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诗经》读后感

2025/05/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诗经》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诗经》读后感 篇1

一树繁花,清淡典雅。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与古人原本相隔于遥远的光阴两岸,却因为有了诗歌这座跨越古今的桥梁,我们才得以与古人心意相通。诗歌的美妙,令人无法猜测,看似平淡的字眼,简单的韵律,却能千变万化,让人回味无穷,咀嚼出万般韵味,万般情意。

诗词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诗经,这个名字本身,就渗透着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来的甘汁还是那么有味道,无尽回味,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读过诗经,她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像极了我见过的一种花——粉簌簌的流苏。我记得张晓风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我给那棵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这棵花树就是流苏。流苏与诗经,诗经与流苏,如果要我给诗经起一个名字我就叫它流苏,它有满腔纤细的花香。

据说,那些关于诗经的故事,长达六百年之久。六百年,从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漫长的过程中,那些还尚不识文明烟火的`古人,就已经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优美的文字,来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时的人们是最淳朴的,天真的,用最平凡的文字诉说内心的感受。当一个人的身心,在某一个午后,完全进入一种恬静的状态。那些带有灵动气质的诗句进入心扉,带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神秘朦胧美,营造“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和谐宁静,送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言,画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青涩爱恋。那是一场灵魂盛宴,是美的潜移默化。

在《诗经》中情感之事总是特别美好,少年的难开之口,少女的矜持缓步以及艳若桃花的容颜,都弥漫着潮润的雾气与悸动的氛围。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愿,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艳难收。不过是在某个时间有过一面之缘的铭记,便从此日思夜想困顿不已。这美好的情愫也随着冷黄纸页与口口传唱而新鲜如昨。

当然,若《诗经》中仅有爱情,纵是最浪漫的诗篇,多了,也会觉得轻浮。《诗经》中,也不乏战乱流离、忧国忧民的诗篇。

激荡了故国的热土,沉重的伤怀和悲怆的呐喊响彻天地。但《诗经》中却将这种情感化为叹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国成为废墟,宗庙毁于炮火兵戈,多么激愤的感情到了《诗经》之中都会转化为轻轻几句的哀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欲坠之躯步经昔日繁华的宫殿与宗庙,所有生长的禾苗都在祭奠着盛世的荒芜,见证着王朝的复辟与衰败。

一卷一卷风、雅、颂,重读似叹息,轻读犹如耳语。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与哭泣,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回环往复的叹息。

同时,《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描绘了一卷社会与历史的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在《诗经·国风·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撇开一切背景,《诗经》只是《诗经》,朴素悠远,宁静自然,继承了华夏民族一贯的淳朴与稳重,却不乏清新隽永的文风。

《诗经》是一树绚烂的繁花,承载着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被后人概括为的“风雅”精神。

这树绚丽的诗词花,始于西周,终于春秋,诗中的千古繁华,人间乐事,像一缕清风,一朵落花,一叶小舟,从远古涌来,向未来奔去。

《诗经》读后感 篇2

砌壶清茶,点支香烟,捧一本《诗经》陪伴着窗外皎皎的月光,心,已随着不羁的思绪飞越千山万水、踏尽关山叠嶂。从报国从军的壮志,建功立业的希翼,金戈铁马的雄姿,醉卧沙场的豪情,到月下的“佼人”,逾墙的“仲子”,墙偶的“静女”,在水一方的“伊人”……在泪水与欢笑相伴、怨恨与幸福交织的远古的爱情世界里,他们的嗔笑怒骂、喜怒哀乐,演绎着的一个个故事,或郎情妾意,或缠绵悱恻,或心伤欲绝,或望穿秋水……一切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令我感动。

从见而倾心、爱而求之,到相携游乐、相亲相爱,经过不知多少次的悲欢离合,多少回的辗转反侧,诗人有情人在最后终是成了眷属。“关关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曲《国风关雎》道出了千百年来天下男子追求异性的心声:对雍容华贵的爱情追求和对理想幸福婚姻的渴望。即使追求时因“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却还是满怀希翼地“琴瑟友之”再“钟鼓乐之”,为博伊人一笑,倾家荡产又何妨?为成大好姻缘,失去江山亦甘心!

男女最初的相悦往往缘于一次偶然的相遇,在一定的环境里,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甚至惊鸿一瞥,电光火花的瞬间爱的种子便萌生了;《郑风》中的《野有蔓草》描绘出了一青年男子在郊野邂逅一位请清纯秀丽女子,因其“清扬婉兮”的双眸而“与子皆臧”的故事,当中,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交相辉映,人类至纯至真的原始情感在这里彻底的爆发了;《溱洧》中的情调更是烂漫十分:绿草如茵、百花齐放的春日,在广阔无垠的郊外,清流潺潺的溱洧水边,成双入对的青年男女,在一起游戏,在一起戏水,他们打情骂俏,他们嬉戏追逐,到处都是开怀的笑声,到处都是青春的笑靥……以心相许是爱的升华,以身相报是爱的高潮,而对于这些青年男女来说,临别是以一根根的芍药相赠便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了。在这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示爱成了最烂漫最感人的玫瑰色的故事,成了永恒的岁月流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寂寞清秋的早晨,在烟波浩淼的湖畔,诗人独自徘徊、往返寻觅,心中的“伊人”却远隔秋水,而“伊人”的身影容颜更是似有若无、隐约飘渺,所实在的,唯有挂满露珠在风中摇曳的芦苇。一种淡淡地忧愁包在空中弥漫,仿佛中,哪片芦苇和秋水之外的伊人正缓缓地向我走来,我慢慢地伸出双手……

在遥远漫长的岁月里,周王朝自他崛起的那一刻便不断与周边的国家进行着大大小小的战争,于是,有了战士驰骋沙场、浴血杀敌,便有了思妇翘首引颈、望穿秋水,一个个凄美悲凉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不停的演绎着、流传着。从征夫们披上戎装的'那一刻起,家中便有了形单影只的妻子在为他们祈祷盼望他们归来,到了乍暖还寒的早春,过了骄阳如火的酷暑,凄风萧瑟的深秋、雪花飞舞的寒冬转瞬又过了,“愿言思伯”使她们“首如飞蓬”(《卫风伯兮》)。女为悦己者容,然而,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首如飞蓬”痴情女子“未见君子,忧心靡乐”(《秦风晨风》),而她们所能做的只是为远方的征夫祈祷和向苍天发问“道之云远,曷云能来?”(《邺风雄雉》)。秋水望穿,空悲怆,独惆怅。

“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我看来,这便是世间最为悲凉的诗,生与死,离与别,碌碌如我辈的人又如何能去支配它呢?德国诗人席勒认为,真正的爱情,是绝望的!这种绝望,是一种无法躲避、无法克服的命运。但是,站在茫茫的人海里默默地凝视最久远的时间、最遥远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雅典娜的微笑和丘比特的神箭。我想,倘若真正的爱是绝望的,那么,爱情会因绝望而美丽,绝望也会因爱情而更加神圣。

《诗经》读后感 篇3

如初

————读《诗经》有感

悠扬而婉转的歌谣,唱尽了西周至春秋的风华,最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由此被颂扬,我们应当庆幸这一部《诗经》的流传,因为读诗,能让我们的心灵纯净,回到最初的起点,无关于任何的事物,从此心境安宁,与尘世的浮华分离,独享着心灵一隅的心安之处。

《诗经》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风格朴实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并率真的表达了思想感情,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由此可见《诗经》是一部可读的可深入体会的儒家经典。

孔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大量的阐述了纯洁的爱情,有朗朗上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无怨无悔,没有任何的掩饰,这就是爱情的纯洁与美好,而这恰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同这爱情一般美好,无谓世事的变迁,它依旧与《诗经》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简单的含义,它是那样的熠熠生辉,仿佛是夜空中那颗明亮的星,照亮我们前方的路,指引我们前行。

孔子又云:“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那纯洁美丽的爱情,更甚于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诗经》也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君子处事,应当投桃报李,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作为君子应当有如美玉一样温润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当同仇敌忾,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中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品质,它犹如傲雪寒梅,在风雪之中傲然挺立,这是来自于中华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挠。我们的传统文化由先人传承,历经曲折,却依旧没有埋没于历史的长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就在一词一句中传承下来的,由诗至词而曲,漫长而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慢慢传承、几经沉淀。而以现代来讲,传统文化是璀璨的,但传承是艰难的,因为现在的人们,由于生活在这繁华而喧嚣的城市中,浮华早已改变人们,于是,人们的内心的浮躁毁了一切。所以,传承传统文化便越来越艰难,心中的平静越来越难求,但读《诗经》便可抚平人们内心的浮躁,因为《诗经》是最初始的。它没有任何的华丽的装饰,可它依旧是璀璨而华美的,依旧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因为这就是它的本质,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本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来讲,初心是最为可贵的,亦是最难得的,若初心不忘,传统文化便不会中断。

《诗经》这一本书中,也许有着我们从未见过的字,有着难懂的意思和深远的意味,但也许就是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静心读诗,你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会有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这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笔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四字成诗,四字成言,言尽一切,悠扬深远,唯愿这一切美好如初。

心的浮躁,因为《诗经》是最初始的。它没有任何的华丽的装饰,可它依旧是璀璨而华美的,依旧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因为这就是它的本质,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本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来讲,初心是最为可贵的,亦是最难得的,若初心不忘,传统文化便不会中断。

《诗经》这一本书中,也许有着我们从未见过的字,有着难懂的意思和深远的意味,但也许就是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静心读诗,你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会有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这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笔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四字成诗,四字成言,言尽一切,悠扬深远,唯愿这一切美好如初。

《诗经》读后感 篇4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

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习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固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都起源于中原地带,黄河文明的中心。

是朴实的单散发着田野和炊烟气息,豪爽而真挚,我以为要读那些诗歌,最好要到真正的田野中去,而不是蹲在书斋里摇晃脑袋,就象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好在户外进行,才可以体现人的美。

诗歌是最接近自然,也是最接近人的灵魂的艺术题材,在诗歌中有真和美,一切壮丽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诗歌的特性,也具有音乐的特性,诗歌最接近于音乐,而音乐能直达人的灵魂。

起源于中原田野的风,洋溢着热情与单纯,具有全世界性可以理解的主题,但是对他们的介绍还是太少太不够,这是我们的耻辱。

我记得自己在学校的时候---我只读到90初期的初中,学的几乎都是后代文人的作品,好象只有一首硕鼠,那些作品都是一种文人知识的.理想,没有学过民间的诗歌,后来我总是纳闷,想道,这是否因为编纂者本身害怕那种来自田野的野性呢,或者在经过文人的注解,贬低其中的直率的爱情的呢,害怕学生们去谈恋爱不成?

诗经蒹葭读后感其实诗经的风里最好的诗篇都是爱情的。

那直白的表述,大胆的追求与幸福的热情,正是一种被汉以后的者极力抹杀与曲解的,文人说那些爱情诗歌是淑女与君子之间的两情相悦,我更愿意理解为农村青年的谈情说爱。读了这些诗歌我才惊讶的发现原来在我们的文化里毕竟还有这样清新质朴,大胆热烈的感情,而不仅仅是唐诗宋词里伤感悲凉的文人情怀。因此,诗经中的风,是现实主义的,也是古典主义的,而后代的文人诗歌大凡是浪漫主义的,浪漫主义从来是属于贵族的。

10年以前,我曾经在那里漫步,我忽然懂得了岳飞的还我河山的意思,我也懂得了为什么在诗经里散发着那种朴实无华的气质,那正是一个农业民族的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对土地的热爱,对家的眷念,对人的温情,而这种质朴是我在课堂上永远无法懂得的,学不到的,我有点庆幸了。

那里的春天,和真正的北方是不同的,和煦的微风,半阴的天空,有点南方的湿润的感觉了。

在那里一座残破的小桥旁边,打开这本书,和着那吹过耳畔的风儿,我才真正的觉得明白了一些从前我无解的事,懂得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尽管还是肤浅的,

那边,老人们在唱豫剧,我想这比任何高深的学者都让我读懂了这本书,自己的根。

《诗经》读后感 篇5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如在情人节,你收到的不是玫瑰花,而是一捧草,那草是城市里的人很难看到的芦苇。芦花轻扬,随风摇曳。啊,亲爱的,先别忙着皱眉疑惑,你耐心找找,在那捧柔韧的草茎处,应该会有一张写了字的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是的,你收到的芦花就是那最著名的爱情草。这草在花店里是买不到的,甚至在城中都很难发现它的影子。两千多年的那个痴情男子早就告诉我们了,那是生长在河岸旁的一种迷离的.植物,如同生长在爱情和理想的彼岸。如果,如果,你真的收到了它,那就给他一个微笑吧,哪怕你也如水之湄的那个女子,虽然并不一定爱,但在他的追求中你自有了不同寻常的美。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它可以让所有平凡的事物焕发神采,如同让一株芦苇变成古往今来最风致最耐人寻味的植物,只要我们是以爱的名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蒹葭两个字的发音是那么平静淡然,但有了后面的苍苍,凄凄,瞬间把感情渲染得一片水意氤氲,山高水长。这个男子似乎不同于《诗经》中其他人,他是诗意的理想的,那水中央的梦中伊人比之具体的爱恋对象,更象心中的一个美好境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