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清明上河图读后感 篇1
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看到第四部,一下子被作绝张用圈粉了。原先最喜欢第一部,现在最喜欢第四部了。
他的第一次出场在清明节,独树一帜的带着两只鹦鹉去上坟,接着又随性而为,毫不在意路人的惊怪,用便面的礼俗四处逗人,当时便觉得这人性格蛮讨喜。而越往后看便越发喜欢这个人物形象。
人人都被世间规矩捆住,若非逼不得已,谁都不愿也不敢挣破。他为了躲避艮岳差事装疯卖傻,无意间跳出,顿感无比自在。往昔那些不当为、不能为之规矩,尽都化为虚影。自此他便为所欲为,说话也从没个正形,喊人也不好好喊,什么雪花妹妹,鼻泡兄,大鸭小鸭的,让人看着总是忍俊不禁。
他痴爱却不执着,费尽心思要造水运仪象台,最终却在快要建成的时候放弃把铜块卖掉给自家小童做聘礼了,他的道理是既然能造成了还造它做甚。突然想到我平时做理科题,总是做到自己可以算出的程度就不算了,往往做题除了必要都没有最后结果。既然会算了还算它做甚,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我是懒。
他随性却不过分。世人眼中发疯发癫的他却有着很多人没有的赤子之心。与重洁癖的何扫雪打赌,赢了却只是开开玩笑并未如当初所立赌约那样行事。成日端着架子自尊心过度的程门板因他的点化感染最终能放下执心,一家和乐。他总是想做什么就去做,好奇鸡卵如何孵出小鸡便去观察母鸡如何孵小鸡最终造出了古代版的恒温仪,却随手教给了一个偷儿。
张用,便如它的名字一样,做个有用之人,他是最肆意如风的人,也是最聪颖睿智的人。这本清明上河图密码与以往的有所不同,它更加侧重对人性的解剖,而作绝也与其他几绝不同,唯有他是因为好奇有兴致而介入悬案之中,笑谈之中便揭露一个又一个真相,暴露出人性的复杂,丑恶。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舍不得啊舍不得,好想继续他的故事,哎,坐等第六部了。
清明上河图读后感 篇2
‘善因未必有善果’这些环环相扣的案件,层层叠叠的局中局,有多少是为了一己私欲?有多少是为了惩恶扬善,救赎本心?或许一件件精密谋划的设计由利益怨恨发芽,可中间的串联,熟识之间的帮衬与思虑,不恰恰是由一份份真心与恩情连接起来的吗?无辜正直的男人,聪慧勇敢的女人都在看似诚切的互助往来中成了倾覆国家、置民众安危与不顾的推波助澜者。若有幸,一群怀着赤子之心的明灯,为这些孤老潦倒、无人挂念、抑或无为平庸的牺牲者明察秋毫,他们也终将明白自己不过只被这些位高权重、利欲熏心的人过河拆桥罢了。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在心里问真的需要如此地杀害一个人吗?出于名利、复仇、或愤懑?无论杀掉任何一个人,千刀万剐的仇人、素昧平生的普通人、甚至朝夕相处的亲人,不都是先在自己的心头狠狠地划上一刀吗?一笔洗不清心头罪恶的一刀、一笔割舍完整精神世界的一刀。实施了这一步又似连锁反应般深深地刻在死者亲属周遭的心头,无穷无尽、无休无止,因而有报不完的仇,结不完的怨。
清明上河图读后感 篇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虽然杜甫写下这句诗是在安史之乱的唐朝,但是用它来刻画靖康之变的北宋,却并无不妥。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6·醒世大结局》中,一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便展现了北宋即将终结的国运,昭示着悲痛的结局。在这本书中,一共有5位主人公:以家为国、忧乐天下的赵不尤;体恤人民、以人为本的冯赛;御国防敌、固国安邦的梁兴;拥有信仰、适度适量的张用;普爱众生、心明志远的陆青。他们都为了北宋的最后一丝希望而不屈不挠,为了千万无辜百姓的安危而竭尽全力,但是他们又何尝不知,表面上一派繁荣景象的汴京城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早已遍布全城。当那艘游船缓缓划过人潮拥挤的虹桥,牵动各国的那场腥风血雨的阴谋一触即发,巍峨的北宋大厦顷刻间化为尘土。
《清明上河图密码》最让我震惊的,是那巨大无比的人物量。光在画面上出现的人物即有824位,作者还要为这么多人物安排合理的身世,设置恰当的情节,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独有的人生轨迹、性格成因、心理痛点、命运抉择。因此,全书的人物量早已经过千,既写出了芸芸众生的广阔纵深,又勾勒出内心世界的细微精巧。
其次,我非常佩服作者在书中设下的恢宏布局。作者用推理小说的类型,描述了一整个王朝的社会生活全景图和时代大命运。《清明上河图密码》各种大大小小案子加起来大概在100左右,而且所有这些案子都互相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大案——摧毁北宋的天大阴谋。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明上河图密码》可以称为“第五大名著”,是一部巅峰之作。
清明上河图读后感 篇4
小时候看《少年包青天》,一直记得代表月亮正义的包大人,翩翩公子公孙策,以及勇敢少年展昭。不记得幼年究竟看过多少遍,但岁月之河流淌而过,回忆里泛起浪花的还是两个好女将,叫楚楚和庞飞燕。
后来或多或少看过一些东野圭吾,和其他侦探小说,但觉得那部片子仍旧有些不一样的色彩。慢慢才懂得,原来破案是火线,是引子,其中的江湖情深、人文道义,还有专属于传统文化的底色,是带着中国人的情和义。
最近看《清明上河图密码》第一部,书很长,故事交互错杂。很多个人物出现又离开,都是带着自己的风格秉性。故事固然引人遐思,手不释卷,我爱的还是其中的那些女子,在汴河两岸、在繁华北宋,她们就像一阕情深意重的词,婉约之间尽显玲珑之心。可往深了读,又能体悟到她们的坚强与忍让。于是一提简贞和赵瓣儿。
简贞是静的,这从她的生活中便可见一般。哥哥是“东水八子”之首,与朋友们可吟诗作词,纵意人生。他敬心敬人敬事,恪守着严格家规,调教出的妹妹自然极为难得。众人皆谈简贞的样貌、才情和见识都是上上之品,将哥哥家的大小事物操办妥当,又画得一手好画。还用卖画的钱为家里置办了一处田产。她待字闺中,得不少青年才子心仪,可她的生活,却只落了一个静,静得似乎连窗外的落叶声都可以听见。
她不是赵瓣儿,生在正义凛然,身份尊贵的家里,有哥哥宠着,嫂嫂疼着,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也不是池了了,可以用唱词来养活自己。八面玲珑,生活的苦可以一并咽下。她也不是莲观,被未曾谋面的宋齐愈深深惦念。她就是她,无数个北宋女子的缩影,恪守闺门之道,连嫁给谁都不能做主。她对宋齐愈的喜欢,自然也以后藏在心里,就像生活在一口井里。
可她分明又是有力量的,在自己不能做主的情况下,她还是持着一颗剔透心给宋齐愈的信填词。
可惜,那个人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故事即将拉上帷幕时,宋齐愈才得知真相,他思想先进,却求同存异。他受挚友欺骗,却放下成见一如既往。他心地善良,为了让替朋友之母完成心愿,他受人误解。这样的人,得有相配的人才好。
直到心仪的简贞的章美告诉他,那些词都是简贞填的,他或许才慢慢懂得,最好的那个人其实一直在身边。
而简贞这口井,终于等来了同样澄澈的那股清泉。无声便是力量,他们的佳话,才将刚刚开始。
“我们虽是女流,但也见不得这种冤情。哪怕智识短浅,不自量力,也情愿多花些工夫,慢慢解开其中的谜局,就算最终也找不到真凶,也是为公道尽一分心力。何况,这世间并没有藏得住的隐秘,只有没尽心、没尽力的眼睛。”
瓣儿在接下池了了托嘱给她的范楼案件后,来找曹喜询问时,说出来了这样的一席话。她的哥哥是京城有名的判官,专门为不平、不知的案件伸张正义。孪生哥哥也开始独自查案了,作为女儿家的她,其实也心里也有自己的打算。
她与贵家的千金着实不同,一是家里极为简朴,其次人至为良善。否则她也不会在初次见池了了时就出手相助,而不问一句。
这样的姑娘,不说在北宋,即使放在现今时代里都极为难得。她又精通绣工,绣作文雅出尘,飘逸超凡,也像极了她这个人。作品卖了好价钱,她也没有贪念之心,大部分给了嫂嫂做家用,留下些许来请办案的两位朋友。
一切都需要抽丝剥茧地找出线索和答案,但她没有放弃丝毫。
与瓣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侯琴,被自己的亲父凶出卖,生命不值一提。从生到死,她对自己的一丝一毫都做不得主。因而相比之下,瓣儿的家境虽不富裕,但亲人之间彼此相携和照顾,也是练成她这一品性的关键。因在案件之初,太多人都觉得曹喜是凶手,但没有任何证据能够验证这个说法,瓣儿对他还是怀着一丝信任。而在救出侯琴之后,她也没有放任不管,而且谴责侯伦,说要把她当做自己的姐妹。这份同理心,在普通人看来,几乎是有些好人做过度了。但赵家并无一人言她不是。
在好友的帮助和嫂嫂的提点下,瓣儿左右思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她提出两个不一样的房间时,实在让人震撼。而结果也恰恰证实了她的想法。看到那里时,不由得拍手叫好,因为设计得巧妙,也因为这个一个女子想出来的更称奇。
案件水落石出之际,在茶坊里瓣儿和仵作姚禾相遇。在他尚未吐露心声之际,瓣儿先开了口。她表露心声,却显得不媚不妖,言语间都是女儿家的心事。她看中姚禾质朴、善良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家境又能如何呢。更何况她亦提了“我哥嫂相人不相家世。”
在整本书里,瓣儿或许是唯一一个经过自由“恋爱”而确定自己终身大事的人,没有曲折,没有翻天覆地的故事,有的只是相互支持,但他们在一起,也必将缔造一段佳话。
在清明上河图层层叠叠的故事中,悬疑是故事的引线和走向,而藏在其中的,是对真相的探寻,是道义和人性,那么多的人物中,且看这些性格各异的女子如何生存、生活,也不失为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
清明上河图读后感 篇5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第五卷里,“第一故家”王家,历来都是名门望族,然而经过百年绵延,日渐衰落,到了徽宗这一朝,朝廷的显赫位置上已经没有王氏一族,名声虽在,但日子却过得艰难。·
尤其在宰相王旦之孙卷入党争,相继客死异乡之后,王家便一蹶不振,最终家道中落,族中子弟不得不变卖了祖宅,搬到襄邑的村庄里靠微薄的田产过活,一时间京城豪族变成了寻常的乡土农家。
然而歹竹也能出好笋,在这些落魄的贵族子弟中,有一个人不安于现状,典卖了分到的田产,开始外出经商,经过几十年的积攒,终于挣出万贯家财成为了一方豪富,这个人就是王氏的宗子王豪。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王豪一病而亡,只留下一个年仅六七岁的幼子王小槐。
《清明上河图密码》第五卷就是以这个幼龄稚子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王豪一脉子息不旺,生子接连夭折,直到五十四岁才意外得了一个幼子,所以王豪死后,王小槐就成了王家辈分最高的一位,虽然只有六七岁,但王家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也得恭恭敬敬地叫他一声“小叔父”。
王小槐生得尖嘴猴腮,非常瘦,跟猴子一样,却天资聪颖,才学说话的时候,一卷《孝经》一教就会,教三遍就能背出来,不到三岁,四书已经背得纯熟。一卷《道藏》几千上万字,他只需读三遍就已经大致记住,一个上午就能将一卷经文从头到尾熟练背诵,隔一个半月,再问时,仍能一字不差。
王小槐的聪明还体现在看透人心上。他年龄虽小,心智却如大人一般成熟,他家豪富,父亲暴毙,就剩下他一个小孩子,势单力薄,有多少人觊觎他家财产,他心里都知道。王盆谄媚巴附,想把自己过继给他做儿子,王小槐先是假意答应后又反悔;他拒绝王盆去找王盥过继,跪拜中途又以过继文书辱骂王盥,因为他看穿了王盆、王盥都想图谋他家的田产。
他家厨娘神情有异,他一看就知道她做了歹事,于是将计就计,引出了心怀鬼胎想要暗害他的人。
王小槐虽然聪明,但性情却非常骄纵顽劣,动辄就对人肆意辱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引起了公愤。
他有一把银弹弓,平时常揣着一袋栗子,看谁不顺眼就用弹弓射他,自称“小祖宗赏利市”,被射中的人碍于辈分伦常,不敢得罪,只能赔笑着避开。
族中子弟王盉不忍见冬瓜烂在地里,帮他摘回来送去,却被王小槐用弹弓弹射辱骂;王盅受命教他读书,他虽另眼相看,却射瞎了王盅妻子阿枣的眼睛;他主动找王盥过继却又在跪拜礼上羞辱他;阿婂早年丧夫一生守节,从不见外人,王小槐却撞破她家院门大叫她“老妖婆”害死了阿婂。
王球的继母性情暴躁,动辄叫骂,污言秽语毫不顾忌,他的妻子也一样,婆媳俩一个是母老虎一个是母狮子,亲族们丝毫不敢沾惹唯恐避之不及,王小槐却毫不客气,弹弓照射不误。
王小槐叫人从不好好地叫名字,总是给人起各种难听的外号,跟人说话也是尖酸刻薄,有些人自家有隐情不便为外人道,他上去一一戳破毫不留情,因此不止在自己村子里,在附近的十里八乡都是恶名在外,大家都想他死。
于是便有了正月十五,东水门外、虹桥上的这次暗杀。
那么王小槐真的死了吗?
答案就在《清明上河图密码》第五卷里,静待各位看官自行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