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看见》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看见》读后感 篇1
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的悲欢应该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吧。
出门,路上下着雨,车子越来越多,马路堵塞起来。坐在车里等待的心情很浮躁。其实我们都明白,雨过天晴之后的城市,就会是绿的树、蓝的天、白的云,甚至还会出现彩虹。我们何不想想这些,去思考一些美好的东西,那么生活就会是欢乐的。
我们不能总是幸运地说我遇见了美好,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用心看见了美好。相信我们在心里看见的一切,总有一天它会出现的。生活就是无尽的期待与相信。
柴静曾写过这么一句话:“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我觉得这句话与她故事中的老毛相当匹配。
老毛是一位人大代表,来自社会的基层,是地道的农民,拖着年过花甲的身体。连续六年为了农民的利益在奔波着。
会上发言时,老毛拿出一瓶深黄色的水,激动地讲起农村里水污染严重,致使农民的身体受到伤害的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批评有关部门失职,当这个问题有人答应来解决时他湿了眼眶。当年,政府就安排资金打深井解决了农民的喝水问题。
在他接受中央台直播采访时,拿了个玉米反映粮价太低,金黄的玉米棒子在他手中显得那么耀眼。他的大胆、直截了当带给大家的不只是震惊,还有感动。他用最真挚的热情、最朴素的方法尽力解决老百姓的利益问题。老毛提出的粮价要“小步快涨”被写进了当年的中央文件。
第六年老毛再次接受采访时非常气急,急得嗓门都尖了。这次是为了一个持续多年的解决农民贷款难的提案。他前些年得到的答复一直是“在探索中”,这次他很确定地说解决必须要拿出办法。原来他得了结肠癌,化疗的第一个疗程还没完就跑出来开会了。后来这个问题,也得到了中央的重视。
老毛大概就是因为心中一直有一份期待与相信吧。
静默于沙发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人物,忽然我想停下来。于是我把书签夹在了那一页,放下书,推开移门。
黄金海岸的夜空泛着星星点点的光芒,只有在旅途中的我心才会这般平静。树的剪影隐隐约约倒映在河面上,清凉的晚风拂过,被拼凑成不规则的画面。我独享这份难得的清寂。
记得刚刚到悉尼的那天,也是这样的一个夜晚。我们没有带电源转换器,这在异国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同行的老师也没有办法。我只好和一个朋友结伴,出酒店试试看能不能买到。前台告知商店已经关门,我们抱着一份期待与相信,仍然决定出去找一找。
夜晚的悉尼郊区显得很安谧,我们漫无方向地走着。当看到一个阿姨走向她的车子时,不知哪儿来的一股劲儿,我快步走向她,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询问她附近有没有商店。她大致给我们指了方向。道谢后我们继续前行着,期待着商店的现身,更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看到了一条相对热闹的街道,两家商店映入了眼帘。内心抑制不住喜悦,我们跑进了第一家便利店但是失望地走了出来。第二家店名是中文,我们激动得连气儿都喘不过来。一句“CanyouspeakChinese”并且得到的回答是“Yes”后,我们两个人的脸上都笑开了花。店主告诉我们附近有一个十点才关门的超市肯定有卖转换器,并给我们清楚地指了路。道谢之后我们春风得意地继续前行。最后,在一个来自广州的电影院工作人员带领下我们找到了超市,在一个澳洲、一个中国的超市工作人员指引下,我们买到了转换器。
这一路上,我们碰到的困难其实不少,但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所以我们把一开始的惶恐变成了欢乐和自信。
回国之后,父亲又把我拉去游泳。在出国之前我的游泳还必须依赖漂浮泡沫,一直不敢把它从腰上解下来。试一试吧,你不相信自己,怎么知道你行不行呢?——我对自己说,说完解下了漂浮泡沫开始游,原来我是可以的。
生活就是无尽的期待与相信。相信自己,就可以去享受满片的薰衣草带来的生活的芬芳。你可以在这一路中,带着那一份充满了期待和相信的信念,眺望更远的地方。你会真正拥有春暖花开,还有你想拥有的美好,更可以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正能量。
我转头往窗外一望,阳光刚刚好,它们自信地把温暖传递。于是我深吸一口气,把阳光都藏到了我的心里。我想我每天都可以看见美好。
《看见》读后感 篇2
宽容是因为理解,理解是因为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是因为深刻认识,深刻认识则基于看见。很多时候,不理解和偏见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客观的看见。
正如胡适所说,自由而不独立,终将是奴隶。这样只会成为“主流观点”“大众看法”的附庸,不免落得人云亦云。所谓偏见的形成,多来自于盲从和不假思索的相信。不思考就相信任何一种说法,都是“奴隶”的行为,只是成为了观点的附庸而非观点的持有者。更可怕的“奴隶”行为是接受了社会施与我们的,潜移默化形成的传统观点,比如要尊老爱幼,比如要保护弱者,比如同性恋是错误的恶心的,比如女性不婚则意味着人生不完整等等。社会赋予我们的观点有对有错,而我们应该在有独立思考能力之后一一拷问自己内心已有的价值判断,一一甄别,去推翻,图重建。社会舆论的可怕之处在于培养了我们的条件反射,我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比如一提到同性恋,我们就有不认同感,却尚未经过大脑思考。这就是偏见。
在看书中的同性恋章节之间,我一直也不认同同性恋,甚至带有厌恶的情绪,条件反射地判断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看完之后我才真正的开始理解。没有深入认识,通过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偏见是可怕的,尤其是当我们自己深以为然毫不怀疑时。事实上,我常常在想,在中国,在外面振臂高呼民主自由的背后,源动力也许并非独立意志,而是盲从。
某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告诉我他是同性恋。事后想想,他告诉我之前是有挣扎有纠结的,并非是因为他不认同自己,只是他怕我不理解,他怕失去一个朋友。告诉的原因是因为信任,或者说希望可以相互更加理解。那天晚上的我们聊天聊了七个小时,起初我没有问任何问题,虽然心里有很多对他的好奇,但是我本能地觉得任何打探、好奇的行为都是窥私的表现,那是对他的不尊重。所以我克制住了自己的好奇心。过了一会,他主动问我,难道你没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我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真的回答道,如果你心里有问题却不问,就不能真正的理解我们,不理解我们,就不会真正的接受和认可我们。这样我才放下了所有的顾忌,开始肆无忌惮地问。我才真正的明白,他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从刚开始发现的不认同自己,认为自己是孤独的,和这个世界都不一样的,到慢慢地发现这个圈子,慢慢地接纳和认可自己,他在心灵成长之路上比我们遭受了更多的磨难,也正因为此他才一度告诉我说,他的自我认同感比我想象的要高的多。
回想起来,后来的对话变得格外的放松,是因为彼此都理解使然。我一直都非常非常感谢他,是他真正的让我了解了一个圈子,让我对这个世界多了非常多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自己经历的事情很多,思考的很多,似乎很成熟,和他对比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强大的心灵和不可动摇的自我认同感其实来源于生活赋予的折磨。事后我就在想,虽然他一开始经历了很长的没法自我认同的过程,但是最后他们这些少数人聚在一起,反而有更深的归属感,因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性取向。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人来说,共同的性取向并不能带来丝毫的凝聚力,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难道这不是我们的悲哀么?!
所有的偏见都是因为不了解或者不思考,也源于一经被告知便毫不犹豫地传播。这种不独立的自由逐渐让偏见加深。仍记得某个同学曾振振有词地向我引用某段微博上广为流传的言论,言之凿凿的确信表情历历在目,可他却从未深入思考过那条微博所蕴含的思想,只是做了观点的附庸而毫不自知。在这种情景下言论自由终将沦落为少数人的话语权,我们甚至还会洋洋自得地认为自己有思想,殊不知自己脑子里仅有的那些思想也是被别人控制了的。我们看到别人抱怨不自由不民主,看到别人引用的具有针对性的片面材料,看到了那种反抗声音,我们便不加思索的将此纳入我们的思想中,一遍遍地,这个变成了我们的潜意识。我们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自己心系国家发展,自己关心社会民生,殊不知我们早已成为媒介的奴隶。
抱怨,是发现问题的方式,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前进的动力。但是一味的抱怨,一位清华的老师说,是没有将自己看做国家主人的行为。试图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很多事情是可以被理解的,偏见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看见的意义。
《看见》读后感 篇3
《看见》是央视知名记者柴静的一本记录自己在央视十年的自传性的书。这本书记录了柴静在央视十年里经历的大型新闻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来打发一下闲暇时光,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品读起来时,却意外地收获了更多的是是对柴静本人的敬畏,对众多媒体失职的痛心,更有的是对人类感情的崇敬。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透过《看见》,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了柴静。散文般的叙事风格,细腻婉约的情感表述,都将柴静的博学多识与扎实的文学功底展露无遗。“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现,更是让我对于柴静这样一位身材娇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时刻,是柴静主动请缨去到现场了解最真实的“非典”,去接近最鲜活的事实。她七次与“非典”患者面对面交谈,软磨硬泡才获许一个人进入病区权利,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个新闻人的社会责任约束自己,用真实回报受众,用真实击败流言。她的勇敢和执着给每一位读者注入养分,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明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本职,努力工作,为整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为公民对于社会的最基本的回报。
在《看见》中我了解了社会最隐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从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
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这也是现在各种假报道泛滥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庆幸的是我们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面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对《看见》的理解可能达不到它所想要达到的高度,但书中对人性的挖掘、对自己成长的突破让我受益匪浅。十年前,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没有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看见》读后感 篇4
在接触《看见》之前,对于柴静我算是一无所知,很无意地从同学里借到书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读了下去。《看见》虽然是柴静10年从业来的自传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读过的名人自传比如《巴菲特自传》、《乔布斯传》比较起来,《看见》对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经验描述几乎没有,而是运用了超多的细节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动地还原了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的过程,同时把事件任务包括柴静自己的感受相当细腻的表现出来,表现了柴静在苦难和苦涩下内心和潜力一步步地艰难成长。
《看见》一书涉及了相当多的中国重大事件,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们都能看到柴静奋斗在最前线奔波不停的身影,在这奔波之中也让她逐渐的成长起来。对于我而言,《看见》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以前震撼我们的事,有一些事当时我还年幼,只是跟随着当时主流媒体的看法。能在时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还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对事情的偏见,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体会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属药家鑫事件。《看见》让我们有机会从药家鑫的内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审视整件事的经过,而让我居然惊奇地发现这个被全中国主流媒体断定为“杀人魔”、看似罪无可赦的药家鑫竟然也有那么无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个选错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见》还让我们看到了“非典“时期从医人员的艰辛和巨大的生命风险,每一天都与死神是如此的近;让我们看见了还有卢安克那样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没有《看见》,没有柴静的用心寻求和发现,也许许多事情的真相和许多默默无名的人就将这么一向被淹没在时间的潮流中了。勇于质疑并尽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静在《看见》中所散发出的作为一名记者最最珍贵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见》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干劲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时候是在对事事保留着浅尝辄止的态度,过去的是因为学业排的时间很紧张实在是很少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浅尝辄止无可厚非。来到了大学,时间上相对自由了许多,在保证了学业的基础上,是该用计划规划好课余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其次,《看见》还让我真正理解并学会了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权威的媒体也会有偏颇失实之处,盲目跟风并随意评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和伤害。
《看见》一书中描述的作者10年从业来一步步地成长历程也相当精彩,对于刚走入大学的我如何调整自己不久的未来投身于工作时的心态尤其具有现实好处,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长都充满着相当多的苦涩和困难,每一次蜕变或是来自于或是刚入业时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辈的不经意的话和深刻的指导等等方面,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完成了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也从一个刚进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这天受到众人瞩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见》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和柴静一齐成长着,以她的视角审视着在这片56个民族共享的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那些在我们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以前。“《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报道里,我只选取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的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背一遍遍的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我明白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这就是柴静在《看见》中的原话,最本真和朴实的一段话。在发售《看见》一书后,柴静在微博上经历了大起大落,毁誉参半。但她并没有表现出相当的大起大落的回应,不争不辩,依旧在她的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她在书外同样表现出的那份本真朴实的气质吧,只能让人远远地仰慕。
最后,《看见》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书籍资料上的的享受,也让我能有机会认识了一位很坚强很了不起的中国记者柴静,从书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样收获丰富,也期望这份收获今后还能带给我更多的有好处的启示和指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