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三重门读后感

2025/05/0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三重门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三重门读后感 篇1

话说,我怎么居然看起了《三重门》呢?按照我的性格,那简直是“难以忍(读成rěng)受”(学Pangerli状)。自韩寒出道以来,相继出现了许多“青年作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家极为熟悉的郭敬明。原来我一直对这些不屑一顾,这虽然也算得上是时代的产物,可我觉得这些实在是俗物一堆,看它们纯属浪费时间。确切一点讲,就像武侠小说,我也许并不是真的认为它有多么不好,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机会,当真正有机会时,又觉得自己太滞后了。所以,为了掩盖这种客观上的“失误”,才产生了主观上的这种想法。

有人会问,那这次呢?也许、可能、大概是因为前一阵看《沙漏》消磨美育课的时光时,感到在学习之余,确应该看些东西,不论他是低俗还是高雅,总之是“开卷有益”。上学期似乎什么都没看,想写东西时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实在是一种极为痛苦的感受。

那天在旧书摊上看到《三重门》,随手一翻,发现,竟是曹文轩先生为他写的序,好奇心顿时大增,便毫不犹豫地付了钱抱回宿舍去了。

昨天英语读译课,我实在无聊,适逢我们小组讲演,结束后被点名提问的几率也大大下降了吧。便躲在桌洞里,悄悄看了一节课。其中罗天成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

我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忽然想起我在龙潭上初中时,该是大俗了。那时候还小,什么都不懂,更不知道思考的乐趣,只知道要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去了汇文后,思考多起来,也体会了人可以思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汇文的环境很纯净。我也常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姑且算作大雅吧。来到师大,我困惑了,学业和生活交融在一起,思想也趋于大众化,却也常为自己制造些小小的闲适;捡落叶、写随笔、画漫画……学业却也像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书也没以前看得明白了。忽然感到心中痛苦不堪,便“恍然大明白”了:我现在的状态就是传说中的“半俗不雅”……

想起这些,一股悲凉涌上心头。既而,竟感到些许愉快:在汇文时也不过是“小雅”,我想,没有人天生就是大雅的,都要经过一个半俗不雅的过程。有的人坚持不懈地追求大雅的境界,便终于熬过了这个痛苦的时期,超脱为大雅之士;有的人却被内心的痛苦折磨怕了,虽不舍曾经的“小雅”,却也只好“假装超脱”,沦为大俗了。

唉,不知我辞了学委的职务是不是不堪忍受的表现,我真的不够勇敢,既然如此,这时也不便再提了吧,只是以后不要这样了,我原来可不是知难而退的胆小鬼。

说了这么多,我想我还是不愿沦为大俗的,所以,接下来该做什么,还是靠自己了。

三重门读后感 篇2

刚上高一的时候,遇到了个很不一样的语文老师。她患有严重的咽病,讲课的时候嗓音低沉,告诉我们要尝试着去蹦极多阅读,要看看《三重门》。我们都很听话,可学校对面的小书店库存也不几本,怎么也买不着,所以一直也没看。后来,语文老师也换了。不知那些有幸看过的同学有什么感受。

然后就这样过了,恩,6年,重新翻看起这本描写中学生活的小说。似乎过了该看的年龄,但又似乎也正适合。那时的心智,可能也就是当故事看了。

这本书里有大量的信息,古文的,西方的,都是我没听说过的。故事普通,文字戏谑,直接指向主题的句子不多。文字还是美的,不及郭敬明的细腻;感情也是有的,不及饶雪漫的悲情。结果,他告诉了我们,我们的穹庐之上是什么。

不能摆脱,家庭、学校、目光的局限,看着自己生活的圈子,不知道圈子的外围是什么。顺着惯性,和周围的其他人一样生活。当然,既然被制约在这个圈子里,也只能这样活。

总之,似乎是一把钥匙,让我进到了一个未涉足的领域。

三重门读后感 篇3

在五年级时我第一次接触了韩寒的作文当时我觉得十分有意思。后来又经过妈妈的介绍读了韩寒的经典著作《三重门》。

三重门主要讲了本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类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我知道了三重门指的是:第一重——亲情第二重——友情第三重——恋情

第一重——亲情写出了亲情,是一个永不衰退的话题。人有百种,对亲情的感悟就有百样。在韩寒的笔下,我看到了他对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抵触心理:林雨翔的父亲会在儿子年幼时逼迫他阅读中华文明历史的结晶,也同样在儿子中考在即时,让他上补习班,花重金买补脑、增长记忆的营养品,力求在中考中能发光发热,但他们却忽略了人类最简单也最浓厚的情感。或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远比价值千金的药品更有价值。然,亲情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在用不同的行为诠释亲情。

第二重——友情,人的一生中,朋友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你更多的时候会把心中的感悟倾诉于朋友而非家人。文中的林雨翔也有几个好朋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梁梓君。他成绩很差,但是他重义气。他会教林雨翔写情书,他会帮林雨翔怎样把妹。或许这一系列所谓的“帮”在家长眼里纯属是害了他,但我知道林雨翔此时需要这些,因为他正值青春年华。朋友会一眼看出你需要什么,会在适时时提醒你。我一直觉得,生命给予我的美好,总是远远超出我的需要

第三重——恋情这个季节悄悄地来了,这个年龄也悄悄地来了,在第一次见面,林雨翔就在心中刻画下了这个名字。诗词轻吟,只为在她面前展露自己,吐露心中些许的萌动。他会因为下雨而担忧她,她也会为了与他上同一所重点高中而整理习题给他

这就是我们,年少的我们。或许成长就是一道没有疤痕的足迹。在美丽的夏季,我用我的笔,记录着青春。青春未央吗?有足够的好时光让我们边走边想,边想边挥霍吗?不,从此岸到彼岸,从绿肥到红瘦,快得就像季节的交替。每一年都是这样。

三重门读后感 篇4

《三重门》是韩寒的成名作,我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上周终于在图书馆借来了这一本书,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一本震撼世人的作品。

初始读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在《三重门》一书当中,韩寒以相当高的频率暗讽当今中国的各种时弊。小至生活小事,大至国家教育制度,无一不成为韩寒的笔下亡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在读这一本书之前,我刚刚读完了雨果的《九三年》。同样在作品中暗讽当时政府的弊端,虽然雨果的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明显不及《三重门》,但是其锋芒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九三年》被称为是大文豪雨果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而《三重门》只不过是新生代作家韩寒的处女作,二者的写作水平存在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抛开这一点瑕疵不说,但从整体来说,我觉得这一本书给我的感动比《九三年》要来得深。原因很简单,《九三年》描写的是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一些事情,对于这样遥远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资料当中寻找到一点印记。而《三重门》则是描写了一个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这些,都是我所亲身经历过的,对于其中的相似之处自然容易产生共鸣。

在阅读这一本书的时候,一开始是对韩寒笔下的教育界的黑暗以及教育体制的缺陷产生共鸣的。毕竟,我也是一名偏科生,也深受“全能型人才论”的荼毒。再看深一点,就对主人公林雨翔在感情路上的坎坷产生共鸣。但是,有一点我是比不上主人公的是,他跟susan的感情之路的波折,是我现实中所不能遇到的,假若遇到了,我想我自己也未必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承受这样高频率的、极富戏剧性的打击。看到后来,就对林雨翔对待学习的态度产生共鸣。林雨翔是一个有潜力的学生,无论从书中的老师,还是从作者的意图,抑或是从我的观点来看,林雨翔都是一个这样的学生。但是,他跟我一样,有一个相当致命的弱点就是,就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在林雨翔升入高中开始,他就没有一种很认真的拼劲,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潜力只要恶补一段时间就可以把成绩赶上来。但是,在初中可以这样,不代表在高中也可以这样。毕竟,初中与高中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否则,也就不用吧高中与初中分开了。而我,则是同样地得过且过,从小学开始就被英语拖着后腿,也因为英语而吃过不少的亏。但是,一堆的教训却并没有换来我的奋起直追,而是不断地为自己寻找借口,得过且过。

再有一点,就是林雨翔的初中、高中生活勾起了我的回忆。中考在我的记忆中已经很模糊了,好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其实,也就是4年前的事情,只不过,这样的记忆被时间更加接近,重要程度更高,记忆更加深刻的高考所覆盖了而已。但是,我还是依稀记得中考放榜的时候,凌晨两点多钟打电话查询成绩,每出一门成绩,心理就多悬起一分。直到全部成绩出来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与理想的学校是差那么远的。当时的失落好像又可以在高考放榜的记忆中找到相同的感觉。

读一本书,想起一些人,忆起一些事。乃是我读《三重门》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