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2025/05/11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1

读罢《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深感古人的智谋与权变之妙。此章节描述了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巧施反间计,利用曹操谋士蒋干的自作聪明,成功瓦解了曹军内部团结,为后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基础。

周瑜在群英会上,面对老友蒋干的探营,他镇定自若,巧妙布局,不仅展示了其高超的智谋,也体现出其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他深知蒋干自负才智,于是故意泄露“机密”,让蒋干误以为获得了重要情报,从而掉入陷阱。

蒋干这一角色则生动地诠释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他的轻率、急躁和过度自信,导致他在关键时刻判断失误,间接引发了曹操对水军将领蔡瑁、张允的信任危机,最终二人因此丧命,曹军战斗力大减。

这段故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智谋并非只是单纯的权术运用,更包含了对人性的深度理解与把握。同时,行事切忌盲目自信,应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审视问题,避免陷入对手的圈套之中。此外,“群英会蒋干中计”也充分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斗魅力,使我对《三国演义》这部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历史巨著更加敬仰与喜爱。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2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其中的“同窗交契”者周瑜和蒋干,一亮相都显得很有自信心,但其自信心所建立的基础不一,结果就自然有天壤之别。

探看敌寨照常理应是悄无声息的暗中行事,可周瑜却“带着鼓乐”“至操寨边……楼船上鼓乐齐奏”,这显示了年少气豪周瑜的充分自信心,他深知曹军素不习水战,水上优势绝对在我,对方即使训练,一还要有些时日,不能即刻练成,二要有懂水战的好教练。正因此,当看到对方“深得水军之妙”时才会“大惊”,才惊出妙计——借操之手除掉优秀教练,然后大败曹军。

所以周瑜的自信心是建立在知己知彼上的,是建立在依据客观形势变化而变化上的。

再来看周瑜的老同学蒋干。蒋干毛遂自荐,在曹操面前说“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周瑜来降,“必要成功”,也是显得多么有自信心,弄得“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然而一到江东,先是“愕然”,接着“惊愕”,最后“面如土色”。一个未见过世面的胆小鬼跃然纸上。

可见蒋干的.自信心是盲目的,没有跟着外界局势和人物处境、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结果被人玩得团团转,充当离间工具而不自知。

当今,金融危机正弥漫全球,对各方面的影响渐渐显现。对此,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迎战过冰冻灾害,迎战过汶川大地震,成功地举办了令世人震惊的奥运会、残奥会,再次实现了千年梦想——神七上天,遨游太空,亿万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得到空前的彰显。所以,我们有理由满怀信心地应对、化解当前的金融危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想当年,周瑜不管曹军大敌如何压境,仍然是“雄姿英发”,舞照跳,歌照唱,从容镇静,指挥若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灰”。赤壁之战成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典范。证明了“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生活中会有周瑜,也同样会有蒋干。像蒋干者,在平时摆出一付比谁都有自信心的样子,走路“昂然”,说话夸海口,困难也好,危机也吧,似乎只要他出山,就会“旌麾南指,刘宗束手”,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如果像曹操一样轻信他,把政府扩大内需的资金放在这样的人身上,怕是要害自己害别人的。这样的教训我们已很深刻,决不可等闲视之。

谁是冰山,谁是青山,放在阳光下,就立马显现。要杜绝蒋干之流来坏事,最好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一切置于阳光下来操作——依法办事,照章办事,决不能轻信蒋干之流说了些什么,不论其如何信誓旦旦,也不论其如何拿脑袋担保。

当然,我们也有自信心来堵塞蒋干之流的得逞和发迹。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3

读罢《群英会蒋干中计》,不禁为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捧腹,尤其是蒋干,想像一下他那样子:蹑手蹑脚地溜下床头,偷了假书信还当是宝贝一样,惶惶地过江去邀功。他的举动,就像跳梁的小丑一样好笑。

称蒋干为小丑,其一是因为他主动要求做说客,不自量力。你看他那点过度的自信吧,当曹操问他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得意地说:“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要知道孙曹对峙,周瑜既然是孙权的得力干将,自然他在孙权一方的地位当非同小可,更何况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周与孙算起来还是连襟呢。你区区一个蒋干,就凭同窗关系怎么可能说服周瑜投降曹操呢?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曹操居然“甚喜”,还“置酒与蒋干送行”。蒋干也真的是过分自信了,然“甚喜”,还“置酒与蒋干送行”。蒋干也真的是过分自信了,真的以为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能够劝得仙女下凡来、周瑜过江去。

称蒋干为小丑,其二是因为他拙劣的表演。蒋干一过江,阴谋便被周瑜识破。周瑜迎面一句:“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直白的问话立刻堵住了蒋干的嘴,他只好赶忙说自己是叙旧的。其实当时已经是两军对峙江边,这个“叙旧”也选的太不是时候了,除了傻瓜大概是没有人相信这话的、而周瑜借宴请之机,一番话唬得蒋干面如土色。若是他当真是深入虎穴有胆有识的谋士,也不会为周瑜使诈吓倒啊。最让人发笑也是最能体现蒋干小丑本色的,就是偷书信的那段了。如果蔡猖、张允果真通敌,那信件自然是顶级机密的文件了,谁也不会随随便便地扔在桌子上的,更何况是放在留宿敌方谋士的帐子里。蒋干稍稍用脑袋想想就会知道,是周瑜使诈了,也亏他堂堂一个谋士居然这样被人骗得团团转。可惜了蔡帽、张允,糊里糊涂的.就死在了蒋干偷来的这封信上。

称蒋干为小丑,还因为周围人物的“配合表演”。其中起作用最大的当数周瑜了。周瑜的确是才干过人,一见蒋干来访,立即想到这借刀杀人的妙计,于是蒋干无意中成了周瑜的一枚棋子。周瑜给了一根林秸,蒋干就麻利地跳了上去,还很得意,让我们旁观者不得不捧腹。当然了,蒋干的失败还有曹操的“功劳”。曹操识人不佳,没有考察蒋于的真才实能就听信了他的吹嘘之言,以至于两位大将被斩,令人惋惜。

对于蒋干的跳梁之举,我们在捧腹之余,自然要思索一番。蒋干献丑,源于自己的过分自信,也源于自己的无知和愚蠢。我们想做大事,千万要多加思考,不要做出蒋干一般的小丑行为,做事不成反贻笑大方。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4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兵至三江口,初战失利,正在筹谋破敌之计,而周瑜欲除蔡瑁、张允无策,在这矛盾斗争的形势下,引出了“群英会蒋干中计”这段紧张动人的故事来。

从周瑜设下群英会款宴故友蒋干,直到蔡、 张二人被杀,是本篇的主文。群英会有两个用意,一是为了安蒋干之心,使其相信周瑜以故人相待,对自己并不怀疑;二是借此展示东吴文官武将人才济济,有足够的力量抗拒曹操,和自己坚决抗曹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并借此堵住蒋干说降的嘴。

群英会的主要作用是一副道具,是周瑜实施反间计的道具;蒋干是粉饼,是装饰周瑜雄姿英发形象的一块粉饼,最终皆以蔡瑁、张允被杀而谢幕。

群英会表明了蒋干不过是一个言过其实、急功近利、依附于人的幕宾而已,还把曹操的变幻莫测、机变狡诈的性格表现出来,同时塑造了周瑜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步步为营的儒将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