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1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已经看完,这部小说情节扣人心弦,开篇的一句:迪莉娅死了让人们不禁产生许多疑问:迪莉娅是谁?她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死?她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剧情的慢慢发展逐渐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关于种族歧视,家庭教育题材的一本书,有人说读完之后很震撼,我倒觉得很遗憾。迪莉娅的父母怎么也没想到她就这样走了,因为他们为她规划好的美好的未来还没实现,与其说是迪莉娅的未来,不如说是她父母的期盼。母亲盼望着迪莉娅做一个出色的医生,因为她年轻时就与众不同,热爱化学,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结婚之后,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孩子和丈夫的.身上,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给迪莉娅灌输以后要成为医生的思想,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迪莉娅的内心是痛苦的,但是每次妈妈给她提出新的目标时,她都只有一句话:好的,妈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迪莉娅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毫无意外,即使是哥哥和妹妹加在一起也抵不上父母对她的无限“钟爱“,只是这钟爱让她喘不过气来。作为美籍华裔的迪莉娅父亲:托马斯,虽然小时候成绩优秀,成功考上哈佛大学,并差点成为那里的教授,但是内心里他是孤独的,因为种族肤色的不同,从小到大遭到许多的歧视和排挤,而他对于孩子的最大要求就是:合群。别人做什么,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他希望迪莉娅有更多的朋友,参加更多的活动,仿佛那样他与他们就并无差异。但是他忽略了去关心孩子内心的世界,忘记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把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做,结果只会更加糟糕。
指引迪莉娅踏入那条湖的好像是她内心深处的声音,当湖水蔓延开来的时候,她好像真的解脱了,没有考试,没有父母殷切的目光,没有同学讶异的眼神,那一刻她觉得很幸福!迪莉娅没有朋友,是的,一个也没有,虽然每天她的父亲都会为她经常与朋友联系而倍感欣慰,事实上每次的电话都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而已,她编织谎言欺骗他,然而,她又有什么办法呢?是父母的重压让迪莉娅踏上了通往天国的阶梯,她终于得到了解脱,没有期望的眼神,也没有失望的目光,她自由了。
虽然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来自父母,但是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以后他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父母强行的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不明智的。不仅自己累,孩子更累。父母更多的应该是关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要他做什么。虽说父母的初衷或许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一厢情愿的好,只会让人难以接受,甚至让孩子觉得压抑。毕竟孩子开心快乐才最重要,不是吗?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2
我读了这本书后,有很多感触,这本书回忆了一个混血女孩离开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讲述了她离开人世后一家人发生的事,这本书也揭示了种族问题、性别歧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影响、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家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等问题。
在这个生活在美国的家庭中,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詹姆斯儿时随着谋生的父母到了美国,从小就感受到了别人对他与对其他人的不同,他处处怕别人知道他的不同,处处想和别人一样。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玛丽琳由她母亲一人抚养长大,被她母亲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于是放弃了继续深造,成为医生的机会,她听到女医生便会有惊讶的反应。
当玛丽琳嫁给詹姆斯的时候,她母亲认为她不对,她应该嫁给一个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认为,如果玛丽琳听了她母亲的话,或许后来就不会有她女儿莉迪亚的悲剧,她儿女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奈和困扰,她的家庭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但根源在于种族问题。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大女儿莉迪亚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玛丽琳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于大女儿,希望她成为一名医生。莉迪亚在家人面前假装自己有朋友,对妈妈的`要求无条件服从,因为她爱妈妈,希望妈妈开心,而不是因为爱科学,不是因为想成为一名医生。玛丽琳却没有发现年少的女儿内心背负了这么多,同时,她还忽视了小女儿汉娜和儿子内斯,这三个孩子的内心都发生了问题,在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悲剧就发生了。
当莉迪亚永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时候,在他们受尽煎熬后,才渐渐发现了一些东西,想挽回一些东西,可是,有的却再也回不来了。
终于,玛丽琳知道了自己应该早早地关注莉迪亚真实的想法,应该给另外两个孩子多一些关注,应该更坦诚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后悔没有在犯错之前醒悟,内斯后悔没有早早地说出该说的话……最后,他们明 这本书让人反思种族问题,反思性别歧视,反思怎样与家人沟通,反思怎样做真正的自己。白了这些,玛丽琳终于去拥抱了那个一直渴求母亲关注的小女儿,原谅了丈夫,詹姆斯终止了错误。
在失去了一些过后,他们终于懂得了,应该让一个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时说出该说的话,不然,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后悔。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常常因为交流不当的问题产生隔阂甚至是冲突,也造成了令人遗憾的事,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交流,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讲如何逼死自己的女儿,也是我迄今看哭的第一本书。
莉迪亚,书中的主人公,还没开场就死了,接下去全书都是在寻找莉迪亚死去的理由,一开始还有点看嫌疑小说的感觉,以为是他杀,没想到最后是自杀。而她自杀的理由却是因为父母,并不是父母不够爱她,反而是父母太爱她了,她一直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中。
莉迪亚是三兄妹中,唯一拥有蓝眼睛的女孩,所以她在父母眼中获得了最多的关注,母亲一直希望她成为医生,因为她的母亲玛丽琳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医生。玛丽琳从小到大都很聪明,成绩优异,特别是在化学和医学学科上拥有超于常人的天赋,她自己也一直希望自己是人群中的焦点,希望与众不同。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也就是莉迪亚的父亲,一位中国后裔,她的梦想因婚姻戛然而止。玛丽琳是多么喜欢詹姆斯,喜欢她的黑头发,喜欢的黄皮肤,确切的说是喜欢他在人群中的不同,见到詹姆斯的第一眼,就主动吻了她滚了床单。
然而,对于詹姆斯来说,他是多么的希望走入人群,跟那些白种人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很严重,拥有黄皮肤和黑头发的詹姆斯,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走到哪,都会有人向他投来目光,是动物园里猴子获得游客投食的那种目光。直他遇到了玛丽琳,直到他们生了莉迪亚。 莉迪亚继承了母亲蓝眼睛,詹姆斯认为,他的女儿可以像那些白种人一样,轻易的走进人群了,再也不好获得异样的眼光。
詹姆斯希望莉迪亚多跟那些人交朋友,因为他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异类,没什么朋友,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多去参加各种舞会,经常催促她多跟朋友打电话,也经常问她朋友们的状况。其实莉迪亚在学校一直沉默寡言,没什么朋友,一开始她的同学们还会邀请她去参加一些活动,然而却说她没有时间,要回家看书,因为她的母亲在家里等着她,就这样慢慢的朋友们有什么活动就不叫她了,也就没有了什么朋友。她的.母亲是导致莉迪亚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她母亲以为自己的女儿也会向她一样喜欢医学,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从她自己的角度考虑,比如下课后会陪她一起复习物理、化学等,还有每年的生日,都是送书给她,那种如何成为一个女强人,如何成为一个医学专家类似的书。
然而,莉迪亚却只能默默的忍受着,她压根就不喜欢医学,她压根就不想在生日上收到书,她喜欢项链,她多么的希望母亲能送给她一个属于青春期女孩的礼物。
然而玛丽琳不懂,玛丽琳以为自己的女儿只喜欢医学,莉迪亚就这样在父母的期待里,慢慢的被压垮,跳湖自杀了。
我想现在很多的中国父母也是这样,从小就给他们抱各种补习班,希望他们成为XX,在张口闭口之间就是别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样。
网上有一句话:“这世上有几种笨鸟,一种是先飞,一种是不飞,还有一种是下个蛋,把希望寄托在这个蛋”,如果你过分的关注这个蛋,往往很容易把蛋弄碎。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4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可能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用她自己的笔触,细细描绘了一个异族通婚家庭可悲的故事。读完全书,回首封面——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深感触及心灵之深,犹如一场大雨淋漓浇至心间。
小说的女主人公莉迪亚可悲的承载着她父母无限的期待与对未完成的梦的憧憬,十多年压抑的生活方式,换来想要尝试着改变却最终不慎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她的父亲—偷渡至美国成长起来的华裔教授—渴望融入社会、渴望平等的对待;她的母亲—哈佛肄业的高材生—远大的理想,却因遇见华裔教授而改变了人生轨迹,她所热爱的医学、物理全化为内心难以释怀的遗憾。父母所无法实现的梦想,渐渐的加注在他们所钟爱的大女儿身上。因为他们深信,她一定能实现他们所无法实现的梦想。
莉迪亚在他们的期待之下,变成敏感而孤立的姑娘,相异的长相,无法融入的家庭背景,铸就了她内心的孤立。母亲近乎疯狂的管教和期望、父亲给予的无形的压力更是勒的她喘不过气来,她没有自己的时间,她内心的痛苦无以表白,最后统统化为潜藏在内心的"无声告白".冰冷的湖底,成为她最终的归宿。
在无声告白全书中,描绘了母亲在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一个温暖充满爱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阳光、积极的母亲有时能够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能够让一个家庭充满凝聚力。那位母亲其实始终拥有着幸福的婚姻生活,但她的内心却始终充满挣扎、痛苦和遗憾,这份揪扯让她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敏感,让她的生活染上了悲伤的气息,她终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若她能在这挣扎之中找寻到自己,也许结局将会变得不同。一直喜欢这样一句话:‘上天给了你这种生活,因为它知道你强大到可以活下去。’带着爱与希望活着,是对生命所馈赠的`最好的回礼。
读完全书,爱上伍绮诗的描写,爱上她娓娓道来的故事,在她的故事中产生共鸣。或许确实如一些评论所说,这是一本相对压抑的书籍,在文字间看不见希望,但它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是一些事物的缩影,也许今天的我们不用如教授一般,忍受着他人异样的目光,不用同莉迪亚的母亲一样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的兴趣与理想,‘锁’于院落之间,但对于孩子的期待却从未减少,望子成龙的思想仍未改变。如今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的我们,总是被事物所"追着跑",父母、教师等等,不同的道路中,不同的角色里,每个人的身上倾注着不同的期待。我们尝想过在这些期待之中,失去了些什么,有时的我们负隅抵抗,不过是再为了找寻那个最为真实的自己。生命是无法回溯的长河,在这长河之中,无论面对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能活于爱与希望之间,那是给家人与自己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