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爱和自由读后感

2025/05/04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1

趁着假期,读了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一书。

一直听说:"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了什么,他就会显现什么。"但当我打开书的第一章节时,却看到:"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孩子一出生就指导孩子如何发展,指导孩子去抓什么、摸什么……"这两种观念是相冲突还是相依存?带着许多的疑问我开始了这次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书中的一些观点颇为赞同,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在校园里,有很多老师喜欢乖巧不闹的孩子,最好那个孩子是坐那儿不动,不打扰你工作的。可是,书中指出: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儿不动的,这是一个老人的状态。一个是刚刚升起的太阳,一个是将要落下的太阳,两种对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一个生命刚刚开始,而另一个生命则快走到尽头。

因此,你不能要求孩子像老人一样的状态。孩子出生后有一个自然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孩子没有一秒钟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活动中的孩子是最正常的孩子。

对于中国一窝蜂的加强孩子素质教育问题,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来说,掌握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人生命中的头六年如同黄金一般的贵重。很多家长把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只能做孩子精神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生了一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人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的.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可是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

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我们的痛苦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

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当今的许多家长,对孩子关爱倍至,愿意为照顾好孩子而放弃一切,但是她们只注重的是帮助孩子做什么?指导孩子该怎样做?有时外出看到许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着宝贝在户外玩,你往往听的最多的是:宝宝,不能碰这个,这个危险;宝宝,不能去那边,那边危险;宝宝,不要摸这个,这个太脏了……孩子就像是个小木偶,被指挥的晕头转向,当他稍有不从,就有会听到大人说:"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的就像书中所说,大人们甚至因为孩子某些事做不好,就认为孩子很笨。

在这本书中,孙瑞雪老师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有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而爱的前提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各个方面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作为母亲,我错过了孩子许多宝贵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不想再错过学生们宝贵的成长足迹了。我希望《爱与自由》能够给我更多的帮助。

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学会信任,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2

过去,相较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朋友亲人,对待曾经的爱人却是相当苛刻。比如,恋爱的时候会拿一些小事儿去衡量是不是真的爱我?有没有足够爱我?若干年后会不会一直这么爱我的?为这些傻问题去自我纠结或纠结他人。

用老公自己的原话说:“不堪回首,那段身心俱疲的日子。”我会把他气得不知所措,而被气走的他,最终又不得不捧回一束花来哄我。他问我:“告诉我怎么做你才会开心呢?”而现实状况是“有时真不知该怎么办好,不照你说的做不对,照你说的做还是不对。”而这种状态在婚后一直持续了近两年,当然纠结的问题不再是具体的字面上讨论的爱与不爱,是衍化到生活中爱的行动多和寡,爱的觉悟高与低。

过去,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无形中对身边亲密的人施加过太多压力和不愉快,在此说声抱歉。后来,意识到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我曾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或是情商不足或是脾气不佳。直到现在,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我隐约从这本书中找到可能导致以上情形的原因。小时候,2-5岁间我是在外婆那养,后面是和奶奶一起长大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导致既便是成年后的`自己,也会有缺少爱、安全感相对匮乏的感觉。

所以在恋爱期间以及婚姻的头两年,我就像一个“老孩子”,在丈夫这里弥补着已逝去的“金色童年”。好在我丈夫的心理状态发展的很好,面对过去我的无理取闹,他都无条件的顺从,回馈地是满满的爱和包容。作者的观点是,一个人会因意识上的问题造成一生的不幸。如果女孩在童年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夸赞,长大后可能在婚姻上比较失败,原因是她会依恋一个男性,是依恋不是爱,她会想方设法地得到这个人的肯定,没完没了的纠缠爱和不爱她的问题,此时她需要的不是爱,还没有上升到爱,而仅仅是一个肯定。

我想说的是,那些在幼年童年时的某些特殊经历,是会对成年后的自己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幸运地有机会得到释放或弥补还好,如果一直压抑着得不到释放,是会影响一生的幸福感的。而曾经发生过的压抑,只有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得以释放,即便是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弥补期或发泄期。如今的我很快乐,也很感恩,感恩有机会全程陪伴见证孩子的成长,觉得自己真是幸运极了。

我们成人以玩水会把衣服弄湿弄脏的理由限制孩子,却忽略了玩水是他此刻的发展需要,也想不到玩水玩沙的孩子也在动脑也在创造。我们教孩子玩具应该这样玩不是那样玩,对他说了无数个“不是”“不对”,却不知自己可能限制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自以为耐心地纠正孩子树叶是绿色,不能涂红色的,却没想到其实孩子有自己观察发现事物的能力。

一个月前,我拿桃花和树叶给墨墨涂色时,她抓起一支笔,就把桃花和树叶都涂成同一种颜色(当时没去纠正)。可令人惊奇的是,就在上周,我拿出同样的桃花和树叶给她涂色,她从24支彩笔中挑出粉和绿,说:“妈妈,树叶是绿色的,桃花是粉色的。”并给涂上了正确的颜色。所以说,不要低估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能力,教会灌输给孩子与孩子自己思考总结发现是有区别的。孙瑞雪说:“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就算我们说的都对,又能怎样?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成人不能替代。”

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就像母鸡爱小鸡,狮子爱它的宝宝一样,尤其当孩子刚刚降临这个世间,那么小,那么无助,吃喝拉撒睡玩儿无一不需要依赖大人,小小的他无论如何哭闹我们都对他充满爱意充满耐心。但是随着他渐渐长大,独立思考建立后,这种“爱”恐怕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做到的。你想东,他向西;你挖坑,他填土。想不发脾气都难。可是,你却不知道在大声对孩子吼叫时,他是有多恐惧多无助。

前两天,正要给墨墨读《大嗓门妈妈》的绘本,墨墨忽然神情慌张,直对我说:“妈妈,这本书讲过了,这本书讲过了。”(其实我没讲过,也不知道书的内容)把它放一边,墨墨貌似很惧怕这书,又赶紧把它塞进被子里去了。当时我纳闷,平时一个故事要讲好多遍才肯罢休的呀!爸爸说他曾讲过一遍,我翻了翻,讲地是一位大嗓门企鹅妈妈冲着小企鹅大声吼叫,那声音把小企鹅震得四分五裂,脑袋身体翅膀嘴巴屁股双脚眼睛都震掉到宇宙海里热带雨林等不同各处,企鹅妈妈找到所有碎片,把它们缝到一起,并向宝宝道歉的故事。当然不是每个孩子看到这绘本都会像墨墨这般恐惧。但故事中孩子的无助,就像书中企鹅宝宝自诉的那样:“只有双脚依然站在那里,然后开始不停地奔跑……我想寻找,但眼睛却在宇宙里……想大喊,但嘴巴却在山顶上……想飞翔,但翅膀却在雨林里……"虽然是幼儿绘本,但更像是写给大人看的。你觉得呢?

我们常常以自己的愿望,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模样去塑造去教育孩子,却忘了生命的模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构建出来的。正如作者所说:“你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就依赖于你这样点点滴滴的和他生活的情景,而不取决于你大脑中的某一个愿望。所以,所有的愿望都取决于你在跟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去做!”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3

这是第一本让我这么靠近儿童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内心世界的种种,从书中的每个事例中都能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的生命状态,能看到在爱和自由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的专注和认真,能看到在成人们以“爱”的名义压制下的儿童的痛苦和无助,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看见过但却真实存在的儿童心理。

从书中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真正爱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务者,没有毁灭,没有必须,让孩子自己的想法、语言、动作得到释放,这些行为无关对错,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只需要保护这些纯粹的天分,而非去干涉儿童的本性。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都已然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思想动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们爱他们,爱的是当下的他们,而不是把我们思想里所认为的“为孩子好”强加给他们。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让儿童的天分在我们的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谓的道德理论对错与孩子本身并没什么关系,但成人却时常拿着自己的经验去干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没有人想着让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们大概都不觉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创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独立的人。

不过只说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很简单,要做到确实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毕竟都是在中国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大都被传统的教育文化所局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大多时候没办法真正做到给孩子爱,我们大都以为管教孩子那就是爱,强制孩子学各种知识那就是爱,甚至打骂都变为爱的表达……没有谁去在意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强压管制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认为他们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是该说教他们才会变的更好,看这本书我边读边内疚我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现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个歉,我愿此刻开始用我满满的爱和温暖补偿他们!

也有很多家长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学习好一点,学的多一点,是为孩子好吗?还是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呢?在外人面前说:看啊,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么多知识,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吗?如果孩子成绩差一点,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长就开始念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么就那么优秀……我从小就有一个对手,而且是我永远也比不上的对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实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他可以没那么棒!孩子并没什么错,他就是他自己。

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了解一切事物的规律,孩子才有机会深入的去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爸妈或者老师的话,很乖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自发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但这些规则都必须是和儿童的.内在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儿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对待孩子最好的态度就是让孩子按照自然的状态去发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让孩子能在自由中发现规则,他们会自然的把规则带进自己的生活里,在自然中与生活和平相处。这时候规则对孩子来说大概不是一个约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来的平等基础。

曾经在微博中看到过一个故事,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在和孩子玩扔球的游戏,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这时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于是老师就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这个故事一直记在我心里,看过之后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里的那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种压制的孩子,在这个环境里,孩子有什么错?爱、自由、规则、平等,在这里孩子什么都没有,长大后让他怎么做一个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

我们要真正的学会爱,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设和期待。没有你的预料,事情按照它的发展轨道去发展,不要在孩子还没摔倒的时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个安全区域去,并吵骂他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玩。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内在想法,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健全的成长。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幼教领域的工作者,遇见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的幸运,它让我得到的不仅是固有观念的转化,更多的是让学会了该如何去爱。爱你如是,非我所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4

走上爱如是二楼就是手工区,我一眼看到一位宝贝正用几张白纸在制作小书册!她的工作状态是那样的平稳,不因我的出现有任何变化,看着她,有种宁静的感觉从心底升起,是的,她的投入让我觉得宁静。而给我冲击的是她正在制作的小册子。她是怎么想到的呢?这个想法一直一直在我脑海徘徊。后来了解到这真的是宝贝们自己的想法,我又一次感叹了。虽说宝贝制作过程中各种动作还不能算是灵活,但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清晰,折纸、拉胶带、黏上胶带,最后,给“书”添上内容,给“书”取个名字……我还在想,她是怎么做到的呢!给孩子资源选择上的自由,可以使孩子在无限的空间中畅想并实践,这是宝贝们能付诸行动的第一要点。足够的资源,自由的选择。直到现在,每次看到宝贝们做手工书,我的心都还有着深深的触动,他们在使用胶水或胶带时从不是很连贯到一气呵成,他们的“书”从各路纵横到有点书的样子,从空白到每页都添上了图画,每一个步骤都连接着他们动作及智力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因为有着行动的自由,是会多么深刻的印在他们的身体上,我又如何能知!

每天,宝贝们最喜欢在手工区流连,早上,中午,傍晚,无时无刻不见孩子们的身影,在这里,给我的另一个巨大的冲击是宝贝们的绘画。一节传统的美术课会从涂色、添画、着色、布局等各个方面来向孩子讲解如何作画,当孩子们拿起画笔便被要求开始画直线、远、曲线等,如此深的概念,如何跟一个三岁的宝贝清晰的讲解画圆呢?他们的手部动作发展可能才刚发展到能拿稳一支笔而已!没有的自由的环境,孩子们不能想画就画,更不可能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看到爱如是宝贝们的画作,我真的`无比的感慨,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在自由中宝贝们的各种发展成果,什么着色,什么色彩,什么布局,我觉得都应该由宝贝们来教我们才是!看宝贝们画画也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每个宝贝的发展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使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宝贝们的发展进度,那只会让更多的宝贝受到伤害。每一个孩子,在每一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喜欢做的,会做的,能做的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绘画过程的发展从随意画线段开始,再是画曲线,再是闭合曲线,然后才会慢慢的开始有形象出现。但太多传统的东西要求我们的孩子们在还未能达到某个层面便要去学习,这使得宝贝们原本所有的无限想象力被固定思维化了,本应该有的我们意想不到的发展被禁锢了。由此我发现给孩子全然的爱和全部的自由,由着孩子顺从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去发展,尊重并守望着他们成长的每一个印迹,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

接下来我想分享的是宝贝们对教具操作所带给我的感触。曾经一年的蒙氏助教工作也让我有很多的固定思维。曾经,未经过示范的工作,孩子是不可以随意动的。因为怕孩子以游戏的态度对待教具而影响他真正能操作此教具时的操作态度,也因为害怕孩子能力不足时所造成了混乱(包括不能自己取放教具,不能有序操作等)。在我了解后知道,爱如是教室里的所有教具宝贝们都是可以操作的。自由便显现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自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这整个环境所带给他的自由,他是自由的,他内心便多了一份安全感,他便能更深的融入这个环境之中。而在操作教具的时候,他能从中得到什么,我们谁也无法预知。只要宝贝们不是在游戏,一切都是被允许的。正是这份允许,使得孩子能听从自己内心的话语去做一份他想做的工作,又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所以他便更容易有探索的意思,当他不停的去探索时,专注便产生了,当宝贝专注于工作时,便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与获得成就感。

曾有的工作经验是老师每天都在计划着引导孩子做哪些工作,想着哪些工作时这个孩子年龄发展阶段所需的,也会根据对孩子发展的观察不停的计划着,但是,却总不见孩子们真正的投入工作之中。每天的工作时间里,真正全然投入工作的总是很极少数的孩子,更多的孩子是迷茫的,虽然我们也说给孩子自由,但这里的自由更像是在孩子身上拉了一根线,在这根线的范围之内你可以是自由的,但是,如果想到超过这根线的地方去,那是不被允许的。孩子的身和心都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在不能真正自由的所谓自由之中,孩子们很茫然,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去工作,不愿意去看到并体验眼前的工作,他们开始讨厌工作,开始厌恶,直到遇到他们想要做的那个,但是,又由于各方面可能出现的干扰,孩子的工作总不能完善的做完,使得他们无法在工作中获取任何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其实连真正的喜欢工作都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