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温柔的夜》读后感

2025/05/0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温柔的夜》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温柔的夜》读后感 篇1

如今已是炎炎夏日,悠长的假期在慵懒中也已经度过了大半时光。是夜,读完了这本《温柔的夜》,也只能是匆匆一笔,徒然地填补着这长久以来精神上的荒芜。

“拾荒梦”想来是代表着一种自由自在与无拘无束,“它永远是一份未知,在下一分钟里,能拾到的是什么好东西谁也不知道,它是一个没有终止,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结局的谜”。这更像一种对生活的态度:简单,没有苛求,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真情。

生活随着时间延续,而故事则依附于生活之中,一个个片段,就像支离破碎的时间。它们纷杂地散落着,但其实认真地将它们串连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读三毛的散文,总是感觉很随性。没有华丽丽的辞藻,只有简简单单的语言,简简单单的故事。可是,读完之后总是令人回味无穷。

“五月花”开出的必定的美丽的“花朵”。尼国糟糕的环境,并不友好的老板,令人厌烦的日常,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三毛内心深处的一丝释然与平和。事情已经很糟糕了,三毛身体病着,荷西也日日开工疲惫不堪,“他,经历了他的,我,经历了我的,言语不能代替身体直接的感受,心灵亦没有奢望在这一刻得到滋润,痛的还是痛的,失去的,不会再回来。睡吧!遗忘吧,不要有梦,没有梦,就没有呜咽。没有梦,也不会看见五月的繁花”。梦中不在有五月的繁花,可是“人,总要活得有希望”,耶和华是公义的,生活也会苦尽甘来,如果今天经历了最坏的情况,那何必恋恋不舍呢,明天仍会是崭新的一天。

“玛黛拉游记”给人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感,是一次很放松的旅行。想想自己很快就要去霓虹国的旅行,平日闲暇时刻还会细细研究着将要去的各个地方,提前看看那里的历史,却也乐在其中。

“温柔的夜”里,那件水红色的衬衫格外醒目地出现了三回,内心的激荡也是在所难免,但三毛永远是那个爱帮助人的心软的三毛,所以,这一夜对于她来说,依然像一张毯子,温柔地覆盖上来。

“石头记”是一种对自己小爱好的沉醉与坚持,不分昼夜的痴迷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大大小小的石头被精心装饰出来,后来被抛回大海。最后剩下自己最心爱的十一块石头,也在后来被友人拿走,被工人丢弃。伤心之后又会觉得它们是属于山,属于海,属于大自然的.....或许这就是真的喜欢吧。

“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日本人莫里与三毛的一段故事,短暂的相识,成为好友。然而在三毛生病的时候,莫里也经历了绝望与苦难。他期待着三毛的帮助,可是没有等到,当三毛知道他的经历之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在莫里离开前的最后一次相聚中,那些绝望与苦痛,那种自责与惭愧,都在那句改用日语轻声说的“感谢你!保重。”之中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感恩,一份善意,一份温暖。就像三毛所说的那句“我的朋友,我们原来并不相识,而今也不会相逢。但是人生相识何必相逢,而相逢又何必相识”,其实这留在心底的便是一份难以令人忘怀温情。

时间已是零点过十分,准确的说已经新的一天了。匆匆敲打的这些感想还没有来得及沉淀,显得十分粗糙,还是等几个钟点之后在细细回味吧。

《温柔的夜》读后感 篇2

在高中的时候看过三毛的书,那个时候总是觉得她的文字平淡无奇,没有让人看下去的激情澎湃。那个时候的我总是会充满幻想,觉得生活不应该是三毛描写的那么波澜不惊。但是,现在我重新拿起三毛的书,再重新看她的文字,我又有了一种新的体会。

三毛就像是一朵飘忽不定的云,流浪在世界各地,活成自己的样子。在游览世界各地的时候又总是用自己的语言记录她所经历的一些事情。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修辞,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就是这样最直接的语言描述的世界才是最真实的样子,才是生活的样子。

《温柔的夜》是一本故事的合集,里面共有《石头记》《温柔的夜》《五月花》等十四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温柔的夜》。这篇文章很短,短到只有几百字,可是里面蕴含的东西却是会让人深思的。在故事中三毛说到,她遇到了一个身穿水红色衬衫的流浪汉在黑夜中向她借两百块钱买船票。一开始三毛并不相信这个流浪汉,甚至对他抱有戒备心。流浪汉跟着她从候车厅辗转到公司售票中心,每次都苦苦哀求,三毛都担心他是骗子,对他不理不睬,但是终于在第三次他哀求她后,她还是因为心中的善良在出门后又匆匆返回把买票剩下的五百块钱塞给了流浪汉。后来事实证明那个流浪汉没有骗人,他真的只是想买一张船票,在文中三毛是这样描写那一刻她的感受的:“当我再度看见那件水红色的衬衫时,惊骇的手里的面包都要掉到海里去了,上天宽恕我,这个人真的只要一张船票,我的脸,因为羞愧的缘故,竟热的发烫起来。”三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要求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算最后她帮助了那个流浪汉,但是她还是为之前的两次拒绝而感到羞愧。如此善良率真的一个姑娘啊,用文字记了下了心里最直接的感受。而她也因为帮助了一个人而感觉到夜是温暖的。

假如,这种情况放在现实的社会中,我相信大多数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会选择漠不关心,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会像三毛一样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如今的现实。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同时人们心中的善良也被社会的现状慢慢磨成了冷漠。当初的小悦悦事件还记忆犹新,如果在第一个人看到小悦悦的时候能马上就把她送进医院,或是打电话求助,那小悦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遗憾的离开了世界。我想如果当时三毛在,她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把小悦悦送去医院,而不是像路过的人一样选择无视。

就算到了现在也经常看到社会上发生的老人倒地不敢扶的事情,小悦悦的时间只给了人们一段时间的警醒,时间一长,人们都忘记了小悦悦的惨案。不敢说所有的倒地老人都是需要帮助的,可能其中有些人是故意碰瓷敲诈的,但是其中有些人是真的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看到人到了扶还是不扶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但这不是所有人选择视而不见的理由,如果的确是需要帮助,我们应该像三毛一样伸出援助之手。

当每一个人都能给出温暖时,我相信社会会像三毛描写的那样,夜,是温暖的。

《温柔的夜》读后感 篇3

用了两周的时间看了三毛的三本书,原因:某天梦到三毛,具体的没有情节,只是想到了这个人,以前是不看三毛,不看张爱玲的,不知道为什么总把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看张爱玲的《倾城》也是因为老师推荐,为之纠结感动固有,但没有动容。看的三毛的第一本书是《稻草人手记》,从序言开始就完全被吸引,一直在床上躺着看从上午九点多一直看到下午两点多,看完最后一个领养的小男孩的故事泪流满面。好书就是让人放不下手,必须看完才心甘。

《温柔的夜》是前天看的,又是一个周末,又是醒来看到起床,又是过了两个饭点,看完以后浑身舒畅!

中间一篇是《饺子大王》,看的时候看得我分泌了好多口水,想起了我妈妈包的饺子,饺子是一种特别有家的感觉的食物,三毛的表哥的饺子让三毛在异国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每次在外面过节我都想妈妈包的饺子。

“我哪里是为谁做这些事情呢,我不过是在享受我的生命,拿饺子当玩具,扮了一桌童年时便梦想着的货真价实的家家酒罢了。”这是三毛的饺子。这么一比较,我便是不知不觉中消耗了我妈妈生命中许多她本应享受的东西。

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相逢何必曾相识》中那个叫莫里的日本人。莫里完全符合我想象中日本人的形象,严肃、认真、温情、坚强、刚愎自用,骨子里还有点小浪漫。(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是不是不应该这么说日本人,看得村上书《挪威的森林》中的渡边君,看“入殓师”中的男主人公都是这样的性格)我们只谈文学中的人物,不谈政治!只谈风月,不谈国事!免得伤感情。

三毛因为“石头”暂时淡忘了这个朋友,后来猛然发现莫里的经历后后悔不已。殊不知这个莫里朋友早就给了他们很大的信任,莫里那会儿应该很无助难过吧。然而过后不论怎么做,曾经的信任和热络也回不来了。

我们总是很轻易的认识一些人,没有深交就凭一时印象觉得这人不错,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可是过后又因为自己或环境别的什么的原因不能好好地继续这段友谊,很久之后想起来也会因为长久的不联系不敢再去打扰,就因此失去了一个也许可以成为好朋友的人。有时候这种事情多了,认定生活中两个人之间不必要的热络是不需要的,一切随缘,如果可以,两人之间总会有羁绊联系在一起的。

深蓝色的夜空里,总会有一颗星星向你眨眼的。

温柔这个词总让我想起上善若水,三毛说荷西是一个“心如皎月,身如冬日暖阳”的人,在我心里三毛就是个上善若水的人,看似不争,却又不知不觉中把她的美好品格侵入每个人的心里。这样的人,怎能让人不爱。

温柔的夜,因为这样一个温柔的人。

《温柔的夜》读后感 篇4

不知不觉,夏天的脚步已悄悄的来到了我们身边。谈起夏天,你们会想起什么呢,是冰淇淋?是夏夜的星星?还是炎热的感觉?对于我来说,夏天,我会想起三毛和她的书。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三毛的一本书《温柔的夜》,这本书或许有种魔力吧,无意之间翻开这本书,只是随意的翻阅了两页,便被里面的文字深深的吸引。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喜欢上这本书,里面没有华丽的修辞,也没有动人的词藻,更没有十分优美的句子,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让我深深的沉迷。

《温柔的夜》是讲述作者三毛和他的丈夫荷西在国外生活的点滴以及她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里面的句词都很简单,但阅读过后,你会感觉到作者在句词里所要表达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民族的感情。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篇讲述国人在国外旅行的情景,她用朴实的词句,生动的描写了国人在国外旅行的情景,是如何的不守礼仪,如何的蛮横无理,但是,在她的每一句话里,都没有批评国人。但读过之后,你会为了那些不守礼仪的国人而感到羞愧,这就是三毛文字里的魅力。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深深地触动到我:在国内,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在路上残臂而过彼此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当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时,请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