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研究报告
微文呈现整理的汉字的研究报告(精选6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仅推进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还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研究一下汉字的来龙去脉。
二、主要研究的问题
1,汉字的来源
2,汉字的发展
三、研究方式:网络。
四、研究结果
上古时期,黄帝部落,没有文字,只能结绳记事。有位大臣名叫仓颉,虽然他很能干,也所以很苦恼,无法解决结绳记事不能记录的事情,只能在门外饮酒解闷。他看见天上飞的鸟和水里游的鱼顿时有了灵感创造出了一种和动物相似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金文是商朝晚期出现的,主要体此刻龟壳上。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更“复杂”了一步,一向到了战国时期才结束。
西周晚期出现籀篆,即大篆。石鼓文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过渡字体。之后,秦国将大篆转化为小篆,并且在竹简上刻小篆。
隶书之前是战国字体,有金文,篆书,还是简牍帛书,也称为古隶。秦隶是在秦简基础上改善而来,到东汉时隶书完备。三国战乱隶书埋没在了烽烟之中,被大家遗忘了。
楷书在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以钟繇为代表。东晋“二王”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书圣”,唐楷最为繁荣。楷书一向繁盛到了21世纪,才慢慢的演变成了现代的简体楷书。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形象复杂的甲骨文到今日简洁易懂的楷书,共经过五个主要阶段。由简单的一到一百七十二划的chao
字。有字如画,画如字的美称,但依然让很多人懵懂。所以有必要展开调查来研究一下汉字的来龙去脉。
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1.汉字的由来。
2.汉字的发展。
3.汉字的使用。
二、研究方式
1.图书文献查阅。
2.网络搜索。
3.咨询父母。
三、研究结果
1.汉字的由来
(1)发明人仓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负责管理粮食。
(2)发明汉字的原因:仓颉负责管理粮食,由于华夏民族的强大,牲口粮食的储藏日渐增多,光凭脑袋已经记不住了。最开始仓颉用堆石记事,再结绳记事,又用贝壳。他觉得贝壳挺好用,一连用了好几年,黄帝看他挺能干,于是将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都交给仓颉负责。绳子和贝壳慢慢的也不够用了,受到三位老人的启发,仓颉创造了符号文字,又创造了甲骨文。汉字所以诞生了。
2.汉字的发展
甲骨文书写不方便,又不统一,于是金文代替了甲骨文。后又出现了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才到此刻的楷书。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仅有几千字。
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xx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则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3.汉字的使用
汉字在全世界有15亿人口使用。其中中国有14亿多人使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也有广泛使用。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影响力日渐升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4.结论
汉字由仓颉发明,由开始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书,经历了五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总数有十万个左右,常用汉字有几千个。时至今日,全球有15亿人在使用汉字,并且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加入到使用汉字的人群里。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我们日常书面交流的文字,有着古老的历史。寻根汉字,可以让我们学习文化常识,拓展阅读,联系历史知识,培养我们的大语文思辨能力。
我们怎么样研究神奇的汉字呢?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搜索
2、查阅书籍
3、询问别人
4、字根拓展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比如“楚”在古代中写作“”,上面的“林”表意,下面的“足”表音,“楚”的本义是“荆棘”。《诗经黄鸟》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楚。”意思是交交鸣叫的黄雀啊,停在了树上。
荆棘会刺痛人,所以“楚”有辛苦的意思,如:满分苦楚、酸楚、凄楚、痛楚……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楚楚动人……
比如古人用一个牛角向内弯曲的硕大牛头表示“牛”字。“特”字中也有一头牛,这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牛”,是给王祭祀的牛,意思是“特殊的牛”,因此“特”表示“不平等的,超出一般的”意思。
再比如“牢”表示古时候用来关牲口的围栏,后来引申为“结实、坚固之意”,比如:牢牢抓住、牢不可破……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我觉得我们要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激发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让我们一起来把我们的汉字发扬光大,提高我们大语文的思辨能力。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4
一、研究的问题
历代书法家的字体各有不一样,字体到底有哪几类初学者最好先学哪一种字体各类字体都有什么特点?
二、研究途径
1.上网查询。
2.询问家长。
三、资料整理
1.书法的字体有哪几种?
如果按传统分类,能够分为五个大类: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和楷书五种。在每个大内中有细分若干个小类,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楷书分为魏碑和唐楷,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2.初学者最好先学哪一种字体?
初学者最好先学楷书和隶书这种比较规矩的字体。楷书中最适合初学者的是欧体和颜体,隶书能够先学张迁碑。因为楷书和隶书的字体工整,相对于草书、篆书和行书来说简单一些,先易后难,要先掌握最基础的字体,再学个难一些的。
3.各类字体都有什么特点?
(1)篆体特点
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大篆: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2)隶书特点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3)楷书特点
楷书笔画方正、横平竖直、规矩整齐,很适合初学者练习。
(4)行书特点
行书不及楷书工整,也没有草书草案,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字体。
(5)草书特点
按必须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章草:简易快写,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写法,点化飞动,上下之间笔画痕迹往往牵连。
四、研究结论
隶书和楷书较为工整,初学者能够先学这两种字体。而草书、行书和篆书,就比较复杂,最好先打好基础再学。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是汉语的记录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我们身边处处是汉字,那汉字的来来源是什么?它是直接写成简体字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汉字的历史进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
2.上网查询
3.询问身边对汉字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
4.其它方法
三.资料整理:
来源
仓颉造字:在上古时期,人们以绳结记事,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就更需要文字。而大臣仓颉决心创造一种文字。仓颉日夜思考,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山川脉络、鱼虫鸟兽、草木器具,用来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一样的符号,并定义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但这不足以为证。
经过考古学家的探究,汉字有可能发明于太极文化,创造于刻契,绘画,结绳,编贝......
汉字的演变史
甲骨文:创于殷商时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鸟龟甲壳和牛的肩胖骨上,故称“甲骨文“。先后出土甲骨文约十四万片。
金文:又名钟鼎文,刻于青铜上的铭文,时期为商朝一秦朝。可分为4种: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一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一前71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一前222年7,秦汉金文前221年一前219年。
篆书:秦始皇继位后,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文字统一为篆书。可分为大篆与小篆!(小篆在后期)现保存小篆居多,篆书通常刻于石板上。
隶书:是小蒙的简便写法,在汉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了将意定无规则的线条变为了有规则的笔画。
楷书:东汉末年,一种新的字体出现――楷书。它由钟繇所创,
唐朝楷书为高峰期,楷书以颜真卿、柳修正栏正栏公权、欧阳询、赵孟为代表。
行书、草书:古代人创造了两中可快速书写的字体――行书与草书。草书由张芝发明,可分为章草、今草与狂草。行书由王羲之发扬光大,其《兰亭集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
以下是汉字演变史:
甲骨文→金文→篆书→求书→草书→楷书→行书。
四.研究结论:
1、对于汉字的来源,有人认为是仓颌造字,也有可能是太极文化、刻契、绘画......都没有准确的证明。
2、汉字是从甲骨文,逐渐演化成了此刻的楷书。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6
调查原因: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汉字,可是,许多人都会不注意、不在乎汉字的一些运用,导致了写错别字的后果。
调查目的:为了防止汉字被其他的人乱用,使其他人明白写错别字的危害,对汉字造成了一些什么样的不良影响,让小学生不要在日记本上写错别字。
调查人员:十全十美小组。
调查方法:去大街小巷各个街口,寻找一些错别字,在自我的日记本中、写的文章中找一些容易写错的错字,发现之后立刻改正。
调查结果:1、此刻有许多厂家为了赚更多的钱,便乱改成语。如:衣服店广告:“衣衣不舍”、“衣”见钟情;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等。2、还有的人为了写字方便,不费时间,便把“雪糕”写成“雪羔”;把“豆腐”写成“豆付”;3、有的课外书中能够称得上是错字连篇,错字一个又一个的出此刻我们的眼前,使我们读的时候也很费劲;4、在我们的日记本中也找到了错字,把“阻”写成“担”、“宝”字下头写成“王”字底;“太”字写成“大”或“头”等。这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够破坏我们的好文章。
经过这次调查,我想说:“汉字是自我的祖国创造的,我们应当好好读写和记忆,如果我们不注意和认真,等将来会出现许多笑话的。假如我们连字都能写错,那我们将来还能干什么呢?”所以,我呼吁大家必须要用好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