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2025/05/15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篇1

越来越有一种强烈的体会:"对待苦难,要抱持一种感恩的态度。"抛开福祸相倚、能量守恒的天命论,人生就像一个乐章,总要有起有伏,才能弹奏出动听的乐章。

梁启超说过:"艰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最早走进这座学府,初识真正的苦与难,还是在《平凡的世界》这部书里。路遥耗尽心血的"绝唱",带给我的是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在一遍又一遍通读小说后又慢慢沁入心扉,影响着我对事物的认知态度。

孙少平,这个山乡圪崂里老农民孙玉厚的二小子,这个上高中时捉襟见肘,每顿只能吃得起丙菜的穷学生,这个背井离乡到处找活干的揽工汉,这个勇于追求爱情的好小伙,这个用劳动证明自己,舍己救人得采煤班班长,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他带领我一步步认识苦难、接受苦难并感谢苦难。

青年时期的少平对苦难的认识和接受有一个过程。当他每顿只能吃最下等的高粱面馍,雨天如偷窃般刮走盆底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一身单衣从冬穿到夏,劳动时迈着打颤的双腿最终还是因为饥饿晕倒……他是怀着一种"羞耻心"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现实在眼前摆着,他必须硬着头皮经受生活暴风雨般地捶打。好在他渐渐找到了一位精神导师——书籍,教会他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他开始给同学们讲书中的故事,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篮球场上崭露头角,后来被选中参加文艺宣传队,姐夫满银出事后还能有条不紊安排家里的事……他的心脏渐渐强有力起来,他慢慢地懂得了"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

有了这种认识,少平毕业之后做出的一次又一次"出人意料"的人生选择,又都在意料之中了。他拒绝了做县城百货门市经理的女婿,宁愿回家当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拒绝了哥哥少安让他入伙砖厂的好意和黄原城边曹书记招他入赘的好心,宁愿做一个背石头的揽工汉;他拒绝晓霞父亲给他安排工作,拒绝金秀热烈而诚挚的爱,宁愿在大亚湾煤矿掏一辈子炭。这些人生的机会,对于农民的儿子孙少平来说,不论抓住哪一个,他的道路就会好走许多。但不论他走了哪一条,他的道路也就就此平庸下去了。我想少平宁愿死,也不愿依附于别人,不愿当精神的奴隶,不愿与苦难妥协。

书中有一个场景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少平初到黄原揽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干最重的活——背石头,一百多斤的大石头背着从沟上跑到沟下,压弯了他的腰,磨烂了他的脊背。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不忘读书,一下工就趴在麦秸垛的破烂被褥里,露出"青紫黑癜、伤痕累累"的背,点燃一支蜡烛,在豆大的烛光下如饥似渴地读书。那一刻,他蓬头垢面、破衣烂裳,但他拾掇出的这个小小的读书环境却是最温馨、最纯净的。那一刻,他的身体经过一天血与汗的洗礼,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得到了更大的满足和解放。

《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描写的不是多么有成就的人物,宣扬的也不是"付出就有收获,努力就会得到"的成功学。书的结尾,少平为救工友毁容,亲爱的晓霞已离开人世,金秀的爱无法接受,他作出决定,收拾起行囊,又回到了那个令他"受过许多苦又万般留恋"的黑色世界。我想这是作者路遥的精心安排,他要传递一种"平凡非平庸"理念,即使低头滚粪,也要抬头看天,即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人,也不做一个庸俗的人,无意义、无价值的人。那么苦难带给少平的是什么?他在写给妹妹兰香的信中这样说道:"不要害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点"不怕吃苦"的劲头和"自找苦吃"的精神,就像精美的器皿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人也需要千锤百炼方能展现高尚的品质,才会有触底反弹的决心和坚韧顽强的意志,才会有笃定淡然的内心和更加知足的人生态度,才会得到人生的大自在。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篇2

《平凡的世界》中,我最敬佩孙少平,他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做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可他的心不平凡,他的精神已跳出庸庸碌碌的生活,成了一本叫苦难的学说。

孙少平出生于农村的贫穷人家,刚入高中时,他衣衫破败,吃的最差,十分自卑,隐于人群之中,好像没有任何亮点。他平凡的如路边的小草,和其他株一样。但他也不平凡,他爱读书、看报,他的思想已跳出了狭小的农村,来到城市,看见外部的世界。

少平读完书,之后就去当小工了,他放弃的哥哥给安排的安逸的生活,揣着一股劲,来到城市。他曾对晓霞说:我不是为了扬名天下或找金子发财,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和身上攒着一股劲。他并不满足于平庸,寻求自我。

工地极苦,三天下来,他便遍体鳞伤,但他没有放弃,之后的日子,他与其他工人一般嬉笑怒骂。其他人也许只能如此,但少平不一样:当晚上其他人去看电影或睡觉时,他抱着一本书激动不已。当他换了身行头,从他的言谈中,你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个好小伙子是个小工!尽管他被现实束缚,但他不因此沉沦,反而更加坚强。

到了煤矿,他处处显示着“不平凡”,他是出勤率最高的,最认真的。这是他的生活态度。他不像有些官员子弟,前来“镀金”,他真正的把煤矿看做生活。在一群新兵蛋子中,他不平凡。如曾经一样,他也没有“甘心”于挖矿,在他的宿舍中,一个蚊帐隔开了少平与其他人,这不只是为了防蚊虫,也造就了一个他的小天地。他在其中读书,想重考大学,研究采煤机械。听到这个煤矿工的理想,有人可能会觉得好笑,但我却觉得敬佩和理所当然。

孙少平是农民出身,但他的思想早已跳出了农民的局限性。尽管眼前的生活荆棘密布,但他却尽力搏出一条生路。这,便是他的不平凡。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篇3

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就认识了一位“黎明从中午开始”的作家——路遥,就知道了一本特别有名的书叫《平凡的世界》。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黄土高原上。在这块贫瘠而又荒凉的土地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以孙玉厚夫妇为代表的典型的中国农民,以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兄妹为代表的与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年轻人,还有以田润叶、田晓霞等为代表的热心人。震撼我的,是他们如高粱般朴实的心灵,是他们对恶劣环境的不屈抗争,是他们屡屡受挫后的再度奋起,是自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仍无私地关心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可以说,在我上学特别是复读的日子里,这本书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从书中的人物身上,我看到了生活中许多熟悉的影子。

从孙玉厚夫妇等人身上,我读到了自己父母的正直朴实与无私奉献。“手心手背都是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吃尽了千辛万苦仍善良本分,他们被儿女榨干了血汗仍无怨无悔。支撑他们的只有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意识——让儿女们以后都有出息!而当时有出息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奋读书,考上大学,不再像他们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这就是他们活着的全部价值。识字不多的父母给了我无比健壮的身体,正直无私的品质,以及面对一切困难的莫大勇气。除了节衣缩食供儿女们念书,那时候他们还承受着别人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啊!每年“黑色七月”里的焦灼万分,等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的忐忑与煎熬,他们丝毫也不比我们自己逊色……我落榜后,他们在外边听够了左邻右舍的风凉话,回到家还要尽可能小心翼翼地对我察言观色,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送上温言软语的安慰。哪怕他们心里泪雨滂沱,脸上却始终阳光灿烂。极其敏感的我又怎能体察不到他们的诸多苦衷?

从孙少安的坚忍里,我读懂了小妹的巨大牺牲。作为长子的孙少安上小学时也是乡里出类拔萃的尖子生,但是为了帮助父亲撑起那个穷困潦倒的家,十三岁的他仅仅上完两年高小就被迫告别了心爱的校园。他干过各种各样的杂活,受过各种各样的苦累。在我们家担任这一角色的是小我两岁的小妹。

那时的我争强好胜,尽管非常明白那个八口之家已被我们姐弟四个高昂的学费拖进了极其困窘的深渊,但是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复读。于是一向善解人意的小妹主动提出了退学,理由是她的头曾遭受过疾速飞来的足球的重创,一用脑就头痛得厉害。也许是妹妹的软磨硬泡打动了父母,也许是仅靠几亩薄田同时供读三个高中生的父母已实在无法承受生活的重荷,他们终于含泪答应了了妹妹的请求。从此我的小妹忍辱负重踏上了漫漫打工路。知道我矢志不移地报考聊师,她动身去了聊城。接下来的几年里,她同时兼着几份工作:写稿子,做家教,拟广告,有时忙到夜深仍不眠不休。她舍不得添置一件衣服,她的薪水除去支付自己的生活费,剩下的供我零花。……后来她曾无意中说出了真相:当初她的毅然担当,全都是为了圆我的大学梦。除了深深的感激与愧疚,我无言以对!

从孙少平和妹妹孙兰香的经历中,我也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相对于两个哥哥来说,孙兰香是幸运的。他们兄妹不甘贫穷落后,不畏环境恶劣,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高中时我成绩优异,可几度落榜。每次落榜后,我都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一边是已精疲力竭的父母,读后感一边是不断向我招手的梦想,我该何去何从?选择复读吧,我不忍心再拖累爱我的亲人们;就此放弃吧,我又不甘心:自己多年的大学梦化为泡影,对父母也将是雪上加霜的沉重打击,我不能辜负了他们多年的心血和渴盼啊!那时的我丝毫不羡慕白领阶层的悠闲,我只有一个念头:回报父母的辛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于是,背负着自己的美好愿望,背负着父母的殷切期望,背负着对小妹的无限歉疚,我再次开始了自己的复读生涯,如传说中逐日的夸父一般又无比悲壮地上路了。

我明白,无论从哪个方面,我都比孙氏兄妹幸运一百倍,因此我丝毫不敢懈怠。夏日的中午同学们都去午休了,偌大的教室里只有我在冥思苦想;万籁俱寂的冬夜,舍友们全已酣然入梦,滴水成冰的宿舍里只有我秉烛夜读。穿着姐姐给我的不太合身的旧衣服,嚼着自家腌制的白萝卜咸菜条,我信心十足地穿行在校园里。家在县城的同学生活十分优越,他们的父母隔三差五送来各种补品。每到高考,那么多父母专程来加油助威。我每次都是孤身一人走进考场,因为那时我的父母和妹妹也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孙氏兄妹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着我不断前行,正是那艰难而又充实的岁月让我变得无比坚强,正是父母和妹妹的无私关爱让我永远心怀感恩……《平凡的世界》里,有我也有你。我相信和我有相似经历的学子们,一定也从书中看到了世间千千万万如孙玉厚夫妇一样淳朴的父母,看到了世间千千万万如孙氏兄妹一样饱经风霜的兄弟姐妹,看到了世间千千万万如田润叶、田晓霞等在别人危难之时伸出援手的真挚的朋友……

我们永远感激你们,我们的人生因你们而变得无比丰富,平凡的世界因你们而变得无比美好!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篇4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路遥

工作之后,读书越来越少了,曾经夜读的习惯也逐渐消磨了,直到大伯数次在电话中叮嘱细读《平凡的世界》。从书店扛回这三本厚重的白壳书时,还没意识到它将带给我的震撼。只依稀记得作者路遥,用八年的时光呕心沥血完成这部百万字巨著,获得茅盾文学奖,英年早逝。直到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才开始追寻这位伟大作家生前的足迹,而到拜读《早晨从中午开始》后才逐渐理解他笔下那鲜活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纠葛从何而来。这位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作家,似乎也化作了作品中的一捧黄土、一缕炊烟、一声牛哞,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思念和精神财富。

我对这部作品本就怀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愫,因为陕北的黄土高坡里有着爷爷的惦念和父亲的童年,就如皱纹一刀刀刻在他们额头,对故土的思念也就越发难以收拾。孙少平的父亲孙玉厚就像我的爷爷,朴素、敦厚,一辈子在土地里为儿女操劳,不识字也不懂得世间的道道,只是头朝黄土背长天,苦苦支撑着一口没有窗户、只有一扇石门的土窑。帮弟弟取媳圈窑,老夫妻俩却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勉强带着老母和孩子们生活。而就是这份最朴实最真挚的情义,让他即便艰难的恸哭却活的坦荡。在儿女有成后并不贪图享乐,仍就扛锄头朝耕夕做,在夕阳余辉中默默凝视那片他深爱的土地,守护几亩薄田和儿女,这就够了。

读罢此书后大部分人更喜欢孙少平,而我却钟爱孙少安,因为他更像我的父亲。他们似乎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倔强、同样的忍耐、付出过同样的艰辛和汗水。他们都曾因父母年迈、兄妹的学业早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赶上了那波改革的浪潮,成为村里年轻人的榜样,成为远近知晓的人物;同样,他们都因为文化受限、无法明智的辨别真伪而失败过、沉沦过。我能理解他们成功时冒进和失败时的痛苦,但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庭的责任和担当,他们不能也不可以像少安那样自由的追逐梦想。面对现实,他们只能用男人宽厚的体魄和力所能及的知识守护最爱的人,这就够了。

孙少平的志气着实令人钦佩,他就像给我介绍这部书的大伯。我们永远无法懂得在意气风发的年纪里吃着黑馍、穿着破衣的尴尬与难过。在没吃没穿的日子里,书籍就是他的朋友,读书的习惯从未因为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在宿舍、在工地、在矿上、在野地。贫穷曾让很多人的意志消亡,逆境带给人自卑与懦弱,可自卑里的坚强令我们敬畏。他们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渴望精神世界的富足,他又不是眼高手低的弱者,他们用血汗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田晓霞的逝去着实令人惋惜,也许生命就是这样不能完美,那又怎样,他们曾经那样荡气回肠的相爱过,这也就够了。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什么环境,经历多少悲伤、多少苦难,终究都是平凡的人;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们就像波澜不惊的流水,经历着我们自以为是的惊涛骇浪,珍惜着我们遇到的人、经历的事、看到的风景,这就够了,因为在时代的车轮上,我们终究那样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