素集成。

方言既是地方剧种的基本元素,那么,一应都讲普通话就显得单调乏味,缺少了语言艺术的美感。影视剧中,有着呛鼻辣子味的湖南腔、柔绵江淮官音的淮安话,甚或一句粗俗不太雅致的“娘希匹”口头禅,都富有鲜明个性特色韵味,大抵人人闻声听音都能辨别是哪位历史人物。观剧的同时,也让人油然而生起对地域风土人情的丰富联想。这样的回味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如今的电影电视剧在描写历史人物时,都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虽说字正腔圆,却是没了味道,少了劲道。

语言艺术的丰富多彩,百花齐放,才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各地方言的地方戏剧是文化瑰宝,如果一律普通话,地方戏剧曲艺离绝迹消亡也就时日不远矣。摄影创作者们都不畏艰难,千辛万苦专往偏远山村采风追寻乡土本真,影视文学作品描写现实与历史的穿越,这些,其实也是对古老文化的追忆与怀念。

可话又说回来了,京剧就要京腔京调,豫剧就要用河南话,掉个个儿必定不伦不类。这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影视作品中的历史人物特别是近现代革命题材的,方言更有地方特色,更能够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方言对白本身就是艺术表现形式。不敢想象,倘若将来某一天统一规范普通话的表演形式,锡剧、昆曲都用普通话吟唱,戏曲杂剧岂不成了千篇一律的流行歌曲演唱会,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方言俗称,其本身就是文化表达的形式。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用方言表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是统一普通话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文明程度提高,不能缺失文化的内涵。诚然,普通话是公众交流的工具,其产生与流传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有资料显示,普通话产生于现代,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是没有普通话的。秦统一之前,周公制礼作乐时,官话就是周礼的一部分,称为中原雅音。这也就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称为“官话”。孔子讲学的时候用雅音,好让弟子们更能听得周详。汉朝、西晋同样以洛阳语言为国语,隋唐时期,就以长安的官音——秦音为共同语言。明朝以南京话和北京话为官话,流行中以南京话为主导地位。到了清朝,北京话超过了南京话。在明清时期,由于政权首都在北方,许多上京应考的人,多数都学习北京话,这也就是现在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缘由。

弘扬文明风尚,必然要做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公众交流的直接性,语言质量保证性,以及受众效果的确定性,决定了普通话在日常交往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方言的艺术魅力则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保留方言这个独特的富有魄力的艺术形式,给方言一点空间,让影视历史人物用方言说话,也是还原并拓展一个艺术的真实。如今,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与深入,方言日渐淡出,甚至有的方言近于消失,对方言的保护真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