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2025/04/25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

逃到墓地里读书的三毛,总是一次又一次带来无与伦比的作品。

即使她过着流浪般的生活。

我有幸读到了一本三毛写的小说——《撒哈拉的故事》。深情演绎了三毛与挚爱荷西在沙漠旅行中的各种奇闻趣事,沙漠的狂野激情与三毛生活的幸福活泼巧妙融合在一起。捧起这本书,最最简单质朴的文字展现在我的眼前,语言的流利清爽让我陶醉其中。每一行如诗句般的叙述让我为之惊叹,她的作品平淡但不失独特。

其实这本书完全是在写实。

可我读出了童话的味道,赞美诗的味道。沙漠里的一切都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种生活最简单的享受是由三毛带来的。

三毛跑到沙漠,在那里和荷西结婚。她当撒哈拉威的医生,她用相机给人们收魂。她不在乎金钱,花一千块买了五个石像、她欣赏一切,去木材店拿来五口棺材来做桌子、她痛恨富人,把所有钱存进银行,只靠荷西微薄的工资奖金来生活。三毛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有着平常的女人情结,也会为生活绞尽脑汁。她的笔下,却总能让我们乐观生活,让我们怀着欢悦的心情来看待一切。

烛光前,我仍在读她的书。

不太亮的灯光照射着书中感人至深的平凡道理,即使雨下了,也浇不灭我对三毛的爱意。

即使生活再苦、再累,也要生活。就算我们是只木偶,也要在幕布下傻笑。因为我们要生活。

“咔嗒”一声,三毛收走了我的魂。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2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本有趣的书。《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历程,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

这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从她的小说中,我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当我放开《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品味着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别有一番风味涌上心头。

这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让读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但是迎接她的不是万紫千红,不是天高云淡,而是黄沙滚滚,水源奇缺,物质匮乏……

然而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和荷西,他们动手设计房子,卖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作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制作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窗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起建设沙地城堡。

三毛在交通不便,物质贫乏的沙漠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她始终在努力着,给沙漠的人治病,教他们读书写字,当然,在这些过程中她也结交了许多朋友。

她每天都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地生活状态,在她的故事里,有许许多多的爱,她爱每一个人每一根小草每一棵小树……爱总是可以让人体会到温暖,爱可以消融一切,爱一切事物,爱一切风景……

人活着,就应该有理想与抱负。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注入爱的情愫,让爱滋润生命的心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一切挫折与失败,才能像三毛那样活出精彩人生,虽然短暂但却永恒。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以前还小的时候,初次听见三毛的名字,还以为是儿时喜爱看的《三毛流浪记》里,那个只有三根头发的流浪三毛。直到后来年纪渐长,才对这个作家三毛的故事了解得越来越多。也许三毛听到我这番话会跳起来大叫:“我就是流浪的三毛!”我倒也无法反驳,这的确是个自由不羁,浪迹天涯的三毛。

身边有位喜爱三毛的朋友,曾买来三毛作品全集,厚厚的一本,收到时眼里全是欣喜。我当时还没读过三毛的作品,自然无法产生共鸣,不过倒也加深了好奇。直至后来从书店捧了本《撒哈拉的故事》回家,才结识了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三毛。

撒哈拉大沙漠,印象中应该是大片沙漠连结,广阔无垠,显得荒芜而又有些落后,没有任何想去的欲望。然而三毛出发了,引她的话,为了那“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翻开书的第一页,三毛在一开始选择叙述自己和丈夫荷西的沙漠饮食。就在我被三毛那自带的风趣迷惑,以为沙漠生活也是富有情趣的时候,后文让我明白了现实一开始并非如此浪漫。“白手成家”,这是三毛自己的概括。到垃圾场拾破烂做改造,讨来棺材外箱做家具,自己买来石灰水泥糊墙,把寄来的杂志放在书架上,这个小屋在坟场区鹤立鸡群。我敢说,沙漠因为三毛会有了一点点的不同。三毛仍然潇洒地浪漫,放上一卷录音带,“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

当然,三毛是不会满足于待在家中的。她果断地跑到沙漠里寻找化石,九死一生,捡回条命来,也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继续寻找;她跑去海边捉鱼,做个“素人渔夫”,即使最后没有挣到钱,倒也乐在其中。她跑去观浴,跑去经历沙漠奇特的驾照考试,跑着跑那,永不疲倦。

其实更加鲜明难忘的是三毛笔下一个个沙漠人的形象。哑奴因为三毛的好心,真诚回报,因为家庭快乐,而在三毛为他打抱不平时,他表达出的“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让人惊叹。沙巴军曹因为全营的人被屠杀而因此记恨撒哈拉威人,却在危险时刻献身救下撒哈拉威的小孩,他守着的兄弟们的尸体都被运走了,自己却最终孤独埋葬在这片土地上。牵着羊的老头,服兵役的年轻人,爽朗的艺女等一位位的搭车客,这一路上见到的人,虽然都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就如三毛所说,如何能轻易忘却。

我一开始不明白没什么有那么多人会被《撒哈拉的故事》所吸引。后来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情感,即使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快乐与悲伤却是相同的。对生活追求的态度,处事的信仰,隔着纸张,淡淡触动心弦。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像三毛那样浪漫,勇敢又潇洒。我们的生活或许一成不变,平淡无奇,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运转。但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对远方的向往,想打破成规,想要去流浪,去探寻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他们身后的故事。虽然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但我们能读一读《撒哈拉的故事》,娓娓道来,情感不突出却又浓烈。三毛的潇洒看起来或许是异于常人的,但这却引发无数共鸣与感叹。其实我们都一样心怀远方,远方就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