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微文呈现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1
在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我们在一楼大会议室一起朗诵了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这本书讲解了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分为入则孝、处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弟子规》是一部真正能教育我们做人处事、治学平身的生活细则。让我们从细微之处着手,从小处做起。
第一章“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做到言行中小心谨慎,对人讲信用;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与大家和谐相处,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之后,就应该用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由此看来,古人更注重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社会发展到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的人才。试想:一个有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正义和良知、缺乏诚信、凌驾于道德与法律之上的人,怎能担此重任?所以,要想做事,先学会做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章《入则孝》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当他们指导我们怎么待人、处事时,我们都要恭恭敬敬地听,牢记在心。不可以当成耳旁风,认为父母是老古董。父母说得对,我们要听;若是说的不合理,也可以做参考,忌强词夺理,让父母伤心、生气。生活中,做子女的还应该学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架起两代人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发现父母有过错时,不能盲目的孝顺,也要讲究原则,绝不能置父母于不仁不义之中。这就是《弟子规》教导我们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为了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让我们谨记:百事孝为先!《弟子规》文字虽少,内容却博大精深,我们学的还远远不够,其精髓绝不是短时间内我们能感悟透的。但有一点,我认为:《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提法、做法与现代社会不符,我们不能全盘肯定;而其实质性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如讲孝道、讲友爱、讲文明、将礼仪、讲诚信、讲修养等这些精髓的东西没有变,而且永远也不会变。这就要求我们学《弟子规》的知识及在践行方面做到: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做到“日新又新我常新”。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2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天早晨,学校里面都会传出阵阵悠扬的读书声。每当听见这读书声,我都会沉浸在其中,从内心怜听其中的道理。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写。《弟子规》这本书,是以孝为本,教人为人处世,懂得感恩,谦卑礼让,做个君子之人。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和大家相处时要平等友爱,并且亲近有仁品德的人,向他学习。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如最简单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再如孟子的“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古人在孝礼仁义中很好的体现。
《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改变了以前的一些观点。我记得我在读幼儿园时,家里就有《弟子规》绘本了,妈妈就常常教我读《弟子规》,当时我只能一字一句地跟着妈妈读,虽可以从头背到一半内容,但都还不太明白其中深奥的道理。随着我渐渐长大,我慢慢明白了《弟子规》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但我还是会做一些有违《弟子规》的行为。做错了事,父母教诲时,不虚心接受,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到了后来,我懂得了《弟子规》的精髓,也知道了应该尊敬长辈,同时也应该尊师长和团结同学。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在弟子规里面,还讲了要诚信为本,我想这也是父亲给我起名的初衷,诚实守信是做人立身之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王安石在《商鞅》中所写的“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在这里比喻诚信比金钱更贵重;《礼记·中庸》中“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意思是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这些都是古人对诚信的坚持,因此,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从小就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现在经常把《弟子规》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每当父母教诲我时,我就会想:“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会领悟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道理;每当看见有别的同学去拿别人的文具时,我就会说:“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每当我学习不刻苦想偷懒时,就会提醒自己“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如果现在不努力刻苦学习,长大了出来社会工作就来不及努力了。
除了以上这些,《弟子规》中的很多内容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到学习上。只要认真去体会,一定能悟出其中蕴藏的许多道理!
《弟子规》既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今后学习生活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3
如果说你要读儒家的经典,除了《论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外,还有《弟子规》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如果说《论语》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么《弟子规》就是针对孩子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论。它教导我们孩子需要讲孝悌,要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倘若有富余精力,多读书多做学问。《弟子规》的教育观念,我是非常赞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为本。我认为,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不多,有作为的人更少,而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是以成绩为主,恨不得大家门门优秀,个个成为大科学家。中国现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其实不然,有消息称,中国自恢复高考的.三十年来,并没有一个高考状元成为各领域工作者中的顶尖分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因为成绩只能说是理论知识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实验工作等,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气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与人家良好沟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还能谈什么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但是现在,中国都没有一个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获得诺贝尔奖;还有人均经济水平实在是太低了!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人民的素质却是越来越低,导致很多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被当地人骂!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4
《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我反省了自己,并总结出三点做人最重要的品格: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以上是于自身的规范,但是于父母,与家人的规范我认为可以很好的用“入则孝,出则弟”来解释。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