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2025/05/05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篇1

“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列车高速开来,她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地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她想站起身来,把脖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地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后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无法挣扎……

安娜就这样死了,我倒在布满沙尘和煤炭的铁轨上。一个那么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其名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托尔斯泰最擅长的不是揭露社会制度,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自我审判和思索。安娜是要所谓的婚外情,还是要家庭,这个十分矛盾的问题即使放在现在,也应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而这个“爱情”,仅仅是因为对方长得帅,能用甜言蜜语打动她。

安娜应该是一个诚实、勇敢、十分有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要脱离原来的生活时,她勇敢地向丈夫决裂。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与对上流社会虚伪腐的厌恶之间的冲突,是安娜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首先体现在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中,卡列宁是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她之所以需要家庭,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他对宗教、对文化的爱好,只不过是升官的敲门砖而已。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当渥伦斯基相爱了。

然而渥伦斯基只是使她陷入一个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这个社会就是通过他展现了贵族阶级的自私与冷酷无情,最终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

细细品味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安娜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的痛苦与无奈。安娜的命运值得同情但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河岸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自身人格解放的追求,都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篇2

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种感觉就是:不正当的感情最终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对于这个故事来说。

故事叙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背叛自己的婚姻享受一段短暂的婚外幸福之后走向了人生的终点—死亡。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会因为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姻的不忠而对她产生一种厌恶感,认为最后走向死亡的结局也是她罪有应得的。可是从整个故事来看,真相并不是表面上呈现给我们的。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为了爱情,她可以抛弃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顾自身的名誉。或许,这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种羞耻,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勇敢。众观卡列宁娜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她身边的人,如她的哥哥及尼古拉,在遭受种种不幸之后没有任何的举动,只是眼睁睁的接受灾难的来临。而卡列宁娜呢?在一个如此阴暗的社会里,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情宁愿抛弃一切,一往直前。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种叛逆的精神,一种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精神。卡列宁娜虽然承认自己背叛了家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没有感到羞耻,即使在这个上流社会私通并不少见。因为她觉得真正的爱情是至高无尚的,只要两个人之间的爱是真诚的。最让人震撼的是,她选择了卧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的决定并不是为自己之前所做的感到后悔,而是她觉得她和渥伦斯基(情人)之间已经没有爱情可言了,因为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爱情。这更加体现出她的勇敢,正如现在的人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去自杀的。

在那时的社会里,充满着阴暗,有的人选择默默的承受一切不管是好是坏,是悲是喜,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去改变什么了,他们早已经习惯了一种没有思想,一种麻木,不懂得对生活有任何反叛的人生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这个社会的枷锁完全的束缚了,因为他们已经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么了,他们只在乎名誉和金钱。而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追求。他们不甘愿被社会的枷锁所束缚,即使遭受的困难会很艰巨,即使最终的结局不是那么美好甚至是一个悲剧,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他们向往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脚步。在阴暗的社会里,他们的行为或许会遭众人的唾弃甚至整个社会的的抛弃与孤立,这些都不算什么。就像女主人公被众人成为行为不检的女人的时候,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羞耻的,她勇敢的承认了。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一个如此勇敢,叛逆,敢于与社会对抗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辉。

可是,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又有多少次勇敢过!或许这个故事可以给我带来一点触动吧:人活着,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时刻被周围的人和事所约束,或者随波逐流,大学生活,更应该如此。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困难与失败,尝试过了,努力过了,即使没成功那又怎样?生活就应该多一点挑战,多一点尝试,这样才会让生命更加精彩,才会感觉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篇3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1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1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1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1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1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

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

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1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

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1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1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1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1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1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篇4

花一般的年纪,委身于年长自己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然他最关心的是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这个官气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根本不关心妻子的感情生活,没有亲情,没有爱情,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如果非要说这段婚姻给了她什么,那就是无尽的黑暗,儿子只是那漩涡中的一丝火光,她需要的是一轮不灭的太阳。

他们,在火车站相遇,隔着玻璃窗,她美丽的脸庞,别有意味的眼眸瞬间将他俘虏,也许在那个无欲横流的资产阶级社会谈什么一见钟情有些仓惶,但是,爱了就是爱了。舞会上,他被她所倾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八年之前身不由己的出嫁,然后在平淡得可怕的生活中沉浸了八年,沃伦斯基的出现瞬间给她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跳动,感受到了脸红心跳,像极了少女见到心爱的人这般不安却甜蜜。她的不安驱使她慌忙的返回圣彼得堡,在火车外,她见到了他,她叫他一起忘掉这段这不该发生的相遇,但是他的一句:I、can、not、help、myself。打破了她所有的伪装。沃伦斯基对安娜展开的热烈追求让安娜感到惶恐,但是她又贪念着这美好的悸动,也许,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爱。是的,沃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

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赛马场上,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在他不小心坠马的时候,她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被卡列宁所认为不齿,此时他眼里的她就是一个十足的妇,因此早早的强迫着她一起离开,在回去的路上,安娜不在沉默,她说:我的耳朵在听你讲话,我的心却满满的都是他,我爱他。她宣告了她对爱的宣言,此后,他们不在偷偷摸摸,卡列宁好言的警告,沃伦斯基母亲关心的劝阻,这些在他们的眼里都无异于废话,他们不会听从,爱情里,都是盲目的。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履行做作为一个妻子的义务,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沃伦斯基为她放弃了去莫斯科晋升的机会,安娜为他冲破社会伦理的镇压,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社会,充斥着的都是权利地位,失去了地位,已然被整个权利死死的踩在脚下。安娜再次向卡列宁提出离婚,但是又被拒绝了并以儿子作为筹码来威胁,安娜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爱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孩子就是她的生命。卡列宁离开了,安娜怀孕继而又流产了,沃伦斯基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沮丧,痛苦的挣扎着企图自杀,是爱将他拉了回来,他来找她,看见一头短发的她虚弱的躺在床上,他们相拥,继而决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在国外,安娜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在那里,再没有别人,他们快乐得那么耀眼,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还是放不下孩子,受不住日夜思念的苦楚。同时,此刻的她还是一个没有离婚的女人,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不被容许的。他们决定回去,然而,他们的事情在当地已经被议论得沸沸扬扬,人们称她为抛夫弃子的“妇”,将她视为上流社会的耻辱,见不到儿子,还要忍受着周边人的指指点点,这个时候的她在外在因素的压迫下心理的压力已经样她无法呼吸。

激情过后的沃伦斯基在朋友的劝说下越来越觉得权利的重要性,他开始忙碌的重拾他丢掉的东西。于此同时,沃伦斯基的母亲也不断的张罗着给他介绍年轻美貌的淑女,安娜年长于沃伦斯基,面对这种状况,她开始变得多疑,是的,她害怕了,害怕别人夺走她的幸福,害

怕沃伦斯基的爱转移到别人身上,怕她将像一块抹布一样被无情的丢弃。随着安娜的敏感神经质的不安全感出现丝丝裂缝,她和沃伦斯基的关系也因为那种尴尬的处境而不再和谐。王妃的出现,沃伦斯基的不耐烦掐断了她仅剩的生气,所有的噩耗仿佛一夜之间袭击了安娜脆弱敏感的心灵,她变得疑神疑鬼,无理取闹,沃伦斯基最后也无法忍受她了。不得不说安娜本身存在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她大胆的冲破世俗的观念,但是她却也是愚蠢的,她对沃伦斯基说:现在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她把爱情当成了生命的全部,把沃伦斯基当成了唯一的依靠。此时的她眼里再无他物,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没有自主的女人是可怜的,把爱情当成全部的女人是可怕的,这两点都在安娜身上呈现了出来,沃伦斯基开始被她的这种强烈的占有欲给吓退。当她发现王妃的介入之时,安娜想到的不是平静的坐下来解决这个第三者问题,而是歇斯底里的要求沃伦斯基和她离开这个地方,去没有王妃,没有他母亲干预,没有旁人指指点点的地方。而此刻的沃伦斯基想要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权利。他说她多疑,说她无理取闹,但是在这点我不能批判安娜的不对,在我看来保有一定疑心的女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她爱他,才会疑心他会放弃她,也是因为她爱他,才会这般对他无理取闹,不仅安娜,女人天生就是高傲的.,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对着一个自己不待见的人撒娇胡闹。造成这个结局的或许也因为安娜没有成功的和卡列宁离婚,以前看的电视小说描述的都是一个女人渴望得到一个身份,而在这里,沃伦斯基同样也是,他想要安娜可以给他一个正式的身份,而不是一个情夫的称号。矛盾愈演愈烈,安娜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救不了她,她无法自救。

在我看来安娜是一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她选择用结束生命来了结这一切,她来到和他初次相遇的地方,在呼啸的火车来到之时卧向铁轨,开头的那一幕仿佛就预示着这最终的结局。终于,她不用再被世人指指点点,不用在担心自己是否会失去沃伦斯基的爱,不用再被这时间的虚情假意所牵绊。镜头的切换,安娜张睁着眼睛,张大的瞳孔直直的看向远方,似乎正在寻找着她想要的未来,一个不再有担惊受怕的小生活。沃伦斯基最后选择上前线,他想要用这最后的觉醒来表达他是爱安娜的,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安娜的幸或者不幸。只是,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她真的争取过了。一个为情失去生命,一个为爱遗恨终生,这个结局充满伤痛。这不是道德的沦丧,是权贵之下人性的沦丧。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他们相遇继而相爱,开始时一切似乎都是这般妙不可言。但是,他们爱的太过热烈,以至于不仅射伤了别人,更刺伤了自己。虽然柏拉图曾说过:不要暧昧,伤人伤己。但是,有的时候暧昧却能给人最美好的憧憬,起码那样看来,还有目标,还有希望,如果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能够止于暧昧时期,做朋友,做知己,保持着她的蓝颜,他的红颜,那么一切应该会简单快乐许多。如果他们止于暧昧,那么安娜将永远以一个女神的形象活在沃伦斯基的心中,如果他们止于暧昧,那么沃伦斯基将永远成为安娜活下去的希望。曾经在微薄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就是,我喜欢你,恰好你也喜欢我,但是我们却都还没有表白。这或许就是朦胧的力量,友情总是最坚固,以朋友之名未尝不好。

当事情已经发生,在爱情里面,两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那么就该一起面对一切,不管喜与悲。张小娴说过这么一句话:女人要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很多的爱和很多的安全感。

最初的时候,沃伦斯基可以为了爱为她放弃权利,带她远走高飞,但是有的东西始终无法抛弃,比如他对权利的贪念,她对孩子的不舍。只能说,有得必定会有失,两全其美的事情毕竟太少,安娜因为对孩子的思念而选择回来,其实事已至此,她已经被上流社会所抛弃,她回来不仅不会给儿子带来什么,反而会使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儿子。既然当初已经选择放弃了为什么还要回来呢?过于贪心的人永远都不会得到太大的幸福。在这场爱情与婚姻的战争里他陪她走过了爱情,却没有站在她身边拿出一个男人的强势为她争取自由,非但如此,他还接受他母亲为他安排的和王妃见面,缺失安全感,那是抽空她的不仅仅是她的灵魂,还包括她的生命。

安娜为爱放弃生命,在这点上我是非常不赞同的,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值得为此放弃生命。不管怎么给女人下定义,是强势也好,弱势也罢,都不该为爱迷失了自己。当爱来临的时候勇敢爱,出现问题的时候坐下来解决,当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像勇敢抓住爱一样勇敢而洒脱的放手,而不是愚蠢的付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