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父与子》有感

2025/04/21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父与子》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父与子》有感 篇1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它让我收获了许多的启示。

故事讲的是在美国洛杉矶一个地方发生了地震,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的妻子后,便急忙跑到儿子的学校寻找被埋在废墟里的儿子。经过38小时不间断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包括他儿子在内的14名学生。这位父亲不顾生命危险地抢救亲人,就凭着与儿子的一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读了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父亲因为对儿子说了一句诚信的话,所以在任何危险的情况下都会奋不顾身地去救儿子,儿子也相信父亲的话。他们就凭着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时候,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而一起顽强地活了下来。试想,如果父亲不遵守诺言,不去救儿子或者半途而废,那么儿子一定会被困在石头下面直至死亡。另外,如果儿子不信任父亲而坚持不住而死亡,那父亲最后也一定会失望甚至绝望,就不会有他们如此幸福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感人场景了。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定要坚守诚信,要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一定会有意料不到的奇迹或收获。在我们的生活中,父亲的爱也是那么的伟大。父亲有时的'一句话,可能会成为我们一辈子的标杆或理想。父亲就是一杯温水,时时刻刻给了我们温暖!

有一次,我学骑自行车,可是我怎么也学不会。这时,我想到了课文中的父亲。他是那么坚强地拼命挖掘,我心想:我也要像他一样坚持下去。于是,我每天努力地学骑自行车,终于有一天我学会了。我是多么感谢那位父亲,是他让我学会了坚持。

《地震中的父与子》给了我许多启发,其中最大的感受是彼此之间的诚信。诚信是人一生的立身之本,是人迈向成功的必然要求。希望大家也要坚守诚信,成为诚信的有力捍卫者!

读《父与子》有感 篇2

本身我小时侯就看过《父与子》的漫画,如今与自己的孩子又再度看起这《父与子》竟却看出了另一番的感受:这本书为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在不断的增加法码。

孩子毕竟还是太小,以她小小的阅历想完全的看懂一本书(哪怕只有图画的书)也颇有些难度,但是她渴望了解一切外界事物的心情却通过这一本《父与子》完全的展现了出来。

从将《父与子》这本书拿回家的那一天起,小妮每日总要很主动的要求我或者***妈来给她讲上几篇。我的原则是一次只讲两个故事,可自从有次***妈一下给她讲了四篇之后就也有了要我也给讲四篇的要求。她却也不直接说要我也讲四篇的事,只是每次在我要“开讲”之前伸出四个小手指头来很认真的告诉我:“妈妈都是给我讲四个。”,说了两回我就没脾气了,自此每次给她讲四个故事就成了一不成文的规矩。小妮有时深险故事情节之中时我都讲完四个了她还会意犹未尽的再追问我一下今天是否讲了四个呢,每每这时我都要再证实一番,否则她可不会罢休的。

每讲一篇故事之前我总是要先把故事大意弄明白的,我看的时候小妮总会在一边瞪着大眼睛盯着我的脸,仿佛要从我的表情中读出书中内容似的。当我被书中内容逗笑时她也会立刻跟着我一起开怀大笑,她很明白,笑过之后故事便要开讲了,自己的态度很重要。《父与子》中的故事大多总会以很幽默的方式结尾,我和孩子的阅读也总是以不断的欢笑而结束,还真是不曾想到——这本书竟成就了我们父女之间真正的“快乐阅读”!

我与孩子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所收获的不只有快乐,孩子的知识随着阅读在不断的增长,情感也在不断的丰富。每当一次故事讲完之后她都很期待下次的“开讲”,于是她每次都会很有心的'记住刚刚讲完最后一篇的故事画面。这时我就会尽量的告诉她要去记住页码,虽然夹个书签更方便,可我是要她在增强记忆力的同时来逐渐的认识阿拉伯数字。急功近利固然不可取,只是希望她能在潜意识中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看这孩子有时沉默、有时欢笑、有时感慨的复杂表情,我深知她已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或同情、或感动、或不解了。其实她还远远体会不到世间的种种酸甜苦辣,但她通过一本本好书中的故事里得到启发就会不断的调整和丰富自己的人生观。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就应该平行着共同发展,她平时的表现与举动就能够很直接的让你看出她的观念。

阅读还要继续,故事还要发展。相信我们将来还会发现更多的好书,相信孩子们会在阵阵书香中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着更加良好的表现!

读《父与子》有感 篇3

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看到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发生里氏6.6级地震,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之中,一位先生去救他7岁的儿子。一些学生家长大声哭号着“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没有一的人去救他们的孩子,都觉得没希望了。只有这位父亲徒手挖了起来,他想起了儿子的那句话“不管在什么时候,我都会和你在一起”。6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他足足挖了38个小时!!他的儿子和13名同学在房屋的大三角下被发现,他的手早已鲜血淋漓……

读到这里,泪已模糊了我的眼眶,多伟大的`一位父亲,为了儿子,他竟然昼夜不停的挖了38个小时,别人都说他疯了,他没有疯,他始终是清醒的。是什么迫使他坚定的信心没有改变?是父爱的力量。父爱是伟大的,父爱是无私的,就是因为父爱,才坚定了他救孩子的信心。

文中的孩子也十分了不起。他特别关心同学,如果没有孩子的安慰,那些同学八成失去生存的信心。然而,出口僻出来了,孩子却让着他的同学,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不得不认为文中的父子是伟大的,只因为父爱,这次奇迹才被创造!

读《父与子》有感 篇4

想读懂屠格涅夫的作品《父与子》,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成书于1860年初,是俄国最痛苦混乱的时候。在1854年,俄罗斯帝国由于战败开始了农奴制改革,短短时间内改变了数百年来俄罗斯旧有的社会结构。改革的好处不会很快见到,但是改革的动乱会立即投射到社会当中。旧社会经济结构的崩坏,自然而然会带来思想结构的迷惘。

但凡社会进步之际,必是新旧思想碰撞之时。我想作者屠格涅夫本身就是其中即将没落的贵族知识分子,他肯定知道旧有的一切已经维持不住了,但他又觉得新的事态只能变得更糟糕。因此他塑造了一个巴扎罗夫。书中的巴扎罗夫是一位新兴的平民知识分子,他激烈地否定现存制度同时蔑视贵族阶级;帕维尔是一位没落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享受生活、追求解放,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好。在书中此二人屡次交锋,巴扎罗夫以他特有的简洁、粗鲁的话语、咄咄逼人地对帕维尔进行强有力的反击,以毋庸置疑的精神优势压倒了对手。年轻的巴扎罗夫决不屈从权威,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评判标准,这对一位青年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年轻人可以偏颇或极端,但不能没有自己的见解。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像是给孙行者加紧固圈,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有专业技能但却没思想认识。

书名“父”与“子”除了引申的新旧两派,同时也实指父子两代,这一层的交锋比引申意更为深远。无论何时何地,父辈与子辈的冲突可以说是亘古不变,而能正常与子辈沟通交流的父辈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自古以来,父辈就是规矩与权威,让父辈站在与子辈平等的位置上交流是不可能的!让父辈把子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与尊重更是想都别想!父辈或者如帕维尔一样:希望子辈无条件的传承父辈的思想,强制与专横;或者如尼古拉一样:尝试学习子辈的思想观念,尝试与子辈沟通却无果;或者如巴扎罗夫的父母一样:父辈没有能力,把优秀的子辈奉为神灵,拉家常可以,实质精神层面的沟通没有。

我想这也是一种社会形态,父辈与子辈本来就不是如朋辈一样建立在互信尊重的基础上,孩子从出生就一直依赖父母直至成年,有的人成年后还是一直依赖父母,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武志红不就把我们的国家称为“巨婴国”吗?依附的基础必然导致不公的沟通。所以想要谈谈思想吗,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吧,不要希寄于父辈的理解与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