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上学记》读后感

2024/05/04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上学记》读后感(精选24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上学记》读后感 篇1

我最近读《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其中我最喜欢《我的同桌是卧底》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米小圈和他的同桌李黎斗智斗勇,真是让人笑到肚皮痛。

米小圈带了巧克力想让同桌不打小报告,可李黎不领情,把巧克力拿去给了魏老师。魏老师因此就把米小圈狂批了一顿。

这里面的李黎真像我们班的班长,就爱打小报告,而且他还爱欺负人,自己拿了辣条,却不让我们拿。书中的米小圈就像我,总被别人欺负。

这书中也写出了我的.不满,请听我细细说来。米小圈吃饭也要李黎看着,如果有一点不好,就会给米小圈的妈妈打电话。

连米小圈上厕所时也要管,超过五分钟,回家后就要被骂了。李黎这样的人,我们班真的很多,像刘同学、赵同学、郝同学……她自己拿玩具,却不让别人拿。

我觉得,同学之间互相批评是必须的,但给老师打小报告不是君子做法。

《上学记》读后感 篇2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

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很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3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上学记》读后感 篇4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上学记》读后感 篇5

我有很多书,有科学知识方面的、漫画故事、成语故事、世界童话故事和笑话等,还有很多很多书,这些书我都很喜欢,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米小圈上学记》。

这本书中有活泼可爱的米小圈、爱学习的李黎、一天到晚很爱笑的小女孩徐豆豆、调皮捣蛋的同学们,还有温柔善良的`莫老师、严厉的魏老师等。书中文字和漫画相结合,我一看就特别喜欢。米小圈和他的同学们在学校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发生了很多有趣而搞笑的事情。记得刚开学,老师给米小圈他们发下了新书,李黎正在认真的看书,米小圈却说:“同桌,你不觉得新书很好闻吗?”李黎闻了闻说:“的确很好闻啊。”这时莫老师说:“米小圈、李黎你们是在用鼻孔看书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李黎这才发现跟着米小圈很丢脸,便不再理米小圈看起书来。每当读到这些片段时我都会笑的肚皮直疼,也想起了我们在学校学习时发生的很多趣事。

还有新学期一位新的体育老师给他们上课,老师急匆匆跑来上课,操场上一不小心绊了一下摔了个大马哈,米小圈和姜小牙便张大嘴巴说:“哇!老师这是什么运动呢?”哈哈,居然把摔跤也说成是运动?读到这里再看到书上的漫画,我顿时笑的合不拢嘴巴,眼泪都挤出来了,哈哈哈!实在是太逗人了!书中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呢,我就不一一讲给大家听了。

《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太好看了,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因为它让我从读书中忘掉了烦恼,获得了开心,让我感受到了读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爱上了读书。

《上学记》读后感 篇6

马林和玛琳娜是一对长得很像的龙凤胎,他们的爸爸是一位海盗船长,妈妈是一名护士。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让马林去海盗学校,让马琳娜去护士学校,但是马林不想当海盗,学的很不开心,因为他一心只想做一名护士。马琳娜在护士学校学的也很不顺利,因为她一心想成为一名海盗。后来,他们俩偷偷交换了衣服和帽子,各自去了各自喜欢的学校,学的都很开心,成绩也非常优秀。

最后,他们的妈妈还是说服了固执己见的爸爸,让马林和玛琳娜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有兴趣的学习,才是开心快乐的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上学记》读后感 篇7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由旁人抄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读后感 篇8

我最近看了一本儿童小说《姜小牙上学记》,这本书是以姜小牙的日记形式展开情节的,记叙了姜小牙一年级的有趣故事。看了姜小牙的故事,我又回忆起我上一年级的情景,发生过好多和姜小牙一样的事情,也遇到过姜小牙一样的问题。现在我上四年级,而姜小牙就像隔壁一年级的小学弟一样淘气、有趣。

姜小牙通过班干部竞选,交了好几个好朋友,其中最好的要数米小圈了。提到米小圈,这套书的'兄弟篇《米小圈上学记》中的主人公,这两个淘气小子一样,在课内课外搞了许多令人捧腹的事情。一次姜小牙为了挽回没背会古时的面子,向老师夸下海口,要七步成诗,于是就有了这首诗:“窗台有盆花,掉到楼下了,大事不好了,有人砸到了。”哈哈大笑之余,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人物太真实了,谁敢保证在小的时候,诗兴大发的时没作过这样的诗呢!这个小子太幽默了,他给这个班级带来多少欢乐呀,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大受欢迎。要是我们班也有这么一个’笑星‘该多好,课间同学们不知有多轻松呢,哈哈大笑才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姜小牙的同桌郝静,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文静、内向,有点和我的性格相似。看了她的故事,我觉得我也应该活泼点儿,融入到集体当中,做大家都喜欢的可爱女生。这是姜小牙写的日记,他的日记就是他的上学记,我以前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其实,像姜小牙一样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是多么的有必要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上学记了,每个人的上学记都独特、另类。

《上学记》读后感 篇9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上学记》读后感 篇10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代替。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

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1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上学记》读后感 篇12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代替继续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3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4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5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上学记》读后感 篇16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帮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7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无能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上学记》读后感 篇18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

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何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9

谢谢谢璞老师的推荐,让我又多读了一本好书。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上学记》读后感 篇20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忆录,叙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学之路。书不厚,200多页的样子,大约2天时间就能读完。叙述的风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征:恬淡、平静,但骨子里透着一种坚韧。由于之前受《南渡北归》的影响,对旧中国(非贬义)知识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颇感兴趣,何先生的书很快吸引了我。读罢此书,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感慨和向往,之前看完《南渡北归》后积留在心中的`那股“气”似乎一下子被引发了,不吐不快,说说我对本书、作者和那个时代几点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话语中充溢着幸福感,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享受喜欢的事,不强求成绩,只是因为喜欢而沉醉,这是多么惬意的心境。记得自己在读研时,导师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是骄)不躁”八个字以勉励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这种境界,但越刻意的结果却是渐行渐远。曾感觉自己可能一辈子与这种心境无缘,但何先生的书又让我感觉到希望。

他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闭门造车,幸福也不是用各种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的,幸福是一种涅槃,只要你保持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并经受了生活的洗礼,你就是幸福的。我现在学习,工作,心中有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期盼,而且这种感觉有时很真实可以触摸到,虽然也经常被一些烦心事所搅扰,但总得趋势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股热情和势头,用越来越好的希望支撑起一种平和的心境,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成熟和强大。

二、朴实

何先生读书时的学风是非常淳朴的,虽然战火纷飞,但学生们都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何先生说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读书时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淳朴的学风有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不势利、不物质、不攀比,不会将家境作为划分地位的标准。何先生特别说了几个同学,比如孙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此外还有北洋总理的孙女,蒋介表姐的孩子等(名字记不得了,在书中都有),都是赫赫显贵之家,但子孙毫无骄矜之气,也和普通学生同学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实在让人感慨这社会到底在进步还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时心中也难免(虽然尽量避免)会产生对金钱、物质、地位的欲求(所谓虚荣)的“俗”气,看了何先生的书,对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习气颇有帮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谓名校和专家,何先生就读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真正的群星璀璨。这里有饱学博识的大师:陈寅恪、华罗庚、叶企孙、吴大猷、梁思成、梅贻琦、朱自清……这里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杨振宁、王浩、殷海光……,看着这一个个世界级的名字,何先生点出了英雄辈出的原因:自由。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自由,老师上课可以不用教材,不限范围,往往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却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围的自由,从校长到学生,遵从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各种主义、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谈阔论,可谓是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学校真正实践着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并不像今天大多是停留在口号中),不以文凭论英雄,像华罗庚、沈从文等人,均是连中学文凭都没有的,但学校却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见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如何的开明。

记得《南渡北归》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上学记》后,我更清晰的感觉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悟”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只要用心去阅读,我想,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

《上学记》读后感 篇21

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我觉的很搞笑

这本书里写的人物有米小圈,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

我就给大家讲一段米小圈在家的故事,有一天早上,妈妈叫米小圈起床吃早餐,半天叫不起床,妈妈拿着早餐来到小圈床边,小圈眯着眼睛闻到气味说:春天的.气味好香呀!妈妈说不是,是我做的春卷的味道。米小圈一听到马上起床刷牙洗脸,跑去桌上,爸爸也在,两父子抢着吃。我们不能象他那样,应该要文明一点。

我又读了几篇,我知道了米小圈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从书上也知道了他也是一个快乐又烦恼的小孩。但是很善良。看过之后我们要学习他的好处,把自己平常一些不好的要改正,做一个好孩子。

《上学记》读后感 篇22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

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很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23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上学记》以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执笔的方式带读者走进了何兆武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愚昧腐败,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激起活力的时代。《上学记》是一部口述历史,但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何先生将我们带进他的世界,用他的眼光重新审视了那个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时代。

什么是幸福?书中曾多次提及到,何先生对幸福的理解,最早的一次是何先生在湘江上刚满十六岁的时候,那是对幸福的理解还只是懵懵懂懂,后来是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何先生是这样说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就是在何先生上学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最艰苦的时代,大部分老百姓过的都会穷苦,尽管如此,也挡不住学生,知识分子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对学术抱有的积极的希望,虽然正好是战争的年代,但学子们也坚定的相信战争一定会结束,美好的生活,未来一定会到来。所以当我看到这里,就有一点点感觉,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可能显得稍许付钱,我们在生活中的抱怨显得很没有必要,幸福其实是简单的,只不过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上待太久了,人们的期望仿佛变得永远都难以满足,我觉得这是我们自己要尽量避免的,要对生活充满期待与希望,别总是盯着眼前的利益,生活本身也是很美好的。

在这本书中,何先生回忆了从小时候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的记忆,从小时候北京的胡同巷再到在西南联大静享读书的时光,一切都好像艰难而却又值得,这是一批知识分子宝贵的记忆,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许多爱国分子,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方式参加着爱国游行,但是对政治知识又避之不及,我无法忘记在序言中,葛兆光先生回忆起自己父亲的那一段,他在书中说到“他们拿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执着的追求国家富强和相信普遍真理,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真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有点像精卫填海,也有点想飞蛾扑火。”这是一种无奈,更是那骨子里透出来的义无反顾,义无反顾的奔向自己心里的那片净土,尽管前方道路黑暗,但他们仍是勇往直前,这是大部分后代所没有的坚韧,这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爱国与远大抱负。

细细品着每一页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当我合上这本书,何先生真的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无论何时(除了升学统考的时候看的少)何先生都畅游在书的海洋中,其中何先生说过“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这是我在接触到何兆武先生后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在我以前的认知里,人们读书总是要有目的的,或是提升自己的涵养,或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或是为了打发时间看一些杂文,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说读书这个过程本来就是美好的,读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同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七年里,没有四处奔波,没有严格管制,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何先生学习读书的做好时光,是一段最惬意的时光。

在西南连大,于在中学里不同,不用再念口号,学习、思想不用再被约束,这里的学术氛围是自由的,学生、老师可以各持己见,可以争论,这是最好的学习环境,也是最好的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发展,完善的最好环境,想必,这也是为什么何先生如此喜爱西南联大的理由,不是一味地听取,而是大家一同讨论,一同交流。

同时,这里的老师教学也是很自由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一味将自己禁锢在一个很死板的框架里,他们会将自己的思想淋漓尽致的展露在学生的面前,但是并不会逼迫自己的学生全盘接受,学生可以何老师讨论,可以和老师争辩,其中,何先生就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让我不禁想要到现场去看看,去体验一下这样的大学生后,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那是阳光穿过绿叶之间的缝隙,缓缓从老旧的教学楼上滑下,看着学生和老师思想的碰撞。就如何先生所讲的“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室,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何先生眼里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的过程本身充斥着的就是美好。如今,在这样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加快了脚步,为了生活,为了富裕,为了一切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大家最终目光放在了最后的结果上,但是,可曾有人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世界,抬头享受人生的真个过程。

这是何先生的一生,我仿佛坐上了一辆列车,看到何先生的一部分人生,从北京到湖南,长沙,云南,台湾,看到何先生沉浸在每一本书,看他眼里溢出的对学习的热爱,当列车到站,我下了车,内心剩下的是久久的平静。

《上学记》读后感 篇24

我最近迷上了米小圈上学记这套系列书,在老师规定的阅读时间,我就读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中间休息的时候或者晚上睡觉前就听喜马拉雅APP上的《米小圈上学记》广播剧。我最喜欢《米小圈上学记》这套系列书了,尤其是《瞧这一家人》,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助人为乐的'米小圈》。这个故事中讲了米小圈想助人为乐,于是铁头和姜小牙就来帮助米小圈想办法。他们在放学的路上,连续问了55位老奶奶,可是老奶奶们一点都不需要帮助。这时姜小牙看到一位老奶奶正站在大路中央,他们三个就飞快地跑过去,把老奶奶扶到路边。米小圈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就特意告诉了老奶奶她的学校和班级等信息,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结果到了第二天,魏老师把米小圈狠狠地批了一顿。原来那位老奶奶是向往路的另一边走,可是他们三个硬是把老奶奶给拉了回来。铁头和姜小牙没有告诉老奶奶他们的信息,所以他们没有被魏老师批评。

我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小朋友。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伸出援助之手,但不像故事中的米小圈那样去特意帮助别人,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被表扬,却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在这套系列书中,基本上都是米小圈的倒霉故事,但我仍然非常喜欢米小圈。我觉得这本书给我们讲了很多道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希望大家在高兴时或者不高兴时都能看一看这本书,它能给你带来许多欢声笑语,甚至会让你笑破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