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倾城之恋》读书心得

2025/05/1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倾城之恋》读书心得(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倾城之恋》读书心得 篇1

本已暖意融融的晚春时节,倏然凛冽起严冬的气息。阴郁许久的天空更加低沉,压的雾气自山顶一层一层浸润下来,吞没大半的山,仿佛再有一步,就吞没了整个城。屋顶、地面湿润成不规则的黑。整个世界,仿佛都被暴雨幻化成了一幅抽象的图画,虚虚实实、亦真亦幻……

不期而至的暴雨,冻了人们往日满脸的笑容,督促人们加快了归家的脚步。满街只见缩着脖颈,匆匆往来的身影,一晃,便消失在目所能及的雨中。心境儿都着了凉!禁不住三两步溜回家,想要找到一丝儿的暖。

精心蒸了蛋羹,热热的独品,幽幽的想你,心便生出了点点的暖,随着蛋羹的.氤氲扩散开来,却被冷空气无情的击打的,没了着落……

寂寥寒夜,孤独伴我。孤独着,也是一种生活。习惯了一个人,习惯了在落寞中品味孤独的滋味。如同一个人吃蛋羹,也能津津有味。空荡荡的屋子,静得仿佛呼吸一下,都能惊的君子兰刚刚探出头的花骨朵儿,散落几个花瓣儿。着实不忍伤了它们。悄悄溜进卧室,拧开那盏不离不弃、夜夜伴我的仿古台灯,橘色柔光中,拥衾卧被,懒散的拉出一本书来,想要给心灵,也精心蒸一个蛋羹……

于是,再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我不是爱玲作品的崇拜者。她的作品若我喜欢的其他作品一样,仅仅是喜欢。这种喜欢,不光是对语言、文字、构架。更多的是思想,是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幽幽的,略带荒凉的气息。

这个上海滩洋场上出没的美丽、时尚、华贵的女人,总用她犀利的目光、缜密的心思、细腻的描绘、精巧的设计,展示给人一个又一个浪漫而现实的爱情故事。期间不乏欢喜、甜蜜、温馨、奢华的场景,却多以悲凉、沧桑、落没收尾,致使通篇都流淌着白如缎带、蓝若深海的凄美。这仿佛让我看到了满脑子尖酸刻薄、小气、恶毒的另一个张爱玲。

我是世俗的,本不该如此品评这样一位绝色的睿智女子。然,每读她笔下字句,便恍若看见那张精心修饰过的粉白、娇美的脸上,鼓鼓翘起的艳丽的唇角微微露出讽刺的冷笑;高高扬起的头颅,使那双深邃、明澈的大眼睛里透射出迎面而来的嘲弄;就连那罩在得体旗袍中姣好的身躯,都扭动着轻藐!

不是吗?《倾城之恋》,她用飘逸的文笔,幽幽淡淡,看似随心实则精细的,述说了战乱前后白流苏与范柳原罗曼蒂克的浪漫爱情。她细腻的笔触,刻画出白流苏小家碧绿,如玉般温润的性格,却更是毫不吝惜、浓墨重彩了她那满心满怀的自私、狭隘。她所勾勒的梦一般的环境氛围,真若是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懿,温柔富贵中的凄清哀婉。每字每句,看似漫不经心,却若描龙绣凤般,刻在人心上。那悲悲切切的故事情节,被她娓娓道来,却不能任由多愁善感的人静心品味。因为,越品,越伤心;越品,越伤神!

当心儿全然被白流苏与范柳原历经战乱,以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姻缘,“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牵动的飘忽不定、激动不已时。她却漫不经心的笔锋一转,用冷冷的笔调在文章最后,吝惜了文字:“……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这,便是她冷笑的理由吧!如若这时还看不出眉目,她大概又在冷笑了吧。

《倾城之恋》读书心得 篇2

再去读《倾城之恋》,觉得行文真是美极了,伴着柳原犹犹豫豫的真心,流苏犹犹豫豫的分寸,像是摇碎在桨声灯影里的旧时月色。

流苏一直记得浅水湾饭店的那灰砖砌成的墙,那个晚上他们两个靠在墙上讲话。范柳原真假莫辨说着胡话,流苏轻轻巧巧说着场面话。

不过在这之前,范柳原说,我们到那边去走走。流苏不做声,他走,她就缓缓的跟了过去。

我之前一直不相信张爱玲是红楼梦迷,我觉得她一点不古典。可是这样的轻巧一笔,流苏什么主动的表示也没有,可是她的自矜,她的试探,全都无声胜有声了。

在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对话里,范柳原是声色,是拨开虚空的墨色,他总是絮絮叨叨的表白,动作,而白流苏是墨色中的留白,要么就是一两句场面话,引出范柳原更多真假莫辨的剖白,要嘛就是忽然的动作,打破絮叨粘腻的局面,好像一折戏落幕,短暂黑暗之后,才又粉末登场。

那堵墙让范柳原想到了地老天荒,他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堵墙跟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这已经是表白表进了死胡同,要换个功力差点的三流小说家,白流苏烫手山芋接在手上要么吃要么扔,所差不过是吃或者扔的姿势。可张爱玲的白流苏还能闲闲宕开一笔说你自己承认你爱假装,可别拉扯上我。你几时捉出我说谎来着?于是范柳原的戏码便唱不下去了,只好接着流苏的新折子唱新戏。

这就是谈恋爱了。像是一个迷宫,却并不等走到绝路再回头,更像小径分叉的花园吧,每一句都引出这个人不为人知的一面。不过他们俩都太想表现了,所以被后来香港的倾覆搞到灰头土脸却能在半夜抱在一起的时候,要自嘲,之前花了太多时间在谈恋爱。

我想了想,小时候不喜欢倾城之恋的`原因大约是因为这两个人都那么不纯粹,他们的苦衷都在相遇之前,都不是小姑娘喜欢的纯情清白的少男少女,所以当我看见自己说更喜欢十八春的时候,就会心一笑顾曼桢和沈世钧是相反的那类,在故事展开的时候,他们还清清白白,而后我们看见他们怎样被风尘染色,自然心有戚戚。

只是流苏和柳原都是冰山底下潜流之中的人,脸上云遮雾绕,难免让人敬谢不敏这样的人,当是没有真心的吧流苏觉得柳原要图新鲜,而柳原知道流苏是要长期饭票。哪怕是真的心动,真真假假,说不定连自己都骗过去了。可是他们庸俗可恨吗?也并没有,并不只有白纸一样的人才有资格动心啊。一点心动不能承诺一生一世的,可是没有一辈子的忠诚也不能证明当时的心动是假的。

那天晚上,范柳原的自我剖白直白到有点可怜。张爱并没有说范柳原的期期艾艾。可是她这样写,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当然示弱装可怜也是范柳原讨女人喜欢的技巧,可演技太好,也许自己都入了戏。白流苏冰山之下的苦衷在开场二十个人的大家族里暗无天日的生存斗争,无所不在的挤兑,而范柳原的冰山漂浮在真真假假的表白之时,偶尔掀起一角。所以他风流有心计,可也并不讨厌。

她也没有写什么动心,她只写月亮。

那天晚上柳原给住在隔壁房间的流苏打电话,给她念了诗经上的那句话,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流苏不懂,或者装不懂,只是逼婚。而范柳原怒了,好像一腔热情被冷落了似的刺激了流苏一下,说她根本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xx。

柳原在外面总是俏皮话,在流苏面前又正经,而这一次脱口而出有点恶毒的比喻,倒是很可爱我在讲心里话呢,你却不懂我。

却并没有完。而后他又给她电话,他也没有再说情爱,只说了月亮,可却像一首情诗,于是白流苏真的手足无措了。

他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白流苏哽咽起来。

生存的孤独,淡薄的一点情意,处处收束,都是无可奈何。不管她装不懂还是真不懂诗经里那些晦涩的句子,但月亮她是懂了的。

不是诗人才能写诗,不是文化人才有诗意。范柳原要白流苏懂他,他引经据典,自我剖白,她都不能放下心防来懂他。只有当他指向他们共同面对的凉薄人生的时候,一个不被父族接受的私生子,和一个在娘家寄人篱下的失婚女才是沦落一处天涯的。

佛家有个公案,说以手指月并非月。

张爱玲让范柳原指了一回月亮,可他让她看得也并非仅只是那个月亮。她让我们看的是他们谈论月亮时候吊下的那枝藤花。

《倾城之恋》读书心得 篇3

说来读完整本书也有段时间了,可大抵这般锋利地扎进心底的故事,释卷之后总还是需要一段时间去缓冲,去沉淀,才能让人想明白些东西。

这个故事看似是张爱玲唯一的一部结局圆满的小说,实则不然。这个结局,看似温情,实则揪心,甚至比《半生缘》里两人十八年后再见时的那样百爪挠心的错过还更让人喘不过气,情感的宣泄虽不如半生缘那般强烈,却像一缕孤魂一般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你。他们在一起了,是的,“那一瞬间的理解,足够他们和谐的生活个十年八年”。可这之后呢?两个这样的人,如何才能走的长远。

白流苏的爱是从冰冷的算计开始的,或者说,她的爱不过只是在精密的计算之上浮了一层轻薄的好感而已。如果范柳原一无所有,那么她根本就不会正眼看他一眼,因为现在的她急切地索求着的是脱离出那个肮脏腐朽的白公馆的机会。讽刺的是,她想要范柳原的爱,可那个月夜他打来电话的时候,她根本就不敢相信那是他,不敢相信他真的爱上她。在白公馆那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里出生的流苏,自我或许早就被完全吞噬,所余下的不过是求生的本能。她想要吸引别人,靠的不过是操纵人心的手段和虚有其表的外壳,可有些东西是只能用心来换的。说到底,她想要他的爱,不过是想要成为他的妻子。

范柳原将这一切看的清楚极了,独独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会对这样一个女人生出什么特别。他想爱又不敢爱,他清楚的知道流苏的所图,然而他自己呢,流连花丛,也没好到哪里去,这样的一个浪子和真爱似乎永远都搭不上边。最多,最多是那么几个时刻,有那么点真情的流露,然而假话说的多了,即使有那么几句说的是真话,别人也是照样听不出来的。

原本流苏的结局最好大概就是成为柳原的情妇,她也已经认命接受了这样的终局。是那场战争救了她。在庞大的战争面前,个人被无限的放小,真真可以说是命如浮萍比纸薄。连自己的命都无法握在手心里的人,浓郁的不安让他们像溺水的人一般,不由自主伸出手去想要捉住所有触及范围内的东西。于是,才有了这场所谓的“倾城之恋”。

说到底,倾城倾城,城倾之后,所带来的紧张感一齐消失,荷尔蒙退去,由荷尔蒙所产生的所谓爱情,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这真的是一个让人不愉快的故事。张爱玲笔下的故事大概都如此。

《倾城之恋》读书心得 篇4

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别人评价她做为一个职业女性,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而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逼她产生无奈的思想,于是,她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系摆脱白公馆的时间。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在我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择。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着里可以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中不幸不仅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初你哭哭啼啼回家来,闹着要离婚,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子,心有不忍……”中更证实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实际上鸡犬不宁。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从“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

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可以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那么,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但亲人并没有给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文中道:“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情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人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其实娘家人也有苦恼:既想着把她轰出去,又苦于没地方着落。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

《倾城之恋》读书心得 篇5

近段,听朋友推荐读张爱玲的作品,对张爱玲其人早有耳闻,只是无缘拜读其作,偶然看了电视剧《倾城之恋》,心有所动,便买了一本细琢,想体味一番书中描写与剧中演绎的落差究竟在何处?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剧中的白流苏,文雅而不缺浪漫,庄重而略带叛逆,任性而又不失自尊,一个在娘家众亲人的讥笑,冷漠和无情的压力之下,而致使她不得不选择离开的女人,她想要独立却无更大能力,想要自强而又奈,抱着对爱情的一丝侥幸期待和违心不为,而被迫投入范柳原的怀抱。她虽不值得尊敬,却也没让人感觉可悲,可怜!

范柳原邀白流苏的香港之行是“用心”的,而白流苏的接受也有“有心”的,一个“用心”用在“只想曾经拥有,却未想天长地久”,一个“有心”有在对爱情的“侥幸”期待,敢用一生去做筹码,范柳原认定白流苏无力逃出他的“手心”,白流苏赌定自己将会是范柳原一生牵挂不忘的女人。不仅仅是因为她被范柳原的风度和魅力所征服,还为了摆脱那最痛苦的成分―――――家庭的压力!因此,她不惜将自己暂时“沦”为情妇!

如果不是香港城市的沦陷,也许真的改写不了白流苏“情妇”的无奈命运,之所以范柳原最终会选择和她结婚,她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应该感谢战争!在战争中,让两个对爱情都存有私心杂念的人彻底结合在一起,真切感受到:当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当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逃命生存,而唯有他们彼此还可以相互拥抱,相互依靠,乃至相互安慰,掩护,生存时,在那一瞬间,两个人内心的自私转化成谅解和真诚,两颗心才紧紧地贴在一起。是呀!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人生尚且如此,何况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离别都由不得我们个人来支配,可我们能够选择,并且能够做到的是,永远和相爱的人,一起手牵着手,微笑着,一直走下去,一生一世都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