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傅雷家书》有感

2025/05/1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儿子老师的书信给傅在演奏姿态方面,傅先生曾经把儿子老师的书信写给儿子看,信上这样说道:“倘若他的演奏能更加朴素更加纯真的话……”钢琴演奏如此,写作亦如此。与其对其一些华丽的词句不如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书中最大动人的往往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那些独一无二的情怀。

若是说仅仅有名师似的指点,那这本书仅有肉体而缺少贯穿于中的`灵魂。而那灵魂就是傅雷平于常人的深深父爱。

在书中我常常看到傅雷夫妻嘘寒问暖,“天冷时加衣”“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了”类似于这样的话常常出现。也许这样才是为人父母最普通的关怀。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离家前的阵阵叮嘱和关怀,饭桌上的送菜,家门口的一盏灯……在我的心里留下久久的痕迹。回报父母的方法不是每天对爸爸妈妈说甜言蜜语,而是在劳累之时,送上一杯热茶。我要把诺言付诸在行动上,表明自己的心迹。

捧着《傅雷家书》,我站在窗口久久张望着,盼望着,盼望着,等待着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不为别的,我只想为他们沏杯茶,捶捶肩……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父爱是温柔的印刻在血脉中的守护——题记

两地之间,一封封真情的家书,一张张泛黄纸页,一画画用心的笔墨勾勒出了无穷无尽的父爱。

在1954年的家书中,他说:“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地拥抱你才能表现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父亲对于孩子总是深沉的,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父亲往往在童年中是那个严厉而让人望而生畏的角色,显得不易近人,他们的爱不常表现,但却异常申请,傅雷为自己从小对儿子的过分严苛道歉,三声真挚的呼唤是一个父亲在跨越父子之间的鸿沟。

“你现在的琴是租的.还是买的?多少钱?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要多少钱……?”父亲如山这个比喻似乎再恰当不过,父亲宽阔的背,厚实的肩,让我们肆无忌惮的靠着,他们总是十分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状况,尽管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照顾自己,但是在父亲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让人担心的长不大的小孩,尽管嘴上说着不耐烦,还是给予我们无尽的关怀。

父亲的爱,往往会带给儿子傲骨与气概。“身在国外,靠艺术谋生,而不能奔走于权贵之门……”傅雷告诉傅聪做人不骄傲,但面对权贵,却得有傲骨,傅聪“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做法,秉持了艺术家的尊严,傅雷看到了儿子的傲骨,满是欣慰与赞赏。

父爱如山的含义,也许是这样,若山上没有了繁花似锦,绿树成荫,也没有垂流千尺的瀑布和温和宁静的小溪,但就是那春似裸露的山峦,却也依然不动的可以为孩子遮风挡雨。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翻开泛黄的纸页,打开家书里的八音盒,聆听一曲父爱的旋律……

一一题记

父亲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于是,曾经一度以为生活中缺少了属于父爱的那一抹色彩。翻开《傅雷家书》,仔细品读雕琢,心中隐隐有一种冲动,精神的饥渴,思想的荒芜,常常会让回忆变得丰富,耐人咀嚼,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那无处不在的父爱。

《傅雷家书》是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对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当时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傅雷及其夫人从1954年到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信100多封。这些家信,凝聚着傅雷对儿子深沉的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傅雷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字里行间,爱子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

傅聪留学海外后,学外语对他来说是一个难题。傅雷则说学习语言这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它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在一天或一周之内把它全部解决掉,所以不能够心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学习时,就讲究细节,要细雕慢琢。这不仅对傅聪有很大帮助,对我们也有指导意义。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英语启蒙,一直学到现在,乃至高中、大学,甚至一辈子,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就能将英语全部学完,这样是囫囵吞枣,是记不牢的。欲速则不达,因此,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把基础打扎实,耐下性子,认真慢慢的去钻研,学习。

傅雷是一个特别细腻的人,如同母亲般无微不至,特别认真而又仔细。他对于傅聪的教育可以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他告诉傅聪,穿西装时一定要注意你的双手,不要插在上衣的口袋里,第一不符合西方礼仪,第二会让衣服变形;如果去别人家做客,记住不要只脱了大衣不摘围巾,这样也不符合规矩;吃饭时要注意盘子、刀叉放在桌面时,双手也应该放在桌面上,而不应该放在桌子底下……也许很多人都觉得父母很唠叨,管束很多,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谆谆教诲也好或者说是事无巨细也好,唠叨中无不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浓浓的爱。当我们现在能和别人体面地坐在一起,能够讲究礼节,礼数的时候,这都源于我们小时候从家长那里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一些事无巨细的指导,才让我们成为今天一个讲礼貌,懂礼数,彬彬有礼的少年。

当傅聪在艺术上遇到困难时,傅雷为他排忧解难;当傅聪获得成就时,傅雷为他感到无比的高兴与欣慰,并告诫他做人要谦虚;当傅聪遭受生活的打击时,傅雷教育他做人要坚强。一个又一个的筋斗过去,只要爬过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傅雷对傅聪来说是一位父亲,是一位知心的朋友,是一位心灵的导师。就是这样的良师益友,慈父、严父合为一体,对傅聪倾注了殷切的希望,谆谆的教诲。《傅雷家书》可以说是一封一封的家书,是亲人间的互相牵挂的惦念和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关心;这是一篇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这是家训与家言,是家风最好的承载者!

傅雷对傅聪的深爱如同太阳光辉温暖着傅聪。其实,世上的每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何尝不是如此。

会有那么一个人,在雨中撑着一把黑色的大雨伞,等待我从教室里跑出来,大手拉小手一起回家,只是每次他的衣服都淋湿了一半,却从不让我察觉。

会有那么一个人,在我跌倒时,从不肯帮助我,只在一旁鼓励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坚强地站起来,相信你能行”。

会有那么一个人,吃饭时总是往我碗里夹菜、夹肉,而他的碗里除了白米饭,则空空如也。

会有那么一个人,心甘情愿在烈日下,在寒风里,以他的驼背,他的`皱纹,他的白发,他的酸痛,他的坚持撑起一个家的和乐,给予他的子女一份美好的希望。

如果说母爱温柔长绵似水,那么父爱则沉默坚毅如山。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石;迷失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傅雷家书》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人父母者,可以从中寻找教育子女的方法;为人子女者,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那份温暖永恒的爱,可以指正自我的成长。

无数个夜晚,傅雷一手执笔,一手执纸,在灯光下深情款款的给孩子写着家书,写着他的情,写着他的爱,写出了世上所有父亲的心声。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在一开始知道要读《傅雷家书》时,我本是不情愿的。虽然在那时并没有接触过这本书,但一听书名就感觉内容很枯燥了。但在暑假这短暂的时光里(每个学生的心声)去接触它时,却发现现实跟幻想总是有很大的差距。

《傅雷家书》中记述的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之间以信的方式的来来往往。这里面并不是普通的书信,在这些不寻常的书信中饱含着一家人之间互相的爱和有助于我们成长的`广泛的知识。

从这些家书中,我读出了天下父母对孩子广阔的爱。在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每一封信中,都写满看对傅聪的关心、鼓励与教导,很难想象,人们竟然会为了他人朝思暮想、牵肠挂肚,但转而又觉得平常看,因为“人们”是一对父母,而“他人”则是他们辛辛苦苦哺育打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梦想,所以,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严加管理,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严格规定每天的作息时间,还时不时地抽出点时间述说自己的辛苦,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感恩之星,并开始发奋学习。我这不是讽刺,也绝没有说家长这样做事=是错误的,他们可以有这样的权利。但很明显,平凡和频繁总能衬出特殊。相比之下,傅雷夫妇更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他们也很爱、很关心自己的孩子,很想让孩子待在身边、有所作为,从信中就能读出,这些满到溢出的爱。但他们却作出了作为父母伟大的一波:他们让孩子提前出国,等于提前让自己与孩子分别。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咆哮孩子的表现,但其实恰恰相反,他们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孩子,这样做为孩子带来了更多自主、自由发展的机会,同时个,也让孩子能更多地吸收外界文化,这无疑是为孩子的未来能够充斥着光明做出了很大的帮助。在傅雷夫妇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么地深。

在读《傅雷家书》时,竟然总会在那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感到温馨。《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傅雷一家的家书,更是天下家庭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