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活着》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活着》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读后令人五味杂陈的书,故事既有云雾缭绕的仙气又有充满人间的烟火。作者用抽丝剥茧的手法,带人思考在新旧社会更替下人的命运多舛,人在受制于外在不幸下是如何反射出的抗争毅力。
主人公与牛的对话开启了一段不堪回眸的往事。人如其名有“福”也有“贵”的福贵生在福中不知福,上有富父下有家奴无论是家产还是生活,足足一个富二代。人生如意喜相逢,在门当户对下娶了陈记米行的千金家珍为妻。这样一个强大的背景,本应该向上又努力,却偏偏这位后生是位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人性的堕落”四个字在他“老人家”手里展现的一览无余,在他手上败了家产又被人扫地出门,死了双亲又赶上一个不争气的年代,最后被堂堂国军顺手牵羊成为壮丁。一上战场那种屁滚尿流的吓场容不得他继续回忆过去的福贵,与恐慌为伴的他任由命运安排,千辛万苦后至终只留了一口气回到了家。
过后作者又略带讽刺地把场景一转,镜头转向全国人民分土地打土豪时节,如此欢天喜地大时代,那个分得福贵“大别墅”的龙二却被判了刑吃上了子弹,在吃之前与福贵面面相觑,来了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福贵啊!我是替你死啊”,这是哪门对哪门啊,福贵老兄败家还败出祝福来了。无奈啊!这可能就是人生吧!
作者那高铁般速度的笔风带我们简单领略了那个浮夸风之下的怪事,现在想想除了愚昧别无它有。还好这只是书里的一种文学对比,用开水炼钢铁(好像历史上真有那么一会事)这样奇葩的伪科学社员还做的不亦乐乎,如果真用这种做法并继续下去的话,那只能一声呜呼!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用胆大包天的口吻潮了一下人们生存的.生态,凤霞发一下高烧就变聋哑了,读起来真是想对当时社会一阵唾骂,区区一点高烧就这样毁了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更生气的在后面,那个有庆在一位“无厘头”的领导教唆下,为了忠于领导的号召献血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一段读的我毛骨悚然,导致我对停在马路边那献血车产生了几分莫名的恐惧。本书越接近尾声,这个家庭越令人痛心,一家人本来很不幸了,结果更不幸是除了福贵以外全都死了,如此悲观的结束留给读者的只有思绪千万,啊!可能这就是文学吧。
有人说人生是喜剧,有吃有喝有房有车,生活在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大好季节,《活着》告诉我们人生不一定是喜剧,更可能是悲剧。稍微思考一下世界文学名著如《原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都是以悲剧而著名。我想余华的《活着》也应属于这一类型。活着真的很好,这可能是对繁荣昌盛的年景之赞美,也可能是对生在不测与动荡年代里人类一种无惧生存之毅力的礼赞。
《活着》读后感 篇2
曾读到这样一段话:“巷子里的猫很自由,却没有归宿;围墙里的狗有归宿,终身都得低着头。”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这便是人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可上天又是如此公平,乔布斯可以改变世界,却无法延续自己的生命;张爱玲才貌双全,却一生为情所困,爱而不得,情深不寿,在潦倒与孤寂中死去。三千宠爱于一生的杨贵妃,权倾一时,可谓财富爱情双丰收,不过落得个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的结局。
再来看看余华笔下的《活着》,男主人公福贵原本算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少爷,整天不干正事地混日子,把祖宅和田地全部败光,把父亲活活气死。终于把手中的一副好牌生生地打了个稀烂。当他和家人如丧家之犬般被赶出家宅,搬入茅草屋;当他的妻子家珍被丈人敲锣打鼓地接回娘家;当他弯着腰背着沉沉的铜板去还债,把肩背磨出血;当他脱下绫罗绸缎,换上粗布麻衣;他终于意识这个家毁在他的手中,悔恨与心酸涌上心头,他开始痛改前非,决心重振徐家。上天待他不薄,母亲毫无怪他之意;家珍在给他生了个儿子后,又回到他的身边,对他不离不弃。他开始懂得心疼家人。家珍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 快快乐乐,穷一点没关系。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浪子回头。一家人虽然穷一点,却也挺温馨。而他们不知道,命运之神正悄悄地靠近他们,打破这一份平静。他去城里给母亲抓药,却被拉去当壮丁战争爆发了,两年间,他每天听着炮火在自己耳边噼里啪啦地响,看着身边的伤兵残将一个个死去,他以为自己也要死了,他躲在战壕中,闭上眼睛等待着死亡的到来,没想到最后被救了。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与妻子和一双儿女团聚。相顾无言,泪已千行。 家珍说往后的日子只希望每年还能给他做一双新鞋。他明白,家珍是希望一家人从此不再分离。
生活就这样继续着。快乐、悲伤总是接踵而至。
几年后,儿子有庆死了。而他们为哑巴女儿凤霞找到了个偏头女婿二喜,用莫言的话说,王八看绿豆,看对眼就好。不过他们俩倒绝不是王八与绿豆,两个人虽然身体上都有缺陷,却是老实人,婚后生活也恩爱有加。这对于命运多舛的福贵家来说,算是意外之喜。可惜好景不长,凤霞不久后就难产过世,而二喜也在不久后也意外死亡。留下垂垂老矣的福贵带着年幼的苦根,艰难度日,直到小小的苦根也离他而去。
福贵的故事到这里就接近尾声,然而他依然还要继续活下去。我似乎能够看到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老脸和佝偻的背脊,还有身旁那头名叫福贵的老牛。从开始的老泪纵横,到后来夕阳下那空洞茫然的.眼神。
也许,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小说,或平淡如水,或曲折离奇,或波澜壮阔。而小说家,无非是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的人生,或者通过描述别人的人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尝尽苦乐酸甜,这便是人生。经历好的坏的,并他坦然然接受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继续努力面对明天的太阳,这便是人生。
《活着》读后感 篇3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这句诗词描绘《活着》的主人公富有再恰当不过了。从前的大地主,门前门庭若市,不曾想巨大的宗族被富有一人就义。
周末看完了余华的《活着》,作者以简略一般的言语风格,用听故事的方法让主人公将自身阅历娓娓道来。为了活着而活着。主人公富有用终身的故事书写了不论人在哪个阶段都要爱惜当下,活在当下。各个阶段都要不断的寻觅夸姣。
本书叙说了主人公富有的终身,年青时因仗着家庭状况好,成天游手好闲,寻欢作乐。还记得富有取了媳妇后常常去逛窑子,让窑子里的姑娘大模大样的背着自己回家,路过老丈人的店肆而毫不讳饰,羞的老丈人每次见到富有就躲起来。
在这些玩腻了今后沾上了赌博的'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次去赌博都让他人诈骗而不自知,身上带的钱输光了后就欠债,总算,对赌的人在得知富有输光了家里的房子、一百亩土地后没有本钱跟他对赌,便要求完成。愿赌服输,在父亲得知富有输掉家产后身体一蹶不振,很快就去世了。
书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当地,但现在一向回旋扭转在我脑海中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给镇长的女儿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好像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如同接触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师死死抓住的满是骨头的手。我好像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憷。
画面一转,是白叟福贵和他的老牛福贵。我看到两个福贵相同乌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白叟用污浊的嗓音在空阔的郊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整本书以白叟的叙说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下午的山头上,听白叟静静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具体地叙说自己的终身,我想这大概是由于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想曩昔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不论大小。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白叟福贵"叱骂"老牛福贵道:"今天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知道你年岁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我不解,巧夺天工这儿就只需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姓名?福贵满意地解说说,:"假如它(牛)知道只需它在耕耘,就会偷闲的。"呵,多么风趣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相同,他们都假想着自己的亲人还在,所以历来不曾忘掉。
故事的最终,傍晚正在转瞬即逝,黑夜出人意料了。我看到广大的土地袒露着健壮的胸膛,那是呼唤的姿势,就像减少呼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呼唤着黑夜降临。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瞬间是少年时盛气凌人的少爷福贵,一瞬间是得了软骨症不能干活而哭泣的家珍,一瞬间又是饿的撑死的苦根。我好像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这儿流着谁的眼泪呢?
本来,《活着》就是的走运,亦是的勇气。
《活着》读后感 篇4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命的存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命题,包括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活着的价值。读完余华的《活着》,重估生命的价值,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敬畏和珍惜之感。
主人公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忌惮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当然毁掉这一切的还包括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愚昧。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六个亲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殊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但是,无论怎样,经过了颠簸坎坷之后,福贵依然活着,尽管他是孤独的'。正如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作品的结尾依然符合整部作品冰冷低沉的格调,并没有给人以光明的希望,冷冰冰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油然而生的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的渴望与追求。正如福贵那样,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能活着就是好的,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世事沧桑才会知道生命的价值。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丧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情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在作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叫我印象很深刻:“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人的一生,漫长而艰难,你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气,是勇气让你面对所有的风雨,并且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力。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别,绝不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