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1
这几天以来,我们学习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上,我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宋濂求学的艰辛,更懂得了珍惜。
宋濂家很穷,但他小时候却非常喜欢读书,买不起书只好向别人借书读。借到书后,他就边读边抄。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时候,仍然坚持不懈。
而且他每一次借了书,都及时归还。人们因为他十分讲信用,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也因此,他得以博览群书。
若换作是我们,我们会像他一样找别人借书,边读边抄吗?我们会像他一样,即使到了冰天冻地的时候,仍然坚持抄写吗?
不会的!是的,我们现在不用去借书、抄书,但有时候即使我们买到了好书,会认真读吗?答案依然是"不"。我们现在不用在寒冷的冬天抄书,但即使在开着暖气、温暖如春的地方,我们也不会认真读书。
再说说宋濂的学习态度。他因乡里没有什么好老师,长途跋涉百里去乡外拜师。拜得好师之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是毕恭毕敬,凡事顺从。
且不论如此对师是对是错,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做到这一点了。与老师争吵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对是错,态度总是咄咄逼人,何来尊师之礼?尊师美德早已荡然无存了。 宋濂不惧严寒,足肤皲裂而不知,且每日初茶淡饭以果腹,无鲜肥滋味之享。身穿缊袍敝衣,但仍怡然自乐。
这样的事我们可以做到吗?似乎不能吧。大鱼大肉是我们每一顿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而对于衣着,"李宁"、"安踏"、"耐克"、"阿迪"已经成为同学之间互相攀比中时常提到的名词。 对于我们来说,快乐的意义也已经变异了。吃好、穿好、睡好、住好、玩好,才是我们心中最基本的“快乐”。
我们现在有书可读、有师可拜、有好的环境、有好的衣食住行。但勤奋、珍惜品质却没有了。 既然我们有如此优越的条件,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学会珍惜。 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2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得出之一道理:人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人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若跟其老师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有20小时,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三心两意,乱来就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3
这周我们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
宋濂从小就家境贫寒,没有钱来买书,只有借书来抄录,他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难道他不怕冷吗?他很冷,但他为了读书从未因为寒冷而放弃过。“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多么恶劣的环境,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条件不知道比那时的条件好多少倍,不仅有很多书籍可以免费阅读,而且还有温暖的教室。可是,这一切我们还不懂得珍惜,不知道书籍的珍贵,不知道我们现在的'环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还不努力学习。
宋濂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呵责时,他的态度更加恭敬,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先生高兴了,才请教问题。当时的老师很少,宋濂要到百里之外去请教问题。而我们呢?老师就在面前也不去问问题,和宋濂向比,我羞愧之极。宋濂对老师的尊敬,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多少能够做到,我们不但不听老师的教诲,而且还与老师顶嘴,经常惹老师生气,我们的态度与宋濂相差很大。
宋濂在读书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从未羡慕过别人,他这种知足者常乐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而我们呢?我们似乎失去了目标,只知道天天与同学攀比,“今天我买了某某牌的衣服。”“今天我买了某某牌的鞋。”我们只知道与同学比这个比那个,似乎忘了我们来学校是为了读书的,而不是攀比。宋濂他与同舍的学生的生活条件差距很大,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但他却并没有应此而失去了目标、方向,而我们却泡在蜜罐里不知道了自己的目标,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宋濂学习,虽然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在冬日的大雪里抄书,但我认为他那种读书的专心、对老师的尊敬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个好的学习态度。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4
读了这篇《送东阳马生序》古文,我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把我的心卷起来,卷到这场戏中。读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我感觉仿佛回到宋濂的那个时代里,想着他,没有办法看书,就向有书的人家借书,天气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坚冰,可却不放松抄写,和现在的我比,我有参考书,不用抄,却没有好好利用。
读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想到了我们,我们不用像他那样,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上课,他的处世比我们不好,却还费心思去请教老师,而我们呢,木若呆鸡似的坐着,心儿不知道往哪儿飞去了?
读到宋濂拜师的时候,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画,画上的宋濂,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一步步的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路途遥远而险恶,他艰难的往前走,不理会“苦”,只想着心中的“师”,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可见他是那么的专注于“苦难”作斗争。当初我们上学的时候,什么困难也没有,轻松的一坐车,就到了我们想去的学校。
他一日只吃两顿,没有新鲜肥美的.大鱼大肉,衣服也穿的不好,生活的比我们苦几万倍。我们天天都吃免费的午餐,有免费的校服穿,还有零花钱能买好吃的,买闲书来看,这样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所以当磨难到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千万不要选择逃避,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磨难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5
我非常佩服现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腻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致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兴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由于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苦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侥幸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爱我如今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由于家贫以致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他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文秘网,手指都很难蜿蜒,他照旧会按照商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点,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成绩。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褴褛烂,但他素来都不艳羡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咱们如今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成绩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咱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咱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咱们的条件太好了,让咱们只懂得享用,却不懂得利用。咱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细心的想一下,中国现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咱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心而已。如今的咱们很侥幸,咱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