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乌托邦》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乌托邦》读后感 篇1
大学时,比较崇敬企业家。尤其国外那些带着传奇色彩的。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iPhone的乔布斯等。我的专业是英语。所以,我对他们的崇敬就表现在学英语上——课余时间把他们的演讲都精读了一遍,后反复朗读,甚至背诵。因此,至今我仍对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他刚说完,底下学生都笑了。乍一听,确实有些好笑。但人生的真谛也蕴藏在这诙谐的语言中。
乔布斯说,在17岁时,他在书上读到了一句话: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然后说,这句话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在过去的33年里,他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看着镜子问自己: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这本书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再阐释:我们这一生是要选择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呢?还是选择先付出代价做些其他事,然后再做喜欢的事?这是一本哲学书。只是以蚱蜢为主角、用对话录的方式探讨了“工作与游戏的关系”。有点像《苏菲的世界》,属于哲学思辨小说。
说来惭愧,我也并未完全读懂这本书。因为是断断续续地读的,且有时只读二三十分钟。理想状态是:每次至少阅读1小时以上。因为哲学类的书籍,逻辑性非常强。如果老是读一小部分就中断,那下次再读就有点难接上。这样,就很难搞明白前后文的因果关系。
但我对书中探讨的一个人生问题很感兴趣——工作与游戏的关系。或说工作与休闲娱乐的关系。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占据生活70-80%的时间。而我们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则是为满足另一目的:生存。达成生存目的后,再去达成“玩乐”的目的。这样,工作就成了一种生活的“中介”:我要工作,不是我想做这份工作。而是我需要这份工作来达成“生存”的目的,最终达成“玩乐”的目的。
由此,可延伸出两个重要的人生问题:一、如果未来某一天,人类社会的基本物质需求完全被解决,不需要工作了,那空出这许多时间该如何度过呢?二、有没有一种工作可以直接达到“生存与玩乐”的目的?
其实现在世界上很多人已经解答了问题一。于这些人而言,人生就是一场游戏。钱多钱少已不是第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工作的成就感与价值感。马斯克拼命想要送人上火星就是如此吧。
而关于问题二,答案显而易见——“做自己喜欢的事”。苏格拉底讲“认识你自己”,王阳明讲“致良知”。我想,间接或直接都有鼓励我们做自己喜欢之事的意思。但“喜欢”也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要在认清自己的本质性格与世界的运作规律后,依道而行。不过,从现实世界来看,成功解答此问题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都是一种奢侈。生活有太多羁绊,而我们又有太多莫名的欲望,人生的导师又可遇不可求。
这本书比较薄,约25万字,是一本中篇小说的长度。连续读上七八小时就能读完。此外,本书也略微谈及到了“终极人生问题:工作与游戏的关系”,对游戏的定义过程和对终极问题的初步探讨,可让人领略到哲学的魅力。总结来说,我觉得这两个特点足以使得这本书成为满分“哲学入门”书籍。
《乌托邦》读后感 篇2
《乌托邦》一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所着。这部着作借一个虚构的社会――“乌托邦”来反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英国“圈地运动”情况。当我接触了“乌托邦”这个虚构的但是有那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国的时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国”。
我接受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曾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那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充满了向往。但是,我时常在想,共产主义社会难道就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了吗?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是否还会有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社会形态?我并不怀疑共产主义社会。我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最终会实现,人类的发展将会在那是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但是,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人类描绘的一个宏伟蓝图,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社会太宏大,太遥远。在我有生之年,我并不奢望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我希望能阐述一下我个人对于理想社会的一些看法。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经济、文化、科技等等。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的极度丰富,也不是科技水平的高度发达。最重要的是人类的道德水平。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了。结合我们中国现实的国情,以我国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来说,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但是,现在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不禁让我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充满担忧。
首先一个问题是经济发展中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乡发展不平很、沿海与内陆发展发展不平衡表现得极为突出。其次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公平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贫富差异却在日益拉大。再次是经济发展的观念问题:很多地方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发展观念也非常落后,依旧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而兴办的政绩工程。还有……
我们的确取得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但作为一个理智的中国人,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国家存在的问题。诚恳的指出国家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去掩盖这些问题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人应该做的。
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是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们道德的沦丧。更确切的说,我们国人的道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得到提高。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但现实是,我们国家不但摆脱了过去一穷二白的经济面貌,还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国人的道德水平却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就算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共产主义也只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因此,在我的“理想国”里,道德水平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适应的,甚至是略高于经济发达程度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人民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不是掌握在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对劳动的不尊重和对人民劳动成果的践踏。而人民要真正成为财富的拥有者,也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否则也会经不住财富的诱惑而堕落。
孔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认为孔子是主张人们追求富贵只要以仁义为前提就是合理的。因此,我并不主张人们过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事实上,想要人们在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中拥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是很难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我们的道德能够支配我们所拥有的财富,而不至于让我们成为财富的奴隶。如果人类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支配人类所创造的财富,那么人类就不应该拥有这样多的财富。
纵观人类历史,种种所谓“天灾”实际上都是人祸。以长江为例,在古代,经常有洪灾的是黄河,长江是很少出现洪灾的。原因就在于长江水域内湖泊众多,湖泊可以对洪水起到调蓄的作用。但是为什么1998年长江流域会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呢?除了气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围湖造田使得长江流域内湖泊的调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一下,不难知道,围湖造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而我们在实施这项措施的时候,并没有仔细考虑这样做将要付出的代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发展只是片面的注重经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也是由于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道德的缺失有关。
在我的“理想国”里,人们的道德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至于能够用道德来指导人类的一切行为。如此一来,很多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要说什么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自然会缩小。因为大家都能意识到全国是一个整体,先进要带后进,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要说什么贫富差异,也可以自然缩小。为富者热心慈善事业,尽力帮助贫困者。贫困者也积极劳动,通过诚实劳动脱贫致富。而要说什么冲突、战争,那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大家都能意识到,人类是应该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用武力来解决的。
或许我设想的那个国度真的过于理想化了,不过在我心里,那确实是一个完美的国度。我并不期望将来的人类社会能像我设想的那样,心中能有念头毕竟是件好事。尽管世界越来越好,但离想象的完美世界还有差距,这差距就是我们继续奋斗拼搏的动力。
《乌托邦》读后感 篇3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 篇4
托马斯·莫尔爵士(SirThomasMore,由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又称“圣托马斯·莫尔”SaintThomas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格兰政治家、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一书,此书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478年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1535年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的《乌托邦》是在1516年写成的,而在那个时代看来确实是一个奇葩。
莫尔生活的年代有着很强的背景。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出于萌芽上升状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积累更多的财富,但是却对下层阶级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政治上看,那个时期出于地理大发现时期和殖民掠夺时期,欧洲人走向世界,大开眼界,各种新兴的思想在欧洲不断涌现。从思想上看,那个时期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人文主义诉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各种人文主义思想者竞相争艳。而在宗教上,处于宗教改革时期。总的看来,那个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思想还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新兴的迹象,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出现了各种伴随资本主义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义者们的高度关注,莫尔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给当时的英国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佃农被迫脱离了土地,那些拥有土地的人们也被当时的大地主通过各种强迫手段廉价出卖自己的土地,最终,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资金之后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被迫沦为盗贼和流民等,而当时的英国法律却严厉禁止盗贼和流民等,如若发现,则会被处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莫尔出于对当时社会严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写出了《乌托邦》这一划时代的著作。
《乌托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尔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严重不合理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强烈的讽刺。里面谈到英国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响,使农民沦为盗贼和流民,而英国当时无人性的法律也使莫尔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莫尔对圈地运动的严重后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针对英国当时的法律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而莫尔并不止于此,他通过这种现象,看到了存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并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几页论述了私有制的严重弊端,这成了本书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对第二部分的详细论述。第二部分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劳动,人们之间相处和谐,社会出于良性运行的状态,并且作者特别论述了财产共有、生产劳动、务农为本、城市规划、卫生健康、学术研究、宗教活动、民主政治等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而作者的构思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很多方面是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修养,对古希腊古罗马学术的了解以及当时地理大发现对作者的影响,形成了他的“乌托邦”社会理想,虽然作者在论述他的“乌托邦”时并没有说明乌托邦存在的条件以及如何从起点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产生出这样的思想实属开天辟地之作,并且被尊奉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关于他的这一思想的更进一步的理解,还需要回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著作以及对他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著作的阅读以及关于马克思在这些思想家们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这一点待后面的进一步阅读,在后面系统阅读马克思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详细综合论述,这里就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