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绿色蝈蝈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绿色蝈蝈读后感 篇1
那节《绿色蝈蝈》练兵课,虽相去一周,但课后校长高一语惊人,“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定格在记忆中。反观多年来说明文课堂教学说明对象、特征、顺序、结构、方法、语言等一统老师的定式,想起自己尝试的散文化教学探索,相比代建丽老师相去盛远,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智慧的碰撞,我意识到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是语文素养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更甚。
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绿色蝈蝈》一课从夏日知了鸣叫引入,潜移默化学生要关注自然、关心生活、关爱人类的朋友——生物;读文章标注生字词、勾画动情的句子,引导学生习字,更学会做人要动情。
素养,比知识更重要。《绿色蝈蝈》一课设计“蝈蝈名片”,变换角度多元化了解蝈蝈的别称,歌手、囚犯、艺术家、屠夫、美食家等,品味说明文语言在无声无息中,如此喜闻乐见的活动于学生是情有所钟的,淡化了单调地语言品析的教学活动。“求职简历”,提醒关注姓名、美誉、特长、主要事迹、自我评价、所求职业等思考角度,简约而不简化,全面地让学生了解文中绿色蝈蝈的介绍,更调动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实现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学生的汇报:歌手、保镖、模特、美食家、猎人等求职意向,相信学生生存生活能力在那一瞬间生成了,知识也在那一刻升华了。
我想语文课活不活,灵动不灵动,关键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观,更在于我们关于教材的解读,教材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一味地在乎学生学了多少语文知识,能否应对我们的考试,何况现在的自主招生趋向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成功的敲门砖。
绿色蝈蝈读后感 篇2
在夏季,你注意过那些深藏草丛中的歌唱家们吗?他们的声音那样细小,《绿色蝈蝈》一篇生动的文章就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蝈蝈。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他,向我们讲述了那些会唱歌的蝈蝈的故事。
文章的设计十分巧妙,耐人寻味。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一句引出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绿色蝈蝈,就在介绍蝈蝈狩猎的同时,通过一声哀鸣让主人公登上舞台。
狂热的狩猎者、艺术家、歌手都是作者给蝈蝈起的小名,那么富有拟人化,让人们更方便了解这一昆虫的特点。文章中,还把蝈蝈勇敢挑战庞然大物与鹰捕食云雀作比较,从中能过看看它敢于挑战的性格。
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把蝈蝈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眼前,一幅蝈蝈歌唱的景观在我们面前展开。在描它声音的时候,与蝉的歌喉相对比——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从淡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蝈蝈的无比喜爱。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蝈蝈的食性,用了大量的笔墨,是作者亲自喂养蝈蝈所总结出来的信息,中间还掺杂了一些细致的外部特征的描写。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看了这一句,你会对作者称赞不已。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说道: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巧妙的刻画!
文章里没有一句话直接说明作者喜爱蝈蝈,但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那些会唱歌的蝈蝈,明年夏天,我等着听你们唱歌。
绿色蝈蝈读后感 篇3
这是一篇关于仿写《绿色蝈蝈》写蚂蚁的作文,正因为这样,后来人们把“蚂蚁搬家”编成故事,在生活中广泛流传,目的在于:学习“蚂蚁搬家”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当我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无疑把蚂蚁搬家的故事当成了克服困难,拼搏进取,力争取得最后成功的动力源泉!
在所有的小动物中,对蚂蚁是熟悉不过的了。不仅熟悉它的外形,更敬佩它们那种团结合作、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蚂蚁,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动物,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足。它们之间靠气味、声音、触摸等交流。它们以昆虫、花蜜、植物的浆液为饮食。它们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几乎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生存。
蚂蚁最突出的品格就是最具有团结合作、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突出表现在蚂蚁搬家上面。最常见的就是每到阴天下雨前,蚂蚁们就开始在自己的家门前匆匆忙忙的出出进进。只见每个蚂蚁的嘴里都含着一些东西,有单独行动的,有两个蚂蚁联手的,还有就是更多的蚂蚁嘴里叼着同一种东西,排着整齐的队伍,步调一致,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的。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一件很大的物体,如果靠一两只蚂蚁是无法完成运行任务的。所以,它们看到需要搬动的大物体,如同军人听到命令一般,同时奔向这个大物体,同时蕴力,同时前行。又如同齐喊着口号似的,迈着统一的步伐向前运行。无论在前行的过程中路途多么遥远,途中遇到怎样的困难,它们都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绝不退缩,直至完成它们的预定任务,顺利到达目的地方可罢休。
正因为这样,后来人们把“蚂蚁搬家”编成故事,在生活中广泛流传,目的在于:学习“蚂蚁搬家”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当我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无疑把蚂蚁搬家的故事当成了克服困难,拼搏进取,力争取得最后成功的动力源泉!
可以说,从始至终,我对蚂蚁这个小动物总是“情有独钟”!
绿色蝈蝈读后感 篇4
夜里,我独自一人躺在木板床上,看从天窗透进的点点星光,听绿色蝈蝈的美丽歌声
傍晚又读了一篇文章。那是一篇说明文,而我向来不喜欢说明文。看那篇文章只因为文章的作者法布尔。这篇文章叫《绿色蝈蝈》,描绘了蝈蝈的叫声、外形、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性。
读完后,忽然忆起小时的一个谜语:身着绿色衣,捕蝉拿手戏;甜食唯独爱,和睦住一起。最早读这个谜语时一直不知道谜底是什么,今日读完这篇文章才知道讲的是蝈蝈。恍然大悟中,又忆起文中的一段话:哪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常人以为,蝈蝈的叫声极小,甚至没有。而法布尔却能够听成美妙的歌声,而且还将其比作滑轮的响声以及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这难道不足以看出法布尔认真细心的科学精神吗?
沉思间,又不禁想起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我们五年级时所说过的话。那天,我们学了老舍的说明文《猫》。下课后,她举起一本《昆虫记》,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虽然不是记叙文,但却别有一番滋味,值得一读。当时的我们不爱读说明文,爱读故事。可现在想来,也应该读一读老师所说的名著了。
跑进书房,在书架上找到一年前买的《昆虫记》。坐在柔软的藤椅上,照例先读作者的简介,却发现了这样一段话:法布尔把一生精力全部致力于昆虫研究,只因对昆虫的那份喜爱;法布尔用他的92个春夏秋冬完成了这部大作,据说在他病重的时候还想写《昆虫记》的第11卷
看到这里,我的心中不禁大为一震:法布尔为给后人留下一部准确无误、有理有据的研究昆虫的书,耗费了他毕生精力去坚持不懈、认真严谨、毫无偏见地观察、研究各种各样的昆虫,难道这样的精神我们不应该学习吗?
五年级的暑假过了,我也真正读完了这本我不爱读的书,也真正领悟到了成功的秘诀。诚然,如果我们有着像法布尔先生坚持不懈、认真严谨、毫无偏见的一颗心,我们怎么不会有所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