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设计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设计方案 篇1
几根枝,开满花,
叶子小,开黄花。
远看蝴蝶在飞舞,
迎来春天喜洋洋! 迎春花
(二)
大大圆盘竿上挂,
八月秋来开黄花。
朝着太阳把头转,
结出籽儿把油榨。
(三)
金秋骄子,
颜色金黄,
花朵不大,
八月开放。
(四)
不怕风来不怕旱,
茫茫沙漠显英姿。
像只手掌浑身刺,
顶着黄花真神气。向日葵 桂花 仙人掌
不畏霜寒意志坚,
四位君子列其中。
每逢九月重阳时,
枝头抱香英姿显。 菊花
(六)
花儿像个漏管,
花中西施名传。
每当春季开放,
彩霞映红满山。
杜鹃
设计方案 篇2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劳动者通过转让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来实现其交换价值。因此,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薪酬是其交换价值―即“价格”的体现。而商品的价格通常由其供求关系决定,这意味着劳动者的薪酬首先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决定。
除了作为劳动力的供给者,劳动者的另一身份是“社会人”,社会人的“需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Abraham H. Maslow(1908-1970)通过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一个从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模型,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劳动者为了满足这些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获取足够的劳动力交换价值,这对劳动力的价格将产生一定水平上的要求,因此,劳动者的需求是劳动力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且,供求关系和劳动者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当供求关系不紧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者处于“竞争上岗”的地位时,劳动者的需求首先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会被暂时压缩甚至放弃;而反之,当供求关系紧张,劳动力市场供小于求时,劳动者处于“待价而沽”的地位,这意味着劳动者的基本生存需求将很容易得到满足,此时,劳动者将提出更多的安全、社交甚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劳动力的价格,即劳动者的报酬,实际上意味着在供求关系和人的需求的相互博弈中寻求着合理的`平衡。
二、生产工人的供求关系和需求研究
1.从“民工潮”到“用工荒”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改革措施的推进和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颁布,大量农民工进入东南沿海等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大城市务工,当时农民工的这种进城务工风潮被称为“民工潮”,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民工潮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市场,供求关系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给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xx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产生用工荒现象,20xx年7月15日《南方周末》报道《中国国情重大变化:遭遇20年来首次“民工荒”》,文章介绍,20xx年春节后福建省晋江市工业企业开工率80%-85%,其中陶瓷行业的开工率不足50%,珠三角加工制造类企业的工人缺口20xx年高达200万人;而长沙3月份以来进城做保姆的农村妇女减少了70%……。此后十年间,“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在历年的春节前后表现尤为激烈,且用工荒的现象逐渐从沿海地区向内地扩大,缺工类型也在逐步多样化。
20xx年,根据经济观察网2月28日《刘福垣:用工荒是很正常的》文章报道: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调查,广州今年节后用工缺口将达12.33万人。而中部城市武汉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据武汉市人社局调查统计测算,今年武汉企业缺工9万到11万人,比去年增加1万到2万人。而参考人社部网站7月17日发布的《20xx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发布的部分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数据(表一),用工荒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
而在愈演愈烈的用工荒现象中,技工荒的矛盾尤为突出,国际劳动组织的研究成果显示,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工人构成中,高级技工以上者已占35%以上,中级占50%,初级占15%。相比之下,20xx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额比例仅为25.6%,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明显距离。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是国内各行业、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20xx年,苏州市全市技术工人初、中、高级比例为36:56:8,与制造业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比例相去甚远。而有关调查显示,今后两三年中,北京市的技能人才缺口总量达6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缺口约为13万人,产业发展与升级受到制约。
用工荒、技工荒的形成有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劳动者结构变化和需求变化等多种因素,但其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使得地区和企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薪酬福利水平,尽可能的吸引和稳定劳动者,缓解用工缺口。
2.“新生代”劳动者的显著变化
劳动者结构变化和需求变化是催生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构成劳动者主体的16岁-30岁的人群,主要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他们成为当今的“新生代”劳动者,他们在社会特征上与上一代劳动者(上世纪60-70年代)有着明显不同。
(1)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自1985年提出9年义务制教育以来,从1990年到20xx年,我国劳动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体提升为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据有关统计资料,1990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人口总规模为8400万人,仅占劳动人口总数的13%;而20xx年同口径人口总规模达到1亿8000万人,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4%。[2]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使新生代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有所提高,同时,这也使得新生代劳动者提高了对外界的感知程度,产生了更多的社会渴求和个人意识。
(2)就业动机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持续改善,大量的新生代劳动者就业动机不再是家庭生计,而是个人在城市中的生存与发展。家庭经济的持续改善,使新生代劳动者不必承担过多的维持生计和养家糊口的压力。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城市的快速发展、网络生活的飞速进步、以及对传统的农业技能的不熟练,都使得使新生代劳动者更加倾向在城市中能够获得稳定的生存、持续的发展和更多的个人成就。
设计方案 篇3
一、班会时间:20xx年xx月
二、班会地点:教室
三、参加人员:全班同学及班主任
四、主持人:班主任或学生干部
五、班会主题:法律与我们同行
六、目标:组织进行一次深刻的有意义的宣传法律的主题班会活动,进一步了解法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法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习惯。
七、主要内容:
1、加强法纪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守法,自觉遵守校规班纪。
2、强化安全教育,防止发生踩挤、跳窗、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教育学生远离不良文化,远离诱惑,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网吧,远离邪教,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
八、形式:
印发法制学习手册,观看影视片段,采用讨论、交流方式。
九、活动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知识(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法律知识竞答,分抽签必答和小组抢答,评选优胜小组)。
3、看投影或影视片段,讨论怎样处理以下行为。
画面一:包间内,乌烟瘴气,一群中学生饮酒庆祝同学生日。
画面二:有人跳窗入室盗窃,一人看见后悄悄走开。
画面三:一毒品贩子正诱骗一群中学生吸烟。
画面四:有的同学向同学强行借钱,不借就找人打。
画面五:朋友被打了,其他人帮他打群架。
4、班主任老师总结。
5、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主持人: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法制与我们永相随,让幸福快乐与我们永远相伴!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局部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资料,认识老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老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问: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将课文中含有这个题目的句子找出来。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老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难度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考虑: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同桌交流。
3、检查
(1)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选择容易读错的字在黑板上板书:租、怒、倦、犯、躬、鸿、仰。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再读课文,自学字词
1、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在文中圈画出生词,读通课文。
2、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效果。
3、指导范写生字,注意笔顺。
4、学生描红。
5、学生上台展示自身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
2、出示课题,生读课题。
3、(出示)读中心句(板书:比金钱更重要)。只能这样读,各式各样的读法。
4、指名读,你强调什么?谁还有不同的读?
二、质疑研读,探究“老实”
1、自由朗读1~3节,读完,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一个人?把印象深的句子用笔圈圈划划。
4、交流: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
5、教师相机出示语段:
(1)“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是它终究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
①指名读。(3位)
②教师重复读,明明是红色小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是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为什么“我”会认为事故的责任应该在“我”?(终究)
③指名回答,并读此句。(2遍)
④来!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作者内心的老实,齐读这句话。
⑤你还划了那些句子?
(2)“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
①指名读。(3位)
②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身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个词“环顾”,请再读一遍。“环顾”是什么意思?“环顾”是为了做什么?(找车主)
③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这样的情况下他可以做什么?做了吗?犹豫了吗?从那里看出来?作者没有逃,而是留下来做什么?
④指名读。有没有一个考虑过程该不该留字条?是一时的激动么?(扎根)
⑤指名再读。
⑥齐读这句话!
(3)是的,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老实,那种在内心扎了根的老实,来我们一起来为这种在内心扎根的老实呼唤!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4)在可以“一走了之”的情况下,他没有走,做了什么?(写字条)他这么做内在的动力来自什么?
(5)议字条。
①他的这种行为会带来些什么?
②师:就是这么个夜晚,作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字条,希望车主与他联系。同学们,假如你是小红车主人,当你看到这张字条时,你会怎么想呢?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诚
1、请同学们读读“我”与小红车主人的对话,注意揣测双方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看他们一共有几次对话?
2、第一次对话。
(1)小组读。
(2)读懂了什么?
(3)我接到电话会是什么心情?“惊讶”
(4)再指名分角色读,齐读。
(5)在第一次对话中,你有什么疑问吗?
3、第二次对话。
(1)小组读。他怎么就感谢我了呢?“寄”
(2)重复“这使我感动”,我感动什么?
(3)指名分角色读,齐读。
(4)让车主感动的仅仅是这张字条么?
4、第三次对话。
(1)小组读。
(2)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指读。
(3)从哪里看出“我”给了车主信任?超越
(4)无人知晓,无意碰坏,却主动要求赔偿;车子遭撞,物件被损,却打电话致谢。真是“我”的老实给了车主一种信任感。齐读这段话。
(5)分角色读。
5、整体分角色朗读这次对话。
四、挖掘含义
1、齐读最后一节。
2、“他的话”指什么话?
出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老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3、怎么理解这句话?
4、背诵这一段。
五、迁移练习
1、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老实与信任”作题目?想想看,还能换个题目吗?
2、师:同学们,这则感人的故事学完了,相信大家对“老实和信任”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许多话要说。(与1交换)
3、指名交流,师相机评点。
4、出示“季子挂剑”。
板书设
老实与信任>金钱(?)
写字条打电话
(感谢——感动——再感谢)
第三课时
回顾明理。
1.学了课文,你想说什么呢?用笔写下来。
2.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老实和信任》作为题目吗?能不能换成其他的题目?
3、出示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
●你必需以诚待人,他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绚烂的鲜花。——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老实与怯懦。——高尔基
●没有老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假如要他人诚信,首先自身要诚信。——莎士比亚
●老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持久之策。——约翰·雷
●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裴多菲
●没有诚信,何来尊严?——西塞罗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