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雪国读后感

2025/04/2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雪国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雪国读后感 篇1

川端康成一直被我认为是亚洲最好的作家之一。川端康成纤细透明的心成就了伟大的《雪国》,当然,《雪国》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为了日本第一个、亚洲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为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雪国》无疑是让我十分痴迷的。不过我却没有勇气再读第二遍,一直隔了半年之久。

第二次读《雪国》是上个星期,原本今天还想读第三遍不过行健学院没借到这本书。如果不是因为要考研究生,恐怕我读第二遍的机会小很多。《雪国》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稀稀拉拉的结构,让人感觉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川端康成是一个不怎么关心政治的作家。那时候日本的政治十分混乱,但是他一直都能保持着一颗纤细透明、孱弱的心灵,去描述《雪国》里的爱情,这是我很喜欢《雪国》的原因之一。我一直非常不喜欢文学作品和政治理念还有国家等一系列问题扯上关系,那样就不能称之为纯文学。这样的文学在社会意义上无疑是出彩的,但作为一部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他们输得一败涂地。

小说开篇以主人公来到一个白雪飘飘、四野茫茫的静谧雪国为开头,这一点与作者的唯美观是分不开的,川端的作品总是以他独有的那种清清淡淡,含含蓄蓄的情感:或是暗暗的哀伤,或是羞羞涩涩的爱慕,或是淡淡的凄凉,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而且这种打动是一点点,一丝丝,静静的,轻轻的,流入我们的心田。看完《雪国》掩卷沉思,慨叹驹子和叶子命运的不幸。

他们是雪国里悠悠飘零的雪花,在半空,这般冰艳动人,带着寂寥的哀伤让人怜爱不已。可是雪花永远只能是雪花,他们的身份是艺妓,他们的命运已经定格,纵然努力去摆脱,却也只是徒劳,正如小说里写的:驹子的生命是徒劳的,你只能看着这哀艳美丽的雪花悠悠地飘到你的眼前,于是你忍不住心动,用手去接,然后只能静静地看着她在你手中慢慢地消融,而你却什么也做不了。

《雪国》的`名字预示了故事主人公凄冷的宿命。纵然故事跌宕起伏,世事变迁,但结局还是最初的那片凄冷的景象。熊熊烈火之中,叶子犹如天际的星星般陨落。故事结束,银河倾泻而下,黑暗毁灭了一切虚无的暖色与希望,霎那间温存与美好沉落在雪国。雪国的冰冷依旧寒彻心底,只是变得像废墟一样,了无生机,凄凄惨惨。

这是一个犹如梦境的故事。岛村在火车上映过玻璃观察叶子,余晖中的叶子让岛村着迷,叶子的出场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黄昏之中,本应充满希望的妙龄女子却与暮景一起流逝,她的人生亦是如此。活着的时候让人心存怜惜,死亡的意外又带给了人们无法承受的疼痛,小腿在抽搐,苍白的脸在燃烧……这是残忍的结局,它让时间骤然停止,雪国也封存在人们心底。

雪国读后感 篇2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讲了东京的一位西洋舞蹈评论家岛村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驹子,并被她吸引,后来又两次来到雪国与她相会。在他第二次来到雪国时,在电车上又看见了美少女叶子,并心生恋慕。因此,他们三人构成了微妙的情感关系。最后,小说以叶子的意外死亡而告终。

这部小说主要在写岛村与两个女人的情感,但是在我读完后,发现这本小说所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那种男女间的情感,而是一些别的东西。

整部小说中,然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虚幻,但是又是那么真实,“虚无”与“徒劳”贯穿了整部小说:岛村对真实的渴望与追求,到最后变为一场空,只得以虚幻来定义现实;艺妓驹子憧憬着自己美好的与未来,她为岛村送行连行男病危了也没有去看,这一切却得不到回报,只是“美丽的徒劳”罢了。这也是一方面的表现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状况。

至于叶子,可以说这个人物是“不存在”的,她的出现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在结尾处的那场火灾,叶子意外的'丢掉了生命,如果照常理来说,岛村应该是会像驹子那样悲痛,但是他没有,反而是得到了精神上的顿悟,驹子与叶子的离开,更是让人感受到人生如梦的虚无感。

这部小说大多是对话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仅有那种唯美的体现,又同时为人物的心理或是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了暗示。就比如说在叶子逝世的那场火灾,作者将其描写成诗一样的画面,就意在叶子的超凡脱俗,在这种意境下,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渴望。

如果光这么说,也许还是不够,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日本的另一部名著: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它主要是以物写哀情的,而在这部小说中,也有相似的地方。《源氏物语》是写于日本还在封建制度相对和平的时代,而《雪国》则是写于日本在大肆侵略的时代背景下,小说中的思想感情与之结合不难看出作者反对战争,但是,小说中关于战乱只字未提,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反映了在那个社会日本平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却总遥不可及的徒劳,以及有甚者沉浸在那种虚无的幻想的状态,这也是我喜欢这本小说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脱离了“正轨”,在虚幻中表达情感,营造出了脱离了现实的境界,反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最好的批判与诠释。

雪国读后感 篇3

天高云淡的雪原,热情温柔的艺妓,这是我对遥远的雪国大地最初的记忆。没有世俗的恩怨,没有连绵的战火,只有无尽的的欢乐和夜夜的笙歌,秀色可餐的佳人,伴着如画的风景、以及那让人流连忘返的温泉,不禁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陶潜笔下那宛如仙境的世外桃源,原以为这样的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原以为作者要制造出大和版的桃花源,可谁曾想,到头来涛声依旧世事依然,伴着叶子的与世长辞,一切又回到了圆点,再也没有留恋的斜阳,再也没有倒影的月亮,再也没有醉人的暖风,转眼,消逝在云间,而岛村不得不离开自己眷恋的地方,回到闹市,回到自己不愿面对的地方。不知道多年以后伴着和煦的微风、西下的斜阳岛村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思考: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穿过岁月的河流,还有多少能够铭记,还有多少能够沉淀?同一时间已没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见了往日的.宁静。岛村先后三次来到雪国,不止一次的说这是“徒劳”,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接受到先进思想的、热爱和平的知识分子似乎对世界失去了幻想,正如电影《毕业生》里面所说的那样,“迷茫充斥着世界,让我寸步难行,我只能低下头去静静的思考”,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幻想着这样的世界的存在,同时他也意识到这是虚无的、飘渺的、不可能永远存在的,为此,他感到担忧和彷徨,让他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

初读此文,觉的篇幅冗余杂乱,不知何从下手,让人有点读意识流小说的感觉,可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才渐渐意识到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他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掩饰自己内心的孤寂,不断的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让自己彷徨的世界安静下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内心世界的释放。《雪国》的主要内容是男女主人翁的对白,或温馨、或直白、或随意、或暗示,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岛村的无奈与不耐烦,这更让人联想起了《少年维特的烦恼》里面维特的“烦恼”,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时局的悲观可能是作者写此文的重要原因所在。

全文的结尾处提到了银河,说“岛村无法相信成弧状横跨太空的明亮的光带竟会如此昏暗。大概是星光比朦胧的月夜更加暗淡的缘故吧。可是,银河比任何满月的夜空都要澄澈明亮。地面没有什么投影。奇怪的是,驹子的脸活像一副旧面具,淡淡地浮现出来,散发出一股女人的芳香”。这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作者用银河、星斗预示着新的转机和先进知识分子,他希望并且坚信这种黑暗终将会过去,新的世代终将会滚滚而来,正如北岛《回答》里所说的那样: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神。

雪国读后感 篇4

东野圭吾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以情节和结构取胜,各种“反转”式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雪国之劫》同样是一部标准的“反转”式作品,谁是作案者?谁是捍卫者?谁是忏悔者?

作品开头就为读者们呈现了一个滑雪场经营的困境。故事从滑雪场收到一封勒索信开始,如果不按照匪徒的要求去做,那匪徒将对滑雪场不利。关于是否按照匪徒的意愿给钱,还是直接求助于警察,滑雪场的经营者们各有各的立场。仓田作为滑雪场的安全总管,他比任何人都发自内心的.关心客人们的安全。他坚定的主张求助于警察,而不是和匪徒们进行私下的交易。可现实就是那么糟糕,他的意见并没有被公司的决策者们采纳。

于是,在匪徒的要求下,给了匪徒们3000万元。可匪徒们居然没有就此收手,又再次要求交易,第二次3000万元给出去之后,居然还有第三次……贪心不足的匪徒到底筹谋的是什么?真相和那个被关闭的“北月区”有什么样的联系?迫在眉睫的滑雪比赛即将开始,而滑雪场的赛道还没有准备好。到底是该关闭“北月区”还是修整“北月区”作为赛道?而作为决策者的笕社长,他到底在图谋什么?当真相浮出水面,匪徒们居然是在试图保护“北月区”,而幕后竟然与笕社长要卖掉滑雪场相关。不得不让人感叹东野圭吾反转构思的“精巧”。

利益与救赎。这个故事也算是一个有关于“利益和救赎”的典范,当增渊英也在最后关头救下达树,勇敢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罪孽,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笕社长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实在让人觉得可恨,公司在买下那片滑雪场的时候,就没有打算投入太多。一开始就把“北月区”当作一个累赘,没有整体的开发和保护计划,在没能力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搞出了事故,造成了达树母亲的悲剧。商人重利,为了剥离“北月区”这样的“负资产”,试图人为的制造“雪崩”,从而达到同负资产切割的目的,顺利卖出滑雪场。诚然,利益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达不到利润的目标,任何企业都难以生存和维持,但是一开始就没花心思在经营上,只想着通过歪门邪道的方法来剥离“负资产”,实在让人寒心。

开发与保护。通过这本书,我也了解到日本关于开发和保护的相关知识。类似滑雪场的开发,需要遵循林业厅的规定,在撤调滑雪设施之后,需要恢复植被,并将山区恢复原状。这种规定,也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习的,保护和开发,两者不可偏废。开发固然重要,没有开发,生计难以继续,但开发之后的环境保护和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持续发展,不竭泽而渔,如此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本书的结局还是令我非常满意的,一切都向这好的方向转变,滑雪场被有爱心的人企业家收购,滑雪比赛顺利进行,一切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