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菊与刀》读后感 篇1
也许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日本人总是选择与强者为伍,虽然这种放弃并不一定绝对的好,但不放弃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来很晚的日本人,总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论是在辉煌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之时,还是摩登的欧美文化风靡全球之日,日本总会是那个弄潮儿,尽管总有人说什么。也许他们会为这些言语改变什么,不过他们对自己道路的信任让他们坚持走着该走的路。这点毋庸置疑。在东北生活多年的我,对日本必定没什么好感,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动也都参加过,不过这也勾起了我对这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的兴趣。虽然课本里说,日本真正的发展是在明治维新后,其实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开始对西方文明研究,列强的侵华给当时的统治者很好的借鉴——肯定日本人打不过“老师”都打不过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欢迎的态度来迎接美国人的。不过这种极度的转弯也为日本开始了引领世界潮流的序幕。这个序幕,开的似乎不只是一个强国,更像是一个传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战火满天,这个狭小而贫瘠的土地却成了真正的“太阳”,这一切让人无可奈何,又毫不惊讶。有时候我觉得,日本的强大得益于其国土的狭小。我们常说绝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说日本吧。央视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过这个宇宙。由于在地图上要用放大镜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别怕被世界遗忘。而这种惧怕恰恰让日本有能力强起来、站起来,站得住、站得稳。似乎在国人的记忆中日本就是那个侵略者、那个传说中的帝国主义、那个危险地不能再危险的邻居;可是在日本的新闻中中国永远是头条,任何举动都会让国人第一时间抓住。当《菊与刀》还在中国的日学史上占主导的时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国的韩寒。有时候日本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看日本,更是看中国,看我们可能走的路,看我们可能的归宿,看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相信那句话“假凤虚皇者误国”,话难听但路对,道理都在逆耳忠言里,绝路都在谗言美句中。高速的经济带来的自大,正弥漫着这个正经历极富极贫的国度,清醒——也许更难得。
《菊与刀》读后感 篇2
菊和刀代表了两种性格,一种是宁静平和,一种却是杀戮。这正提现处书中日本人的两种性格集于一身的矛盾。体现这种矛盾我个人认为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当还是孩童的时候,特别自由、开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超过9岁便开始压抑人的个性,让他们屈从。这种前松后紧的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务实的人种,他们忠心可以为了心中信仰殊死搏斗,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们又在战败时选择接受屈服并找到一条好的解决之道。他们克制守礼,按照祖先传统的孔子之道,尊重师长,听从父亲。但是却只知孔子之道皮毛,并不知其理念,导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领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极强,“复仇心”也极强。你在感谢他们的体贴之时,怕也是要担心自己不注意的两句话导致他们的情面受损,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决斗。当然这是开玩笑了。
这本书描写了日本人很多的行为和特征,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了解日本人并很好的管理他们。我觉得真正想要了解这个人种,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们相处。
《菊与刀》读后感 篇3
在本次活动当中,大家以阮辰阳同学首先分享的《菊与刀》为开端,讨论了日本文化中的耻文化、以及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割裂感”,在这样的讨论之中,韩天雪同学想到了自己最近阅读的《漂流》三部曲,想到了其中忏悔式的语言,又提及在书本《文明的进程》中,作者提出“文明就是一种羞耻感的前移”进一步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什么才是羞耻感?羞耻感从何而来?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情景是如何界定和产生羞耻感的?关于人类文明的话题继续着,章子娟同学分享了《芳华》这一书,并提出“为什么人们会对、并且能够对一个‘好人’进行道德审判?”在同学们提出多种结合书本时代背景的答案后,章子娟同学又建议我们将时代背景虚化,来探讨道德审判本身的逻辑和合理性。
《菊与刀》读书笔记简评
通过本书的确能够对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有更深刻的了解,其中作者对于“耻感文化”、“义务义理”与“人情”世界的独立并立性,以及日本等级制的考察非常精辟,而且在逻辑上来讲,以上的文化观察均能够较好地解释并支持战后美国对于日本地处置措施。
然而,由于是通过异国眼光看待日本文化模式,当然会出现一些偏差之处:据日本方面的评论,虽然作者描绘的是“日本人的文化模式”,但其中有许多部分实则是日本军部的宣传所导致的误分析,没有深刻考虑到日本各阶层文化的异质性,反而更似描绘“日本军部宣传的日本人文化模式”;此外,本书是在二战日本战败的背景下写出的,具有一定政治目的,因而对于日本历史的考察较为粗略且有片面性,在深度上也无法做到非常细致。然而,这些局限并不妨碍本书成为文化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而广为畅销。
《菊与刀》读后感 篇4
菊与刀读后感范例
有幸读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这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也是文化人类学的经典之作。余华曾说:日本不是喊几声"打倒"就可以打倒的,既然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得与这个暧昧的邻居一起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那么"了解日本"确实是"关爱中国"的前提之一。通过这次略读让学识疏浅的我对日本——这个特殊的邻居,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柔美的花与刚烈的刀可以同时被人遵为至美而刚柔相济。作者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的矛盾性格,着力阐述日本传统之二元性,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即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
戴季陶有言:他们以赤条条一无所有的民族,从中国、印度输入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明,且能够通通消化起来,适应于自己的生活。更把这个力量来做基础,迎着欧力东侵的时代趋向,接受由西方传来的科学文明造成现代的趋势。民族的数量,现在居然足以和德法相比。……我们在客观的地位,细细研究他,实在日本这一个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算是十分敬。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也是大多数人共同的看法,他们的这种乐于学习,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实为可赞和学习。
这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分别从行为习惯、文化观念、道德世界、人情态度、自我修养和儿童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中可以解读出日本民族历久形成的种种文化模式,包括负恩与报恩的压力、义理与自由的抉择,享乐的人情观与自虐的修养法。还有别样的儿童教育传统。这些充满矛盾的外部行为模式及内在文化体系,使我们逐渐窥见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下日本"耻感文化"的源数。
书的第一章节写的是任务——研究日本。为读者如何了解日本、研究日本的方式和角度做了很好的引导和介绍。观察钻研日本人的战争行为细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利用图书馆资料、图片以及在日本拍摄的电影,来研究他们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来走近这个矛盾体民族,了解它的文化模式。
第二、三章是战争中的日本人和各得其所,他们是真正懂得"各得其所"的必要性,对等级的信仰和信赖也超乎世人,但也有灵活性来变通等级制。日本人认为精神是主要的、永恒的,物质是附属的、瞬间的。战争中他们完全是‘凭主观意识的’,信念建立在"诸事俱在意料之中".对天.皇绝对忠诚、投降可耻和自我牺牲的思想深入人心。臣民、战士的这种绝对等级信赖和灵活变通态度,是日本人在战争中各种剧烈变化的行为的直接原因。比如:有的日本士兵宁可刨腹自杀也不愿投降做俘虏,以死谢罪,证明对天.皇的忠诚。甘愿投降的士兵一心一意的服从招降的队伍,还是以一个军人战士该有的姿态来投入战斗,只不过把枪指向了自己的同胞。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让世界很多民族为之不解,他们的这种"怪脾气"是世界人类文化学研究或者心理学研究等等,想要弄明白、求突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第四章是我感触反思最多的一个篇章,讲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的座右铭是:万物各归其位,各得其所。明治维新政治家们谨慎划分了国家在政府职能方面及国家神道在宗教方面各自的权限范围,他们把其他领域留给了人们,但确保了自己处于新的等级制最高层。如此一来,对于他们认为事关国家大事,他们足以直接插于控制。对于工业发展领域,日本选择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阁下"们制订发展方针和相关政策,他们不仅制订计划,而且也创建并动用政府资金扶持他们认为有需要的企业,当企业达到了预期中的"运营有度、生意兴隆"政府就卖给私营公司。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功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对比一下清末的洋务运动,不得不承认日本天.皇政权的英明、卓见。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洋务运动时期统治集团的当权者不那么集权谋私,多以国家、民族的兴旺着想,洋务运动的功效就不会如此这般弱小。
此外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是他们对于"报恩"的理解,对于天.皇的无限绝对忠诚,就是他们重视报恩的一种表现。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有一种历史负债感,把自己日常的决定和行为都作为报恩,比如努力工作、极端敬业,尊重服从领导上级,都是报答情义的表现。
最后,通过对《菊与刀》这本书的阅读,使我对日本的文化和日本民族二元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与了解,同时激发了我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浓厚兴趣,从而去更深入的了解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