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异类》读后感

2025/04/1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异类》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异类》读后感 篇1

《异类》这本书于我来说最好的地方在于它通过科学严谨的逻辑分析,将一个个传奇人物的成功经历抽丝剥茧,还原成一堆看似不相关的随机事件,最终直指本心,将玄之又玄的成功学还原成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条件组合,即:出生的时代,所处的文化环境,生长的家庭背景,个人后天的努力等不确定因素,正如书中所说: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异类,书本有效的衰减了人们对“异类”的盲目崇拜。

其次在于该书中不同于以往鸡汤文过分强调努力的意义,似乎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读多了反而个人发展不利。该书传导的理念是:一个人的成功不单单是努力的结果。“10000小时法则”也只是说明了努力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不然同样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同样机遇的人在整个全球范围内不知道海到哪里去,最后成为“异类”的也是寥寥无几。总结一句话就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

其三,成功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往大了说社会文化背景是上千年历史的沉淀,往小了说家庭阶级背景是几代人奋斗的积累。所以对于个人努力与成果不成正比方面完全可以稍稍放平点心态,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何妨不在历史长河中来下一盘大棋?

《异类》读后感 篇2

读完了《异类》,这本书用大量的数据,去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特别突出的成功,其实除了人本身之外,还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不论是马太效应,还是10000小时的付出逻辑,或者是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

看的关于成功,关于人性的分析,越是发现,其实很多道理,都是通的。马太效应,就是生活中说的,越努力,越幸运;10000小时的逻辑,就是付出与收获的一个曲线关系,可能会有临界点,但是大部分达到临界点之前,一定是越努力,收获越多;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更是无时无刻的,不用作者论证,我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是多么的正确。而读完这本书,只是让我更加明白,这些社会现象,我深受影响,但是却没有深刻意识到。我没有能力去预估整个时代背景下,哪个前景比较好的行业或者会赚钱的门路,我也不知道那些机会会在什么时候垂青于我。但是我越发坚定,努力一定会有收获,让自己越发有价值是一间很有意义的时间。它或许就是某个时机我的机会,或者某个时机我的人生转折。

现在的很多人应该都很焦虑。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开始迷茫,自己的能力差距,自己的财富差距,自己未来的价值在哪里。我也是一样,虽然刚工作没几年,社会经验不算丰富,也看不到未来的机遇在哪里,所以开始想怎么实现自己赚钱的目标,似乎很遥远。我没有了努力的动力,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他们都不能再当下变现。而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恶性循环。可是我越发坚定了,无论如何,我应该努力,这不是由我当下能收获什么决定。只有努力之后,我才应该思考,继续前进的方向。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想,却什么都不做。享受当下的辛苦,享受不断强大,丰富的自己,不着急未来看不清楚。前段时间听过一段话,觉得说的特别好,大致意思是:辞职你可能会丢失身份,但是不会丢失能力。共勉。

《异类》读后感 篇3

关于成功学的书籍和讲座,我在网络上确实看的很少,认识的层面也相对匮乏。传统的思想让我生来对成功的定义就很清晰、明确。但是我却从未思考过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异类》一书或者读的微微有些晚了,但是我很庆幸我读到了它。

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取得的。这完全取决于你的预见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机会的把握能力。这是书中的原话。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次和同事的谈话。我们在讨论80后和90后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以及面对社会压力是所作出的反应。她强调的是80后这个群体很务实,也很具有创新精神,在面对挑战和困难面前都很具有果断的决策力,并且在未来的10年中,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些我都不否认。但是她对90后的看法,确实让我有些微微的不适。因为我们是负责给公司招聘的以及一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事宜,接触的最多的人群就是即将毕业,或者刚刚毕业的90后大学生们。这个群体给我们的整体印象确实不好。他们极力关心自己的薪资待遇,却从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这份工作能不能为未来的时间里给他带来益处,对他的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需要就业指导,因为这会显得他们很无能,他们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显得自己很无能,所以他们总是将我们这样的一个善意的行为拒之门外。这是独生子女的一个通病。我的同事很怀疑这样的一代,在未来究竟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价值,啃老族是不是就这样一直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结论很有意思,90后是垮掉的一代。我本身就是个90后,我对同龄人的理解绝对要远超我80后的同事。都说三年一代沟,时代的鸿沟无法逾越,能讲述90后故事的人,还得是我们自己。

首先,我强调了80后有了一个很好的时代机会。他们那个时代虽然生活条件很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对外的贸易联系越来越丰富,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待开发的行业还未成型,加之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在等待80后这样一代人去完成。而其结果似乎也很近似《异类》中对成功人士们的时代定义。这是一个宏观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80后赶上了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他们不仅仅有个性,特立独行,还为社会增添了各种传奇,这种传奇还有理由让你仰头去观摩。我承认的80后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这不代表着90后从此就会垮掉。我强调了我是90后的事实,我的努力我相信认识我的人,都能看得见。但是我绝非90后的特例,我也不是鹤立鸡群的佼佼者。相反,我觉得我失去了太多的机会,我用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我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我可能只是90后中很笨的一只小鸟,所以我要先飞。而持有这样的观点的中国人,绝对占大多数。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这样的,这种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将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融入了我们的骨中,以及思维之中。对于一些为什么90后步入社会比较慢,工作中怕辛苦,挑剔,散漫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90后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想转换,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而且90后就业的热潮,还未拉开序幕,目前只是零星中的点点。因为我看得见和我一样同为90后的同学以及朋友们的努力。以偏概全的点评一代人,还为时尚早。

另外想分享的就是一万小时成功法则。我们是否在一件事情上做到了一万小时的时间,尤其是对于21岁之前的大学生们。有没有一件事情是他们愿意付出一万小时的时间去做的呢?我个人目前花费时间最多的事情莫过于打电脑游戏了。从小时候的小霸王的其乐无穷开始,到现在普及的电脑,我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要已经远远超过了两万小时。尤其是在《dota》,《魔兽世界》中,我所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从高中开始,接触了类《dota》游戏《真三国无双》,我就开始了RPG游戏模式的生涯。如果说更早些的时候,《LT3C》才是真正算是我的RPG游戏生涯开始的话,那么我玩类《dota》游戏的时间确实达到了八千分钟。尤其是在大学的时候,我的游戏技术,可以说达到了一个自我的`巅峰。由于不能继续和高手过招,我的技术越来越平稳,思维的跨度越来越没有创造力,以至于工作了之后,偶尔玩一玩,都无法玩到让自己满意的水平。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无论这个事情有多么小,或者多么大,你坚持了五千小时也好,八千甚至一万小时也罢,如果你不能继续从事这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终将失去你之前累积的时间优势。所以,请珍惜你的专注,请坚持你的信仰。

《异类》这本书,我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读完了,不是我阅读的很快。我必须要承认,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从前读书也有过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们中国人叫做忘我,而外国的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心流。心流所到之处,尽是收获的麦田,你会发觉在不知不觉间,利用闲暇的时间竟然可以读完一本书。这也很让我感到惊奇。这又让我想起了一本书《幸运绝非偶然》。这也是一本为你讲述环境对人成功的影响的书籍,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成功绝非偶然若此话当真,对于某些人而言成功是一种必然,是不是有种天命所授的封建迷信了?我们承认成功的人确实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但是那绝对不是必然。努力后没有成功的人数,我相信他们远远比成功的人要多的多,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可能只是差在了环境或者时代中。还有,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定义的成功呢?成功若是一门学问,那么是不是我们每个人学习了就都会成功呢?显然不是的。这也让我对所谓的成功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每每我的文,到了最后都会有一个很烂尾的煽情结束段落,请大家谅解传统教育对我深深的迫害。90后们,时代的大权即将落入我们的手中,请抬起你们高昂的头,面对面试考官时,从容且自信地说,我可以!这个社会需要我们的力量!也谨以此,对我已经毕业的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们加了个油!不要让你们身边的人,看轻你们,看轻我们90后这样一代人。虽然我们身处更加平和的社会,但也因此少了更多的机会,可这不是我们失败的理由。此文仅用于警示自己以及我们90后们,请勿对号入座。

《异类》读后感 篇4

前两年,成功学大行其道,是蜂拥而至的追捧者和愤世嫉俗的键盘侠重点关注的话题。印象最深的还是欢乐颂中安迪对沉迷成功的邱莹莹指点的名场面。且不辩对错,这着实引发了我的好奇,尤其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成功是否有迹可循,有法可依?

有问题,找百度。我在百度百科中搜索成功学,出来的是这样一段话:成功学的起源是为了完善自我和培养他人,促使人们积极进取,推动社会完善进步而自然产生的学问。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是理想信念与目标行动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哈哈,那些市面上把致富和成功划上等号的书籍真的可以拿去烧掉了。财富是在你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得到的自然而然的回报。我不否认现在挣快钱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那种要么生命周期过短,从你发现商机的那一刻它离落败也不远了;要么挑战底线,在法律或道德的刀尖上跳舞,很是危险。而且在眼界或能力还不能与所用的财富匹配时,确定能守得住么?

我发现大部分人都是追寻成功的,或者更直白地说,是希望自己不断变优秀的。而他们对成功对方法论讳莫如深,这本身就十分矛盾。就像是这本书里提到的,人们似乎已经预设的前提,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他的天赋,他的机遇,他让人羡慕的偶然性。而刻意忽略其他我们可控条件的影响。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他用类似于数据调查的呈现手法,列出来许多能让我们有迹可循的影响因素。比如马太效应,10000小时定律,文化背景等等。

抓住机遇是我自己对于成功一直以来的观点。人的一生中可能出现很多机遇,而这不是日常努力就能获得的。它是不经意的灵光乍现,偶然间的好奇心驱使。它不像是努力,需要靠量变才能达成的质变,机遇本身就是一个质变。因此在面对机遇时,每一个选择都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越是长大越发现,两难的选择哪有什么对错,不让自己后悔就好。像是书里提到的大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大环境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四舍五入是不是代表,成功其实是我们不断选择出来的。

突然对拿破仑希尔,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戴尔卡耐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日后会看一些他们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