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高尔基写的《童年》读起来耐人深思,作者4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一起来到外祖父家,在这里他认识了“守财奴”舅舅、火爆脾气的外祖父、受尽欺凌的舅妈和了不起的外祖母。
读过整本书,第四篇中的外祖母救火的那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天晚上,家里着火了,外祖母沉着地指挥,忽然,她想起了什么,裹着一件马被就往大火里冲,家人拦也没拦住,人们都以为她完蛋。过了一会儿,外祖母捧着水桶大小的一瓶硫酸盐出来了,有效地控制了火势。火灭了后,外祖父对家人们说:“外祖母怎么样?嗯?嗨,你们这帮人真不如她……”
这句话是对家人说的,也是对读者我说的。外祖母冒着生命危险控制火势的增长,可舅舅却在一旁不管不顾,一点也不关心外祖母。这一点让我很不愉快,平时爸爸妈妈累了,我会给他们捶背,爸爸妈妈上班回来,我会主动迎上去问候。我想,当爸爸妈妈冒着危险去干什么事时,我会大声为他们加油,并提醒他们要小心谨慎:年二十九,我们吃过饭,在饭店门口放礼花,没想到只有三响,爸爸没找到第二个燃放地点,便决定再去那个地方燃放,他小心翼翼地前进,我大声对他喊:“老爸,小心一点儿呀!小心!”后来他成功点燃,而原先的礼花也没有出问题。
读过这篇文章,让我看出亲情的重要;读过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亲情的可贵。我想,我会更加珍惜这件浓浓的亲情。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第一次翻开《消失的地平线》就被里面那些美轮美奂的图片吸引了,在希尔顿笔下,我看到了雪域高原细致的美景,孤傲的雪山、葱葱郁郁的山林、婉转的河流、宁静湖泊,神秘的故事让我不得不相信,当在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或者说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真的有一个隐匿的国中之国,那就是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讲述本世纪30年代初,英国驻南亚领事馆的领事威廉、曼宁森、美国人伯纳德和传教士布林科洛在由南亚次大陆的巴斯库乘机前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重镇白沙瓦时,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被一个东方人劫机,神秘地被安排来到了神秘的香格里拉,一个安逸惬意的生活环境,令人着迷的世外桃源。
希尔顿说,这里还一个希望:当风暴来临,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躏,人类的一切都被摧毁,史无前例的“大黑暗”带来之时,香格里拉将拯救一切文明。大萧条时代,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逃到香格里拉这样的世界,做一个时间的盗贼。
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生活,喧嚣的不夜城,处于锦年之外的我们也好像不能免俗,无处遁逃。很多人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上迷失了自己最初的方向,不知不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追名逐利,空气里弥漫着冷漠的衍生品的味道,人们嗅觉失灵我们才知道我们用自己无法赎回的东西典当了名利和金钱这两把双刃剑。
希尔顿用唯美的语言造建了西方世界的“桃花源”,那是一个虚静的玄妙的世界,像梦一样的谜,那里有无尽的黄金、现代化的器具、永远长寿的秘诀,在那里,“永远”不再是一个词和两个充满幻想、空洞、可怕的字符,那里是人类最为理想的天国。
然而,那确实是一个一次性的异度空间,驻足于彼岸,好像一切都充实了、饱满了,有了寄托,有了希望。书中主人公康威之谜,卡拉卡尔山之谜,蓝月谷之谜,香格里拉喇嘛寺之谜和满族姑娘之谜无处不显示香格里拉的神秘魅力,深深地感动着、吸引着读者。
其实,文字是空灵的,只是那些神秘具有了诺亚方舟的力量,我们不自觉的就会想要接近她。作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现实的事件融入到书中的人物环境中,恰到好处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努力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阅读她就好像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
读者深深地领悟这个世外桃源宁静祥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去世外桃源寻找美好的生活,去香格里拉遁逃喧嚣,掀起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香格里拉热,然而,他们从来没有问问枯萎的灵魂,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一句:既自以心为形役。没错,我们现在找不到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就是因为身体成为了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们的心灵,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在大好的青春里做着那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甚至不得不去低三下四,阿谀奉承,为了所谓的成功我们孜孜不倦,实际上,为的无非就是让自己吃点好的,穿点好的,最好一劳永逸。
可是,没有人去在意我的灵魂愿不愿意,这一切将会让自己的让心灵受了多大的委屈。当《消失的地平线》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应该从精神上去寻找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失去,是因为盲目的忙碌,我们总是奔走劳碌,好像连灵魂丢了都不知道。
记得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长假,那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看清,其实,香格里拉,就在你心里。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叫《让我越来越棒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修剪花草的总裁让我懂得了要尊重它人;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让我明白了人在困难时是不一样的;放走鲑鱼和我们的课文很像,都是写了一个人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鲑鱼,可是他的爸爸说现在已经不能钓鱼了,一定要他把鱼放了。他也只能把鱼放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锁匠的继承人》它讲诉了一个技艺高超,收费合理且童叟无欺的锁匠老了,收了两个徒弟,大徒弟性格外向,小徒弟性格内向,只有一个人可以继承他的锁店,所以老锁匠要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拿了两个保险箱让他们开,大徒弟只用了十分钟,可小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大徒弟必胜无疑。
可结果出人意料。
老锁匠问:“里面有什么。”
大徒弟两眼放光 :“是钱。”
小徒弟支吾了半天才说:“您只叫我开锁,没有叫我看里面有什么。”
老锁匠立即宣布小徒弟成为了锁店的继承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但要多学习知识,还要有诚信。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酿酒的理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中文教授张晓风先生倾力写就的一本散文集。正如酿酒独酌是日常生活中一件极风雅的事,这本散文集就是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了细致入微的所思所感、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浓浓趣味。酿酒的理由就是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理由。一篇一段、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对人生的品悟与思考。
张晓风先生的文笔承袭了女作家细腻温婉之长,摒弃了无病呻吟、内容肤浅之短。她的散文主要自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取材,但角度新颖、视野宽阔,甚少矫揉做作,多抒真情实感。严谨中流露生趣,平凡中自有精致,婉约中透着大气。她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不曾注意的一景一物中挖掘生活的真味、深刻的哲理。她用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从那平淡无奇的一言一语中感知人情冷暖。初读张晓风的文章,心动于那诗意盎然的文字;若再静下心来细细品悟,便会惊叹于那些用笔墨代替欢笑与泪水留下的印痕,那些浮华褪去后,绵长静好的岁月沉淀下来的真知至理是那样的深入人心:“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一语道出在时光无情的冲刷下,人情易逝,缘分易尽,喜怒悲欣的情感在无限短的心路上终将无可奈何地走向尽头。
张晓风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文风浓艳绚丽,精于用典,擅作比拟,情感丰富,华美而真情的文字令你陶醉,在你内心深处激荡出经久不绝的共鸣,但不会让你有一丝一毫堆砌辞藻的感觉:她将一刹那间沸腾、燃烧起来的山景春色比作一场不期而至的画展,她将绕水青山比作花瓣,把在水上醉心赏景的自己比作花蕊,她天马行空而又无比贴切的比喻和想象最令人拍案叫绝她行文构思巧妙,前后呼应,流畅自然,宛若天成。叙事抒情的内容紧绕主题、环环相扣,喻理点题的结尾字字珠玑,入木三分。材料的安排,叙事的结构无一不经过一番别具匠心的构思,通篇文章却绝无雕琢的痕迹,浑然一体。《从你美丽的流域》她把自己献出的涓涓血流作为一条与自己牵挂的城市所紧密相连的纽带,文章的脉络里同样涌动着一股自我奉献的热忱。她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名作,在原诗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将诗人张继落第后的悲苦与凄凉用感性而细腻的笔触镌刻在纸上,写就一篇散文名作《不朽的失眠》。无论何种文风,张晓风都能用一支生花妙笔驾驭自如。篇篇精妙绝伦,篇篇隽永深刻。她,在“散文”这篇广袤的天地上,笔耕不辍,耕耘出满园香葩。
说了这么多,相信余光中对张晓风的评价也是我对她文章的感受吧“张晓风不愧是第三代散文家里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有一点刚劲。”让我们走近张晓风,走近她柔婉而刚劲的文字,走近博大而蔚美的散文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