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历史学科培训心得

2025/04/22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历史学科培训心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历史学科培训心得 篇1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组织的教师培训。这一个月来,我认真收看视频,积极参加论坛的讨论,撰写新帖,发表文章,积极完成当天的作业。通过学习收获颇丰。同时也为下学期的新课程语文教学做了一定铺垫。我通过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要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为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二、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我这里“更多的时间”指的是读书,因为我们教学的内容是语文。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记得有位教育家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让我们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真正含义。

三、我认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也是加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又一个重要而且关键的问题。

我们当老师的以前也曾当过学生,回想当年的我们,是否因为喜欢某个老师从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教学的课程。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应该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让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让师生之间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

以上是我点滴收获和建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我将继续关注国培,在国培中学习理论,汲取经验,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历史学科培训心得 篇2

我从下半年开始,我参加了历史远程教育培训、在学习中,先后听取了多位专家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施的初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具体环节进行着诸多思考、以下是我对历史课程的体会和感悟:

1、要确立新观念、转化角色、更新观念、转化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讲授力求新颖,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艺术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4、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己,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己即课程、通过半年多的网上紧张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使我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以更好的促进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培训心得 篇3

通过这几天的培训,让我真正了解和认识了全县的历史老师,我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团体,老教师们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高瞻远瞩的境界和年轻教师的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励我必须重新定位,不断提高。

培训时,在魏老师的指导下,老教师把多年来积累的处理教材的途径、分析教材的方法、教材在教学中的应用技巧和管理学生经验,都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全县的教师。他们把久远的、与学生毫无联系的知识,通过设置情境、巧妙设问,把学生融入到历史中,想尽各种办法、采用多种方式,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活灵活现,提高历史的趣味性,达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历史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和活动中,学生就顺其自然的掌握知识,体验了历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顺利完成历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年轻教师他们抓住培训过程中,敢于对教材质疑,争先恐后的提出许多问题,以包容的心态囊括教师的各种答案,并进行整合。每天我们都是几个培训学科中结束最晚的',他们都没有怨言,老师们脸上的喜悦就是体现。

从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在以后教学中注意从积累历史知识、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中,勇于从不同角度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学生特征,改变以前只重视教学形式,不重是分析教材内容的缺点,努力让好每一节课,让学生能从我的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学会真正的思考,学会创新,提高学生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历史学科培训心得 篇4

今天是集中培训的第二天,一场夜雨带来的清爽很快就被白天的闷热所取代,就在这份浮躁中我们聆听了几个学校的工作展示,每个学校都是尽量把自己的精彩呈献给大家,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但有两位老师的发言却让我体会到了成功之道,浮躁的心也日渐沉静,又充满了继续前行、追求成功的勇气。

一位是来自庞家中学的老师,他的语言可谓朴实无华,开头的故事却引人深思,这个故事出自于俞敏洪在北大的演讲,故事告诉我们: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只能是爬上去,从低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作为我们来说,雄鹰式的`人物毕竟是少数,我们在羡慕他们的同时,所做的就要像蜗牛一样,从点点滴滴开始,失败了、跌倒了、爬起来、站起来、重新再来,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训这样来教育我们,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用心工作,这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另一位是我身边的同事张齐庆老师,他的语言充满着睿智,他以渊博的知识赢得了满场的喝彩、教研室魏老师在总结时提到:张老师的深厚功底来源于平时的积累,而积累就在于不间断的读书学习、可以说张老师的表现是成功的、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学生会的老师必须会,学生不知道的,老师也应该知道,只有这样才会走向成功。

有人说成功的道路不尽相同,但成功的人永远行进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