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大明王朝1566》初中的读后感

2025/04/2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大明王朝1566》初中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大明王朝1566》初中的读后感 篇1

我在初初翻阅这本书时,只觉难懂和枯燥,可是再坚持往下读,人物便生动起来。无论是嘉靖帝的敏锐、多疑、死要面子以及时不时显露出来的如孩童般的脆弱和落寞,还是严嵩的逢迎圣意、专权误国,肆意贪墨,胡宗宪的忧国忧民和戚继光的为国为民。甚至是海瑞,我在读此书之前,仅知道海瑞是清官而已。但在这本书中,让我更直观的认识到当满朝大臣都明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的根源是嘉靖帝的情形下,也只有海瑞敢于直言,直陈嘉靖帝的`一意玄修,罔顾天下苍生。

海瑞大概是那个时代逆行的孤胆英雄吧。严党失势之时,反而没有大快人心之感。其中关于严嵩和严世蕃的处决一笔带过,而胡宗宪受严嵩牵连处境凄凉,自绝于狱中,含冤而死的事更是只字未提。所以也许书中的故事多为虚构,人物形象也有失偏颇,历史事件的描写也有避重就轻之处,但依然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书,让我的心境随书中情节而跌宕起伏,

《大明王朝1566》初中的读后感 篇2

朋友推荐了这部电视剧,找出来的资源清晰度不高,辗转腾讯、爱奇艺、西瓜视频、优酷等几个APP,自己的会员或找的他人会员皆派上用场,但始终影响观剧感受。奈何几个朋友都多次推荐,百度剧情简介又太过敷衍,加之疫情期间时间空闲,便才有了读上一读的打算。将这个想法告诉支书,他恰好有一张空余书卡,当即下单邮寄给我了。可能小说也是会上瘾的,不到一周的时间,835页,虽然偶有看到半夜的不良习惯,却也是啃完了。

大抵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更幽默风趣一些,更符合史实一些,倒是没有特别惊艳,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始终16帝近300年的历史,而《大明王朝》不过嘉靖三十九年末到四十五年之间的几年时间,着墨多,刻画也更加细致,加之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人物看起来倒是更加生动,饱满一些。

我觉得书中倒是没有哪一位是绝对的主角,嘉靖、严嵩、吕芳、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杨宗宪……太多,恐怕李时珍、戚继光、高翰文、沈一石、杨金水等也得算上。

嘉靖和海瑞都是孤独的.人,都是精神的囚徒,都生活于困境之中。嘉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不愿做最大的奴隶,却变成了最大的囚徒,二十七年不上朝,足不出户丹房,软禁了自己;海瑞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为原则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至亲至爱,对自己制定的原则绝对不放弃。

不过嘉靖可谓书中最具心机、洞察一切的人,乾坤独断,27年不上朝,仍能执政45年之久,这还是需要能力的。从最后他“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海瑞听后睁大眼,陷入了沉思,想来他也是感慨颇多,这才有了嘉靖去世,他闻讯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的一幕吧,他们可能最是懂得。

严嵩后期这几年,仅从书中的描述,倒是没啥奸臣的味道了,更像是一个慈父,更像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物”了。

一定要找一个最喜欢的人物,可能要数吕芳。有智有情,他对冯保的“三思”教诲以及自己的“三思”实践,无论对于从政者还是群众来讲都是适用的,我们虽不至于用生死相对,但是个人发展、成长,道理却是不变的。“文官‘做官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武官‘置之死地而后生’”。

总而言之,全书算是大情大我和小情小我的矛盾交织,除却有血有肉的人物之外,“百姓并不知道什么是朝廷。他们心里的朝廷就是我们这些官。”“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书中自有崚嶒骨”……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大明王朝1566》初中的读后感 篇3

在书中看到了现行玩弄权术之现状:

你猜,你猜,你猜猜看。嘉靖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但是从不直言。“他已经悟到了太极政治的真谛——政不由己出。做对了,他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允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让内阁说去,让司礼监说去。让他们揣摩着自己的圣意说去。”

清流浊流之说。“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发人深省,清流浊流,实质就是权术,相互的`制衡。某个时间段、某个事件需要浊流来来打压清流,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清流抬头来制衡浊流,用人不可全是清流,亦不可全是浊流,各有其长处。只不过,如果不是用人者,只是单纯的身为清流或者浊流不也是一种哀伤,不过又有谁可以跳出这个身份不入流?

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发人深省,人生,有此“三思”而后行,就已经是不平凡的人生!

《大明王朝1566》初中的读后感 篇4

大明王朝1566其书中人物无人不冤,世人皆苦。

以胡宗宪来说,有能力有抱负,真心为国为民想做实事,明知严党贪腐,却不得不投诚,否则报国无门。二十年艰危,最终随之陨落。

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威风吗?看起来似乎是,可还是一刻不敢怠慢,年过八旬依然要殚精竭虑,最终儿子被杀,自己被迫离开,从前求着他提字的酱菜店老板都毫不掩饰的让他在人生的最后明白了什么是树倒猢狲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海瑞呢?清官,唯一上书骂皇帝的人,女儿淹死,妻子难产,一尸两命,自己入狱,虽为苍生,己身极苦。圣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显然他苦了自己,苦了家人。

大boss嘉靖帝呢?这个明朝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却尽知天下事,潜心修道却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中,他非常自私,为了控制大臣,鼓励他们党争,为自己修宫殿修道观,国库空虚任由严氏父子作孽,百姓生灵涂炭。但他也甚为寂寞,自己也说无亲无故,一个人被送到京城做皇帝,权利在他手中不是为天下百姓谋福,而是让大臣听话,让百姓听话,所以,没有人爱他,群臣和百姓都怕他,连他的儿子孙子都怕他。他死了,真心为他哭的只有一个骂过他,让他震怒想要杀掉的海瑞。可悲可叹!

明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史说明亡于党争,此为正解。为什么有党争?且以为那是皇帝自私的产物,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起,杀宰相功臣,目的就为集中皇权,权利的集中就会造成专制,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相信自己不会错,所以你看,皇帝从来不错,都是下面的人不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更无不是的君父!

嘉靖帝是一个聪明到可怕的皇帝,他让大臣们惶恐,一部1566写尽了多少人性。好的小说一定是分析人性的,我们知道人性是复杂的,好人坏人都是相对的,我们要看到的不是一个天生的好人坏人,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好坏的转变,我以为这部书里唯一能算作好人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太监吕芳。伴君如伴虎,况在复杂的大明朝,能全身而退的'只有他,看到他对装疯几年的杨金水说以后再也没人可以欺负他的时候,无法不动容。

这部书里很多鲜活的形象,让我感动的是,作为历史小说,这部书里还是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形象,这在以往历史小说中不多见。比如芸娘,比如李妃,比如齐大柱妻子,他们都美貌而智慧,也都得到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