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2025/05/0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篇1

最近,我在看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其中有一篇《心意》让我颇有感触。

文章写了一件小事,“我”考上了好的初中,父亲送给“我”一支很贵的钢笔。当我忍着兴奋,在弟弟妹妹羡慕嫉妒的注视之下,小心翼翼地打开纸盒时,传来了父亲冷冷的声音:“那个不便宜哦……要是用坏了,你给我试试看!”当时就觉得很不能理解,儿子考上了好学校,父亲送礼物嘉奖他,但说话的口气怎么这么盛气凌人呢。在我看来,父亲对“我”还是比较疼爱的,只是不善于表达出来。正如前文所说,父亲总是尝试着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这篇文章令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经常出差回来都会带礼物给我,有时候是精心挑选的,有时候是碰巧看到买下来的。有一次,爸爸去北京出差,回来时给我带了一个礼物。那个包装袋挺大的,似乎装的是软软的东西,我还以为是毛绒玩具。他先让我闭上眼睛,只听到塑料袋摩擦的声音,很快他说可以睁眼了,只见一个黄色的物体在我眼前晃过。爸爸满脸堆笑地问我:“小雨,你看这是什么?”我惊喜地跳起来,哇,是一个小黄人书包。我拿着新书包跑去房间里摆弄,越看越喜欢。

只听见爸爸在客厅边吃饭,边和妈妈聊天。我满心沉浸在收到礼物的喜悦中,他们说话的内容我一个字也没听见。后来,妈妈告诉我,那天中午爸爸结束了忙碌的工作,为了给我挑到合适的礼物,跑遍了南锣鼓巷,脚底都磨破了,终于买到了这个书包。虽然汗湿了衣背,他却连个冰棒都来不及买,又匆忙赶去乘火车。我听了以后,更加珍惜这个书包了。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篇2

一年过去了,书里的故事忘得差不多了,但看完这本书的感觉还在。淡淡的,不是悲伤甚是悲伤。

作者喜欢描写生死有关的故事,不论是亲人的离世还是陌生人的相逢,都只是轻描淡写。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只是静静观看。那些战争里的尸横遍野,那些生活艰难中的无奈自杀,以及更多更多的颠沛流离,在书中都像是一片宁静的海,少了大浪滔天,多了沉默无言。也许,这种无声的近乎冰冷的表达中才是蕴含着最大的深情吧。也许,在经历过人生太多的无常后,这些年轻时触目惊心的往事已经早已看透了。

这本书是由很多毫无关联的小故事组成,不看则已,如果你一旦开始翻看这本书就会停不下来,因为作者的故事实在太精彩了。一篇不到一千字的文章里也可以描述一个人琐碎而平凡的一生。你看了开头,却无法猜到结果。就算你知道了结局,也依然会被故事的过程不可自拔的吸引。奇怪了,明明是简单到如白开水般的文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魔力?有时候会笑,有时候会哭,而更多的是思考。这种掺杂着人生戏码的东西确实是令人无法抗拒的。

作为一位台湾人,作者的故事里难免会加入些那个年代的台湾感。台湾人的生活,台湾的街景,台湾的习俗以及台湾人讲话的调调。对于一个大陆读者来说,这些被作者巧妙编制在故事里的气息,都汇聚成读者对台湾最初的感觉。

这是一本已近暮年的人写的一本人生“回忆录”,回忆着或真或假的事,看书的不知不觉的看成了真实的人生了。作者说:“走到人生看到透的年纪,也就了然”。因为了然,所以云淡风轻,但你分明可以看到曾经的波澜壮阔。表达方式可以冷静,但情感是无法伪装的。《这些人,那些事》用一种轻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又一个重重的故事,讲述了一份有一份浓厚的温情。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篇3

这本书经朋友的推荐后看过,是作者吴念真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一些事。因此,这本书的内容介绍也许不应该逐一对每一个故事都做出详细情节的介绍,若如这般,必然会失去这看书的乐趣。因此只大概介绍我感触最深的两个故事吧。

故事的名字叫“美满”,是主人公的名字。美满有两个丈夫,一个户口内,一个户口外;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也是一个户口内,一个户口外。村里人都说美满的命好,也确实,她的一直很幸运。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中她一个孕妇反倒保全了自己和孩子;她孤注一掷的将所有财产投入一个没人看好的旅店反而发了大财;她失去音讯的第一个丈夫最后竟然活着回来。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的生活并不因此变得不幸,反而越来越好。也许是幸运,也许是因为美满是美满。在逆境中美满总是乐观的,善良的,愿意相信生活美好的一面。 也许是这样的原因,美满家有了两个爸爸两个孩子。

另一个故事名为“重逢”,在网络上转载颇多。故事的女主角和男主角多年后在机场相遇,曾经的大老板变成了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所以他羞于与妻子相认。而他的前妻在车上和儿女通话,嘱咐男孩子不要为了打球而找借口不去上中文课,女孩子钢琴好好练,不然表演的时候会出糗,然后说见到外婆之后会替他们跟她说爱她等等;又和公司同事通话交接工作。

这些事让男主角回忆起和前妻的点点滴滴,而故事的最后却出乎意料,“女人忽然出声,笑笑地用极其平静的语气跟他说:“我都已经告诉你所有的近况、告诉你现在的心情、告诉你对一些人的思念,什么都告诉你了,而你连一声简单的问候都不肯跟我说?”。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我们经常会在沉默中伤害别人,而交流时情感的媒介,在交流中感情才能继续下去。如果男子和妻子及时相认,也许故事会是另一个样子。但时间无法倒流,我们应该在每一次都尽力做好,不留下遗憾。

书中的故事都并非虚构,可是它们的曲折离奇并不输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一出舞台剧,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丰富了人生之书的每一页,饱含着最真挚的感情。每次读到作者细腻笔触写出的句子,总是感叹他内心的细腻和视角的独特。人们常说文人总是多愁善感,那时因为他们对于这个纷繁的世界有着更多的感知,一草一物的变化都能引起他们的感伤。因此多愁善感应是情感细腻的表现,并非做作。

读过这本书,最深的印象就是每个故事中的人物的情。不同于当代许多作品用过于理性的观点看待一切,甚至是亲情,《这些人,那些事》还保留着人最本真的情感,无论是愤怒或是欢喜都是出自真心的,没有半点杂质。就像一泓清泉,洗濯净了尘封的内心。

不论社会如何进步,我们终究是活生生的人类而不是机器人,我们不能舍弃七情六欲。我们受到伤害,但也会收到珍贵的爱。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有些时候会想,生命力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再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小时候,每次在除夕晚上我们家里的所有人都会聚在家里庆祝,那时候我总觉得很幸福,很热闹,即便是他们在吵架拌嘴。可是随着年龄增长,能见到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少了。曾经哭笑吵闹过得姐妹兄弟标的越来越陌生,甚至现在连姑父,婶婶的样貌都记得不太清楚了。亦如一年不见的朋友,剩下的只有沉默。

理性不可或缺,但我们仍应心存真情。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篇4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的短,可以很快速的看完,而且它都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所以看完一篇很快,而且不会耽误后边的情节发展,同时也方便我在上下班的时候打发时间。

我现在再看着章节去回想这本书讲的什么的时候,会记个大概。里边每个小故事都有戳人的地方,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帮病中的父亲剪脚趾甲,比如父子之间想要相互靠近却不得其法,比如不起眼的但必不可少的琵琶鼠,里边有包含爱情,亲情友情的故事,很多小故事都广为流传。

我是个泪点,非常非常低的人,几乎是每看完一篇小故事,都要使劲眨眼睛,把眼泪给逼回去。我不太喜欢煽情的东西,我喜欢真情实感,或者是淳朴的自然,所以这些故事会让我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想要流泪的冲动。

生活是最好的编剧,生老病死与鸡毛蒜皮都用平静又带着带来温暖的语句娓娓道来,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故事,这些片段,这个故事就成就了他的一生。

有些故事也很容易产生共鸣,因为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乱麻,一地鸡毛。

讲实话,我是从高二的时候被同桌带的才开始真正的去学会采取的方式方法去爱父母,孝顺长辈。

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会发现父母的确是不完美的人,我又开始不懂他们了。因为不管是说思想上面还是行为上面有很多都跟我的是不一致的,我不知道自己的是对的还是他们的是对的。

就拿相亲的事情来说,他们希望我能够找一个距离家近一点的,家里条件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也蛮好的,但是我妈开始示弱了,说当初生我小弟(我和我弟年龄相差蛮大的)的时候月子没有做好,上下楼几趟脚就开始疼,嫁的近的话可以照顾到家里边;说我是为你好,年龄大了就没有嫁人的优势了;说要乖要听话。

我很爱他们,但是我不想跟他们太近。我想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适当的思念的距离,我总是学不太会跟别人特别亲近。

所以我不想那么早确定下来,我怕对不起人家,也稍微有一丢丢不甘心,我想要去证明自己,但是如果被要你认清现实的人一直期待着你认清现实,会有点难过。

又比如我和朋友一起打卡运动,一起打卡看书,一起打卡,早起早睡。我不确定能够坚持多久,但观我和几个朋友,我们不是someone,不是特别特别厉害的人物。我们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如果依然平平怎么办啊?

有的时候在生活中甚至在工作上面临并不被别人期待,虽然说不需要在乎别人的眼光按照自己的来,但是还是会受到影响,我在学习如何去降低这种影响。

或许就如同吴念真所讲: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想想这些人,那些事,会觉得人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