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活着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活着读后感 篇1
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作文
活着读后感 篇2
这一天,我在一个小杂货铺里闲逛,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很破旧的小故事书,里面的一篇文章名字很快抓住了我的眼球,叫做《疼一生也要活着》。作者是中国作家张铭跃老师。
出于好奇,我将这本书取下来,轻轻翻启,读了起来……几分钟过去了,我看完了这个小故事,内心久久地激荡着,无法平静下来。短短的几页纸,构成了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啊!
这是一件真事:在20xx年12月9日,豫西新安县的老山深处,背着干柴回家的一位妇女刘三娃看见了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孩子,坡着没穿鞋的左脚,正十分艰难地往山顶处爬去。刘三娃走过去看了看,发现女孩子的左脚已经坏死了,这只脚比常人的脚足足大了两倍不止,而且有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伤口,十分骇人的模样。女孩儿是天生脚裂,被人丢到这老山来的。刘三娃什么也没说,背起孩子回家了。从此以后,女孩有了新家,有了自己的父母,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多多!
为了医治多多的脚,刘三娃夫妇向邻里借了180多元钱,可是,光是多多的手术治疗费用,就得要8000块!这对一户没出过深山的老夫妻来说,无异于是天文数字,可是,坚强善良的刘三娃没有被这数字吓倒,她将多多交给自己的丈夫,作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出山乞讨!20xx年4月4日,刘三娃的乞讨生涯开始了,她跪在地上,双手作揖,不停地朝地上磕头,地上还摆着多多的病情照,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一句话:“我娃疼,我娃疼……”
刘三娃在外乞讨,多多却开始在家拼命地干活,洗衣、做饭,样样不耽误。大家都以为多多的脚吃了镇痛药不疼了,谁知道……
一天晚上,多多的爹——马疙瘩路过孩子的房间,听到屋子里有一种很奇怪的响声,一阵接着一阵,令人害怕。他忽然想到了什么,打着手电摸索着进屋,一看,果然是多多在啃床帮,多多横趴在床上,那只脚在空中猛烈抖动着,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疼痛,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的疼痛!马疙瘩蹲在地上,像头牛似的哭了起来……
几年后,刘三娃带着辛辛苦苦讨来的钱,带着苦命的多多到骨科医院治脚,当医生看见这只左脚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只脚,已经肿裂肥胀,比正常脚大了足足四倍,腿已经变细变色,那种惨烈无比的痛楚早已经深入骨髓!可是,多多却大声说着:“叔叔,求你别吓我娘!我一点也不疼!”话音刚落,在场的人全都愣成了比多多还小的孩子……
读完整个故事,我的心仿佛被谁狠狠地击打着,感到无比难受和辛酸。对于文中仅仅只有七岁左右的多多,我充满了对她的同情和敬佩。一个才七岁的孩子啊,本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本应该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但是,病痛的折磨和利爪让她小小的心不得不迅速地成长起来,其实,在她的心里,早已经知道死比疼要好受得多,但是,这一次,为了自己的好爹娘,她决定活下来,坚强地活下来,疼一生也要活下来!
故事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个片段:马疙瘩在多多屋子里找到了一包止疼药,一百多片,多多一片也没吃,包得好好的,藏得死死的。马疙瘩吼她:“为什么不吃药?”多多说着:“爹,这药几十块呢,我……我想卖了给爹买件衣服,您看您的衣服都没办法补了……”这是何等的爱意!一个只有七岁的女孩,却能够把所有的痛苦都承担在自己小小的心底,也要报答养父母。而我们,这些自称是祖国的花朵的我们,又有谁能把自己的父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就连平时为父母端一杯水都推推拖拖的我们,是不是该从多多身上看到什么?
另外,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心地善良的刘三娃也是值得我们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赞美的对象。她没有丰富的学识和富贵的钱财,她有的,只是一颗让上天都感动的善心、诚心,她把捡来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心头宝,费尽心思让孩子能够上学,为了孩子的病而不顾一切去沿街乞讨……一个柔弱的女人,就靠着一颗心、一双手而创造出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爱的奇迹啊!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无言,看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感谢自己的母亲?
今天鼓起勇气将这个故事写下来,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它,并从中得到启迪,更加感恩自己身边的一切。
活着读后感 篇3
说实话,这个读后感我不想写,为了和儿子的约定,我不得不第三次重新走进余华的世界。四个小时,八万字的《活着》从我心底平静地流过,不起一丝波澜,我开始分析自己平静的原因,那种初读的感慨万千,仰天无语去哪里了?
大概五六年前,第一次读《活着》,是在沈阳出差,边吃饭边读书,我一下子走进了主人公富贵的世界,跟随他经历一个个亲人离去,看一会儿便仰头望望星空,让思绪任意的流淌,一种无言的沉重压的我无法释怀,一杯酒下去,接着感伤无限。
这次阅读后的平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是我的内心麻木了吗?没有。”我回答自己。现在的我已经走过了通过富贵的悲惨来彰显自己幸福生活的阶段。如果第一次阅读我写读后感,一定声情并茂,情感满腔,对富贵的遭遇给予最大的同情,对富贵在所有亲人离去后的淡然给予最大的肯定和敬仰,并感同身受。这也是大部分读者的情感。
富贵的人生没有波澜壮阔,如果用笔调去描绘,它一定是黑白的,任何其他颜色都无法添加进去,如果是一碗汤,它一定是苦的,余华吝啬地加一点滋味进去,也是为了发酵过后有更多涩的味道。
富贵的经历是那一代底层人民共同的回忆,经历解放战争,大跃进,,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啊,作为底层人民的富贵,在历史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哪有资格和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承受,忍受,无奈的面对还能做什么。所以我不会去赞扬富贵失去所有亲人后的淡然,我只是哀伤那一段苦难的历史。
《活着》无疑是一部深邃的作品,它告诉我们,人对苦难的承受力是无限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我们没有经历更多的苦难之前,无论感觉自己有多么深刻,也是没有资格讨论如此一个广大而沉重的话题,在真正的苦难来临时,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我们要做的,除了无法逃避地面对,哪怕有一丝的坦然自若,便无愧此生了。
活着读后感 篇4
读过不少余华的作品,曾经被《在细雨中呼喊》深深折服。今天用了整整一个下午读完了《活着》,却没有收获预期的精彩。说实话,读着这部公认的悲情小说,我没流一滴眼泪,那种沉闷、略显失真的情节,让我在躺椅上几度犯困,有些章节我是跳读过去的。之所以足读,一是出于对余华同志的敬重,二是逼迫自己做一番思考,否则,我对它的一点点感觉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它借一位老农之口,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家庭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灾难,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等历史背景。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也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
回头浪子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外孙等所有至亲至爱的人相继死去,他的心底其实在滴血、在哭泣,但他仍然奇迹般地一次次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在风烛残年之际,依然快乐地与老牛为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艰难,看不到对世道人间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取向。
福贵老人也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他的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有几餐温饱与一丝怜悯。
福贵没有因为亲人的全部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历经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只是很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这么简单。而世上却有许多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为了幸福,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名利,只为了爱情……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或改变不了命运时,就轻易与世界说再见。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无论生活多么悲惨,人都要坚韧地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活着,为自己,为爱你和你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