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2024/04/11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教育的奇迹》读后感(精选23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

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于是我便上网查找了一此书籍。最后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这本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于一个教育的门外汉,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著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2

暑假里心血来潮,买了好多茶叶,大红袍、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正山小种。于是,忙里偷闲(此“忙”为带孩子忙),沏上一杯好茶,捧上一本好书,品香、品味、品读!

身为教师,便离不开教育的主旋律,而教育的乐章,要用爱去谱写。几本书中,朱永新老师主编的一本《教育的奇迹》,让我很受感动。此书由四个篇章组成,分别是“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这些奇迹的诞生都来自于一个“爱”字,唯有爱能化腐朽为神奇。

周弘用爱将失聪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一位令人惊叹的神童;胡厚培用爱将弱智的儿子舟舟培养成世界唯一的弱智指挥;荣晓鸣用爱将先天脑瘫的儿子荣博征服美国名校;名师孙维刚用爱浇灌学生心灵的成长;校长刘京海用爱鼓舞学生走向成功;“再生父母”李圣珍老师用爱感化学生人性的尊严……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实在让人震撼,为之感动。特别是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在这爱的教育理念下,李老师魔术般地转化了无数的“问题少年”和所谓的“差生”。凭着一颗热忱的心和一份真诚的爱,李老师把一个个“动物”变成了人,她是孩子信赖的好母亲,是学生钦佩的好老师,是年轻人喜欢的大朋友。一位平凡的母亲,却被成千上万的孩子视为“再生父母”。这份爱是何等的温暖,何等的的神奇,何等的伟大呀!

感动书中的奇迹,也便细想身边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身边也不乏有些性格怪异、思想偏激、行为散漫、调皮捣蛋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成因,我们似乎了解的太少。没有像李老师那样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形成的原因,自然不能对症下药,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自然也就收效甚微了。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爱,被父母爱,被老师爱,被社会爱。爱是无限的,让我们像那些用爱创造奇迹的前辈们学习,用自己真诚的.爱,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让他们在爱的暖流中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让他们的梦想插上美丽的翅膀,勇敢地飞翔!相信努力,定能成功,也让我们一起用爱创造教育的奇迹吧!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3

近日读了美国当代著名教师罗恩·克拉克的著作《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感慨良多。没读这本书之前,从报刊、杂志或一些学术报告中,对美国的教育总抱有一种仰视的态度。本书从一个客观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读后,让我对美国式的教育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全面的认识。

作者,罗恩·克拉克,教过的孩子很多走人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成为社会精英。他们当中有阿莉兹·比尔——哈佛高材生,白宫实习生,一个险些被埋没的国际政治人才;……在当教师之前,罗恩·克拉克从未想过要成为教师,却在一次偶然的代课经历之后,走上了三尺讲台,这个改变他人生的决定同时也改变了美国许多孩子的命运。他对学生近乎严苛的课业要求和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让父母、同行大呼不可思议,却奇迹般地催生出孩子们的无限可能。那些看似无厘头的教育实践,恰恰是点燃孩子们学习热情,激发孩子们求知欲的火种……罗恩·克拉克传递给我们教育界同行的一个理念就是激情——“当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特别是和那些把你逼得发疯的孩子们在一起时,一定要看到这些孩子的'潜能。想办法让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远大的梦想,无论条件有多么艰苦,挑战有多大。必须关照每一个孩子,并看到他们的潜能。”

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不一样的克拉克学校;第二部分父母是孩子成长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第三部分营造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氛围;第四部分课堂之外。

第一部分,作者从让孩子信自己,别摧毁他们的梦想、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曲奇饼干、高期望带来不可思议的进步、在老师与家长之间搭一座信任之桥、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你所希望的并非感谢、走进孩子的生活、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找借口的时间想办法解决问题、要么不做,要做就全力以赴、孩子们登上了时代广场大屏幕、孩子能在你身上看到学习的热情吗?对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疼惜他们、成功源于精益求精的态度、记住姓名是了解的第一步、音乐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永远不要轻视一个孩子、勇往直前,别让任何机会擦肩而过、把学习热情注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孩子们的惊喜之旅,与曼德拉不期而遇、学会“掌控一个房间”、孩子们,我飞起来了、爱学生所爱,不管他们爱得多另类、克拉克学校的“麻瓜方式”;

第二部分父母是孩子成长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作者从美好的愿望不足以帮助孩子成功、别做直升机家长,你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礼物”是为了表达感谢与欣赏,感恩、珍惜——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小问题会变成麻烦、爱玩游戏的尖子生,也会被奖学金拒之门外、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即使最乖的孩子也会撒谎、有些孩子需要你更多的耐心、孩子会努力成为你所期望的样子、帮孩子学习词汇的方法、别做硬币式家长;第三部分营造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氛围。从小孩的年龄特点出发,从最最特别的“开学日”开始,坚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好、这才是真正的“开放日”、穿正装的老师们、每一分钟都价值不菲、别让内部通知扰乱了课堂、别随意干扰教学时间、课堂上,教师不要坐下来、课堂上,教师最好别用手机和电脑、别把珍贵的课堂时间用在做家庭作业上、让你的课堂每分钟都有吸引力、好老师,大班小班都一样、激动人心的“分院礼”——新学年的精彩开场、“神水”事件、奖励计划——请学生到老师家吃饭、希望你们能打电话来、别“放过”任何一个答不出问题的孩子、让课堂“动起来”、每节课都是“音乐课”、站到桌子上讲课、每间教室都该有个“红按钮”、寻根的积极教育、一场风马牛不相及的音乐剧、对家长也要有所要求、挑战赛——最好玩的学习。

罗恩老师他强调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以及和家长的良好沟通,同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和规范,学会尊重他人,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他以一个客观的姿态,为我们呈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疲软无力,这对中国千千万万无条件膜拜美式教育的家长无疑是一记警钟。他颠覆性的教育理念,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教育革命。时至今日,东西方教育孰优孰劣的争论已经毫无意义,罗恩正在创建一种全新的、世界性的教育模式。他如何将两种文化里最好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相结合,让孩子们既能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又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无限热情,主动追求卓越?

这本书不仅是写给老师的,更是写给父母的。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好的教育其实没有国界。确实,作为教育者,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能像罗恩那样与身边的孩子一起创造奇迹。无论父母,教师。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4

从来不相信奇迹,总认为奇迹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当我读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后,给我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想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

在《教育的奇迹》里我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5

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怀着“教育为公 ”、“甘当骆驼”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探求了一条新路,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开阔的.世界。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着用爱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1、爱,是尊重理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境。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好每一个学生。

2、爱,是欣赏激励

心理学家尔土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此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用积极的心理意向去激励他们,期待他们。

3、爱,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教师也只有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才能将心比心,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关注,悉心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爱就如阳光一样给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样给孩子滋润,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无论他是——差孩子”、“坏孩子”, “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等。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种引领,爱是一种责任。让爱走进校园,让爱走进家庭,让爱产生智慧,让爱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相信——教育,因爱而美丽!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

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

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着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着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7

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于是我便上网查找了一此书籍。最后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这本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于一个教育的门外汉,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著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8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的奇迹》,读完后让我感觉到:它虽然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但是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威廉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也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七八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在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班里,有一个学生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他七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他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他。在学校里,他总觉得老师、同学歧视他,对他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他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的后进生。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他,消除他的自卑心理,唤起他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同学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他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学生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特别是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其实“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9

最近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感想很多。十几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短,通过阅读,再结合现在的小学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本书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书中提到了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刚刚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难忘。

记得一天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学生都飞快地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却见某某同学仍在傻傻的发愣。我不由的怒火中烧,因为这个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再加上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我站在讲台前厉声说道:“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业了?”他轻声回答说:“我不舒服。”“你不要给我找借口了,不想学就早点回家。”说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视其他学生做得怎么样。过了不多久,只听一个学生叫到“老师,某某吐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视线转向那里,我也赶紧走到他身旁,只见他脸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连忙叫一个学生去弄点水给他漱口,另外叫一个学生打扫呕吐物。此时我多想对他说声“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但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简单的说声你休息一会,就走开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学生,我会怎样去做。也许我会走到他身旁,仔细地询问他哪儿不舒服,或者伸出手摸一下他的额头是否发烫。但我不仅什么都没做,而且还粗暴地训斥了他,这所有的一切都只因为他是一个后进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孩子们才会更亲近你。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0

最近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感想很多。十几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短,通过阅读,再结合现在的小学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本书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书中提到了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刚刚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难忘。

记得一天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学生都飞快地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却见某某同学仍在傻傻的发愣。我不由的怒火中烧,因为这个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再加上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我站在讲台前厉声说道:“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业了?”他轻声回答说:“我不舒服。”“你不要给我找借口了,不想学就早点回家。”说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视其他学生做得怎么样。过了不多久,只听一个学生叫到“老师,某某吐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视线转向那里,我也赶紧走到他身旁,只见他脸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连忙叫一个学生去弄点水给他漱口,另外叫一个学生打扫呕吐物。此时我多想对他说声“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但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简单的说声你休息一会,就走开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学生,我会怎样去做。也许我会走到他身旁,仔细地询问他哪儿不舒服,或者伸出手摸一下他的额头是否发烫。但我不仅什么都没做,而且还粗暴地训斥了他,这所有的'一切都只因为他是一个后进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孩子们才会更亲近你。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1

假期中我认真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奇迹》。这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它是以青少年的成功教育为中心,从家长、老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阐述了成功教育的要旨和方式。全书提供给读者十二个成功教育的典范,从著名的美国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到中国的女神童周婷婷,无一不是成功教育下的奇迹。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通过对当代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经历进行描述,讲述了这些当代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如: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曾经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曾经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曾经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为什么?因为他们周围有善于对他们肯定的人,有善于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点的人,有对他们始终充满爱心永不言放弃的人,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努力才有了卓越的成绩。全书总共12章,分别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力、兴趣性和自信力等进行分析,对教育者如何培养孩子的天性、陶冶孩子的情操、如何赏识孩子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和指导。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又为人母的我,通过对本书的认真阅读,真是受益匪浅。书中的“笨小孩”、“差等生”让我想到了现在手中的学生。我们班的吴友波小朋友,说话含糊不清。乖巧、守纪、爱劳动,如果撇开学习不谈,是个不错的孩子。可是谈到学习,让人头疼。手把手的教,前面教后面忘。尽管如此,作为他语文老师的我和数学马老师,对他从未令眼看待,课堂上尽量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来回答,课后对他不停地鼓励和辅导。我想:他才一年级啊,考试就不及格,以后他的学还怎么念啊!所以能多教他一点是一点,让他尽量多掌握些。作为老师,我们多么希望他的父母也能同我们一样,不断地鼓励他,辅导他。可是,第一次把他父亲请到学校。没等我开口,他父亲就说:“老师,以后放学让他自己回家,不用我来接。”我跟他讲了他孩子的学习情况,问他是否知道,他说不知道。我对他提出了要求,也跟他预计了如果不赶紧辅导孩子的后果。他没支声。一晃到了期末,我是焦急万分,又拨通了***妈的电话,可是与***妈的通话,让我的心彻底凉了。她说孩子就这样前面学,后面忘。我说那你也得辅导啊,她说没用。真正让我无语了。他的亲生父母待他尚且如此,我们老师使多大的劲,也是事倍功半啊!如果他能生在荣博那样的家庭或者他的父母有荣博父母那样的执着,或许他会有很大的进步。荣博是个脑瘫患儿,大脑思维正常,但是运动神经瘫痪,他的父母就根据他的这一特点,进行坚持不懈的教育,最终把荣博培养成一名十分优秀的人才。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能够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能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时多给予他们肯定,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是早早地就否定了某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他们该会有多么大的进步?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就可以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我们的学生中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 但我们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己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我们同样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生和俊才。李镇西老师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老师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们体会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

由此使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张超喆同学。上学期末他一度情绪低落,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发现后我找他谈话,了解了他父母在家吵架,甚至到了要分东离西的地步,所以孩子很害怕,很伤心,无心学习。我就开导他,教导他回家该怎么做,怎样缓和父母间的矛盾。自己该如何学习,让父母欣慰。让父母看到自己的优秀表现,从而恢复以前幸福温馨的家庭。孩子很懂事,照做了。第二天我就把他的座位往前调了,课堂上多提问他,多多向他送去微笑。这时发现孩子上课听讲了,作业完成了。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爱学习的孩子又出现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不仅关注他的外部表现,还要注意他的内心变化。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2

从来不相信奇迹,总认为奇迹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当我读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后,给我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想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

在《教育的奇迹》里我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3

从来不相信奇迹,总认为奇迹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当我读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后,给我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想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

在《教育的奇迹》里我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4

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探求了一条新路,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开阔的世界。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着用爱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1、爱,是尊重理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境。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好每一个学生。

2、爱,是欣赏激励

心理学家尔土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此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用积极的心理意向去激励他们,期待他们。

3、爱,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教师也只有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才能将心比心,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关注,悉心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爱就如阳光一样给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样给孩子滋润,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无论他是——差孩子”、“坏孩子”, “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等。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种引领,爱是一种责任。让爱走进校园,让爱走进家庭,让爱产生智慧,让爱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相信——教育,因爱而美丽!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5

《教育的奇迹》一书,一本神奇的书籍我读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受到的启发很大。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就是庄稼,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是的,作为父母和老师切忌不要随意地把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和老师所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的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6

暑假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描写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 “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八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算短,通过阅读,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全书提供给读者十二个成功教育的典范,有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书中有几个孩子他们出生的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像众所周知的周婷婷、弱智指挥家舟舟等等。为什么出生有问题的孩子最后都能成才?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得出了答案,那就是他们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就算是出生弱智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只要根据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只要给孩子付出所有的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而不是变成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他们做到了,他们成功了。书中的几位优秀教师也是奉信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可能,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

第二,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但是有些老师只是喜欢这类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那么你所带班级的成绩与班风就会有大大的改善。

第三,包容他们的过错。

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为人师表的我们,更不要说一个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了。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有些老师碰到学生犯了错,不是去正确的引导他,而是斥责甚至打学生,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只会把这个孩子推向更坏的方向,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包容孩子们的过错,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帮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的知心良友,这样孩子进步了,老师也就成功了。

第四,爱所有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爱成绩不好的学生;爱听话的学生,更要爱不很听话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的、不听话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爱。书中的李圣珍老师能把那么多“动物”变成了活泼向上、热爱生活的人。她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一个字—爱。她爱所有的孩子,爱所有的“问题孩子”,她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优点,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爱,只要你是真正对他们付出了爱,不管多“坏”的孩子都会乖乖地听你的话,都会乖乖地变成好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引路人,这都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多读书,多反思,做所有对得起“教书育人”这四个字的事情,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多有“奇迹”发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7

《教育的奇迹》一书,一本神奇的书籍我读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受到的启发很大。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就是庄稼,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是的,作为父母和老师切忌不要随意地把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和老师所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的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8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

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

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

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

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

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实际上,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9

暑假闲暇之余,我也会翻翻书籍,品品书的清香。其中崔华芳编著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身处教育第一线 ,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穿梭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穿梭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催促着学生,追逐着时间,匆匆忙忙地奔向着那些既定的教学目标。总是在期待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个都能出类拔萃,可又总在每次考试后为那些没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孩子而叹息。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爱因斯坦在年幼的时候也曾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糊涂虫”“讨厌鬼”“愚笨儿”……然而成年以后的他们却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个巨人。面对和他们类似的孩子,需要的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透过表面深入内部去寻找、发现那些他们潜在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激发,使之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发现……这些潜在的能量不会那么轻易地被我们激发,那就需要我们善于分析思考,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而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

翻阅书中,仔细阅读那些奇迹的创造者的故事。无论是那些凭借成功的家庭教育将残障儿童培养成人的父母,还是那些书写学校教育奇迹的老师们,在他们身上有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热爱。他们热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浓厚的爱,支撑起他们不懈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某某学生是差生。其实,我们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人性各异,特点不同,儿童时代尤为明显。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对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就是说,善于施教者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而进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较优的孩子取得优秀的成就,没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才能、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因材施教。我班的一名小男孩,生性懒惰,缺少教育,学习习惯差。自从我接管以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先是找他谈心,旁敲侧击,及时表扬、鼓励。慢慢的,他和我越来越亲近,有事没事爱主动找我说话。我也以此机会鼓励他学习,半个学期过后,他从我班的后三名一跃成为中等学生。我们还一起制定一个计划,朝优生行列迈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奇迹就会出现。

掩卷沉思,回忆着书中这些创造奇迹的老师、父母,在他们身上我首先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闪耀。教育是艺术,学生是璞玉,只知一味地凿击敲打,而没有预先的精心构思设计,是难以有精美的艺术作品诞生的。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父母老师的教育也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思考、学习的还有很多。当然成功谱写教育奇迹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我想当我们有了智慧,有了爱,其余的那些因素也必会不难具备。只要我们悉心去努力,用心去创造,我相信教育的奇迹也定会属于教育一线上平凡的你我。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20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

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着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着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21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著名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22

假期中我认真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奇迹》。这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它是以青少年的成功教育为中心,从家长、老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阐述了成功教育的要旨和方式。全书提供给读者十二个成功教育的典范,从著名的美国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到中国的女神童周婷婷,无一不是成功教育下的奇迹。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通过对当代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经历进行描述,讲述了这些当代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如: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曾经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曾经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曾经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为什么?因为他们周围有善于对他们肯定的人,有善于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点的人,有对他们始终充满爱心永不言放弃的人,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努力才有了卓越的成绩。全书总共12章,分别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力、兴趣性和自信力等进行分析,对教育者如何培养孩子的天性、陶冶孩子的情操、如何赏识孩子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和指导。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又为人母的我,通过对本书的认真阅读,真是受益匪浅。书中的“笨小孩”、“差等生”让我想到了现在手中的学生。我们班的吴友波小朋友,说话含糊不清。乖巧、守纪、爱劳动,如果撇开学习不谈,是个不错的孩子。可是谈到学习,让人头疼。手把手的教,前面教后面忘。尽管如此,作为他语文老师的我和数学马老师,对他从未令眼看待,课堂上尽量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来回答,课后对他不停地鼓励和辅导。我想:他才一年级啊,考试就不及格,以后他的学还怎么念啊!所以能多教他一点是一点,让他尽量多掌握些。作为老师,我们多么希望他的父母也能同我们一样,不断地鼓励他,辅导他。可是,第一次把他父亲请到学校。没等我开口,他父亲就说:“老师,以后放学让他自己回家,不用我来接。”我跟他讲了他孩子的学习情况,问他是否知道,他说不知道。我对他提出了要求,也跟他预计了如果不赶紧辅导孩子的后果。他没支声。一晃到了期末,我是焦急万分,又拨通了***妈的电话,可是与***妈的通话,让我的心彻底凉了。她说孩子就这样前面学,后面忘。我说那你也得辅导啊,她说没用。真正让我无语了。他的亲生父母待他尚且如此,我们老师使多大的劲,也是事倍功半啊!如果他能生在荣博那样的家庭或者他的父母有荣博父母那样的执着,或许他会有很大的进步。荣博是个脑瘫患儿,大脑思维正常,但是运动神经瘫痪,他的父母就根据他的这一特点,进行坚持不懈的教育,最终把荣博培养成一名十分优秀的人才。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能够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能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时多给予他们肯定,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是早早地就否定了某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他们该会有多么大的进步?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就可以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我们的学生中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我们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己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我们同样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生和俊才。李镇西老师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老师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们体会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

由此使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张超喆同学。上学期末他一度情绪低落,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发现后我找他谈话,了解了他父母在家吵架,甚至到了要分东离西的地步,所以孩子很害怕,很伤心,无心学习。我就开导他,教导他回家该怎么做,怎样缓和父母间的矛盾。自己该如何学习,让父母欣慰。让父母看到自己的优秀表现,从而恢复以前幸福温馨的家庭。孩子很懂事,照做了。第二天我就把他的座位往前调了,课堂上多提问他,多多向他送去微笑。这时发现孩子上课听讲了,作业完成了。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爱学习的孩子又出现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不仅关注他的外部表现,还要注意他的内心变化。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23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

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

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

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

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

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实际上,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