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围城的读后感

2025/04/1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围城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围城的读后感 篇1

五一回家,什么都没带,只带了一本书回家,这本书是亲爱的姐姐送给我的,一直没时间看。本以为这次还是不会有时间看,结果火车上很无聊,是一个消遣的机会,终于还是看完了。看后觉得写得挺不错。后来在网上搜了一下,理解更加深刻,借此机会发表一下感想。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嗯,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

围城的读后感 篇2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准岳父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最终与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结识了苏的同学赵辛楣。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围城》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幽默的语言讽刺,一个是深沉的生活阅历。不得不佩服钱老的文字功底与创造力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与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语言下显得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那句被人用滥的“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围城》里说的不仅仅是婚姻和爱情,更说的是人生。

《围城》里的故事看似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遥远,可真正仔细思索过后,才发现那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每个人哪一个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围城呢?身边存在着各种诱惑与向往,树立着一道道未知的门,我们不知道门后的东西是什么,是好是坏,只能等待着好奇驱使我们去开启,接着通过一座又一座围城,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欲望、人心、利益,共同筑起那一道道坚实的不透明的围墙,我们无法窥探到里面任何东西,一切都是未知。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可能预测到一切,不可能百分百命中好球,不可能事事顺心,唯有自己去亲身经历感受那是什么,就像赌博一样。

老一辈的人们总是用他们的经验教训下一代,要他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可是三言两语对这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又有多大影响呢?你不去亲口品尝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你不去亲自体验永远没有自己的感受,即便那是苦的。还是那句话,外面的人一心想进去,里面的人一心想出来,人生的无奈大概便在于此吧。

围城的读后感 篇3

《围城》中有一句话:“城里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拼命想进城。”其实,每个人心灵内部或多或少地包围着一座“围城”,好的“围城”帮助我们抵抗外界不良诱惑,可是坏的“围城”却连人性的真善美也一并阻隔,使心灵变得阴暗严寒。

从某种意义而言,心灵的“围城”是个体凭借个人认知而树立地一道屏障。喜爱的事物畅通无阻,排斥的事物被“无情”地拦截。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善意恶仅为虚假,让美好污染为黑暗,让我们心灵的“围城”阻止了太多美好事物的光临,从而人心冷漠,温暖不再。

问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个人良知的缺失和社会的信任威机。从老人摔倒扶人者反被诬告,人们渐渐建立起一道冰凉的“围”——自己在城里幸福的生活,丝毫不考虑外人。而还未从我们内心小便宜处谈去的“小悦悦”事件,将这种形势化为了比漠不关心更严重的`地步,即对生命的漠视。如此下去,社会如何?人心如何?

王国维有人生“三境说”——昨夜西风凋树,独上高楼,望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星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我们的心灵也要有“三境”。一日保持纯净,明辨事非。二日接纳美好,宽容为人。三日创造美好,共建和谐。我们内心的“围城”若能遵从这三点,只怕我们会在城里幸福生活还不世,外人也想要进来体验一番吧!

保持纯净是说我们心灵的“围城”要抵制真正“假恶丑”的东西。只有保持内心的纯净,我们才有一双洁净的慧眼生活,做到亭亭独立于人世。荷花的美除了在于她挺立的身姿,还有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

接纳美好宽容为人是说我们要保持内心大度,让心灵的“围城”乐于接受帮助。《圣位》里有一句话说:“凡有的,还要还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句话表面上写了一种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形式,实际上,它也能解释为:拥有美丽的,他的美好会更多,内心更纯净愉悦。而抛弃美好的,则美好而会离开而去。只有接纳,才能创造。

创造美好共建和谐则是说我们不能生活在“围城”中一味接纳,还要学会创造,打开城门将美好撒向远方,作一个无私的奉献者。这样,我们的“围城”才是有活力的,健康的。

心灵的“围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变成一座“空城”,毫无生气。心灵的“围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变成一座“自私之城”。阿尔卑斯山脉上有这样一块标语,上面说“在路上,欣赏美啊!”我们的心灵的“围城”也要学会欣赏,学会接纳,学会奉献。这样,每个人的“围城”会因有共同的美好存在而相互吸收、联系。如此一来,和谐之道还会远吗?

围城的读后感 篇4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g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不管是鸟笼还是围城,大多数人都是顺理成章的依循着作者的思路认为这是用来形容婚姻的。而对于一个中学生的我来说,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也符合书中三闾大学那群“教授”、“副教授”、助教的教书“生涯”。起初,他们满怀希望的离开上海,准备好好地在三闾大学大展拳脚,干一番大事业,可结果呢?不尽人意。原来一切都是虚伪的!大学中教师们个个勾心斗角,工作不快,也有像方鸿渐一样走人的。总之,到处明争暗斗,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赌场。

看到这,不惊唤起我心中那份谈谈的惆怅,难道不管哪朝哪代,何时何地,只要是踏上

社会的人就一定免不了猜忌、怀疑、争抢、斗恶吗?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围城!社会中永远不可能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世上的事就该是黑中带白,白中带黑的。黑白本来就是不能分明的。我不得不承认,每一个人就是独立存在的,无依的,孤独的。正如庄子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当人们拥有同一利益时,才会“团结”,“友爱”起来。这即使可悲了点,但确是事实。孤独不只能给人带来忧郁、悲伤,他还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学会孤独才能体会到别样的美!

一个人孤灯独坐,思绪飞驰,纵横千里,难道不是一种畅快?一个人走在河边,垂柳依依,碧水幽幽,难道没有一份诗意?一个人坐在蓝天下一片绿草中,听鸟语款款,沐花香馥郁,难道不是一份怡然?一个人沉浸在一个故事里或一本书中,为文字喜悦,为文字忧伤,难道不是一份轻松??

净地高僧,书山学者,山林隐士,溪水钓翁,都是会享受孤独的人。“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是何等幽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何等开朗;“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何等闲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是何等诗意啊!

唯有孤独才能给人此等感受,述说着美的真谛。

我,就曾在一个月光似水,满天星辰的寂寥之夜,悠悠漫步于一处旷野中,带着“轻罗小扇扑流萤”的闲情,如同王维所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似乎大自然已于我的心灵契合为一了。我能听见心脏的跳动,能感受血液的奔腾,一切都是那么的规律,那么的和谐,仿佛世上只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