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灯塔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灯塔读后感 篇1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别人的灯塔。……我们若把生活圣洁的目标降低,或把生活糊涂地拖下去,别人所仰望的灯塔就失去了作用。”《灯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目标,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想起了三年级的一次考试:当时我考了第二名,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原以为妈妈会好好表扬我,不料却被“泼了一盆冷水”。看着颇感委曲的我,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与好的同学比,你将越来越好;如果你与差的同学比,那你只能越来越差。在学习中,你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那就是:我要做最好的'。”当时我只是似懂非懂,看了《灯塔》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把学习的目标降低了,那学习成绩肯定也会下降。
其实学习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没有目标的人,做什么都漫无目的,最后会一事无成;有目标的人就会为着目标奋斗,他就能取得成功。试想,如果女排的大姐姐们没有成为世界第一的目标,她们怎么会在落后的处境下顽强拼搏成为奥运冠军呢?
理想是我们的灯塔,我想做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心中的灯塔。为了实现理想,我会向女排大姐姐们学习,克服困难,不懈努力,脚踏实地学好知识。
灯塔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读了《你好灯塔》这本书。它讲述的是一位灯塔守护人的感人故事。
灯塔在晚上为海上的船只照亮方向,所以守塔人的工作非常重要。在平时,他每天的工作是擦亮灯镜,让灯光保持明亮;修剪燃过的灯芯,加满灯油,上好发条,保证航标灯在夜晚旋转,给四面八方传递信号。最重要的是每天记录灯塔日志,不能间断。大海的天气多变,有时晴朗,有时大风,有时大雾。大浪翻滚的时候,守塔人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落水的人。
守塔人的生活非常辛苦。从接到任务从事守塔这份工作起,他就要克服孤独,坚守岗位,不能离开。勤务船每隔三四个月才给他送一次食物,而平时守塔人只有一个人烧饭、吃饭,所以他很期待妻子来和他团聚。后来,守塔人妻子也来到了这里,他们的孩子也在灯塔里出生了,守塔人的.生活和灯塔融合在了一起。
守塔人为了工作和责任,克服了生活的艰苦,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从守塔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守的意义。
灯塔读后感 篇3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一个畸形儿,从小被父母遗弃在一个远离大陆孤独的灯塔上,给钱雇佣一个船长定期给这个灯塔送生活用品。这个船长一送就是三十年。
然后偶然的机会,这个船长雇佣了一个曾经蹲过监狱的水手,不得不说“监狱”这个梗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水手的背景,尽管这只是一个特别微不足道的细节。在这个水手知道了灯塔的故事以后,就用纸条和这个畸形儿有了联系。这是故事破冰的线索。
这个畸形儿在灯塔里每天最大的消遣就是拿着一本厚厚的字典BOOM一下往桌子上摔,然后闭眼乱指一个单词,根据这个单词的解释,他脑海里想象这个词的意思。有些想象符合大众认知,有些想象就像外星人,他并不具备理解那些词的能力。所以当水手传纸条问他喜欢什么的时候,他说想看世界的样子。
再之后水手放了一堆明信片给他,他看后破茧成蝶,倒掉了一直陪他的鱼缸里的鱼,说你也不应该在监狱里。然后自己收拾好行囊,当船再来的时候,他鼓起勇气离开了灯塔。
这个故事特别容易被过度解读,我相信作者并不会有政治内涵,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心灵的解放。
灯塔读后感 篇4
这两天随手翻看了床边堆放的诗集,睡前读了一本之前木朵送的鲁毅诗集《到灯塔去》。里面有几则木朵的读后点评。我看了诗集的大半部分。诗人鲁毅关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些许片刻点滴,某些为常人所忽视的存在:那些细微的稍瞬即逝的感觉之物。而主体一般是我的.出场,介于某种情境之中,其写作的视域细化到极微末极短的一刹那时点上,但由于写作的时点过于短促,诗人不得不将在有限的时点上拓展想像空间的张力。粗看这些文字,似乎找不到它的意义所在。
一张即景的照片、几块城市马赛克拼贴而成的某个图景,究竟有何诗意?但想想,作为一个城市人的处境,身处物质膨胀的世界中,而作为创造者主体的人却被庞大的外在物质世界所压迫,为物质所奴役,且在这个正日益加速旋转的转盘上被迅速抛离世界,而成为毫无意义的尘埃沙粒。
而《到灯塔去》这个集名,似乎表明了诗人的立场:无常的生命,再渺小的事物也有他存在的意义,尽管为世人所忽视,他也曾存在,并不因他者的强势而抹去其曾存在的事实,而诗人的使命就是去发现、放大、显现,甚至于力所能及的用自己的文字的温度去擦亮点燃这此细微的存在物。我想诗人鲁毅无疑做到了他想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