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七天》读后感

2025/05/1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七天》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七天》读后感 篇1

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想说说自己对于“死”的看法。以前的我是一个对死趋之若鹜的叛逆孩子,可以这么说,我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他们叛逆期的时候多少会有过死的念头,当时的我也是,因为家庭以及学校的种种原因,我自杀的想法已经不知道有过几次了,我甚至写信给我当时的班主任,告诉他我活得很不快乐,很想死。

其实我现在打出“死”这个字的时候,会有害怕的感觉,在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以及看到过身边熟悉的人们相继离开所带来的痛苦后,我慢慢发现活着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我们尚且还得一口气,尚且苟活于这世间,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很幸运了。后来的我也渐渐发现其实自己是一个很胆小的人,害怕各种黑的地方,之前走过一条光线很暗的街道,街道边的小台阶投下了一小段深黑的阴影,那时候觉得踩上去就会被黑暗吞没,在我看来,阴影里藏了可能会随时冒出来的黑色鬼怪。连这么常见的事物都害怕的我,竟然会有过死这个想法,以至于现在认为那会不会是我的幻觉,只是个一触即破的噩梦罢了。

我是在初二的时候看的余华的《活着》,当时也处于叛逆后期,刚看完的时候觉得心里的大钟好像被狠狠地撞了一下,有某种不一样的东西突然从四面八方涌进胸口,让那时候的我被震撼到了,为此我还特地写了一篇读后感。现在重新再去读,发现那时候看到的事物的本质也不过是停在表面而已,我也只不过是结合了书的`内容做了一个概括,写了写大众们对书的理解,觉得很是幼稚。但那时候的我也对余华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这是一个能写出冲击我心灵的文字的作家。

《第七天》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死去的人在死后的七天时间里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感。就像是一个虚渺的梦境,活着的时候,你没有很有力的证据去证明你活着,作为一个人存在于这世间,同样,死了以后,你也不能抹灭自己曾经的存在,作为魂灵或是死尸的存在。

那没有属于自己墓地的人会归属于哪里呢?他们回去到一个鸟语花香,树叶向你招手,石头对你微笑,河水向你问候,一个没有贫穷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人人死而平等的地方,那个地方叫做“死无葬身之地”。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活着或者死去,真的会有明确的界限吗?不过是一场不知道从何时入睡何时醒过来的梦境罢了。

《七天》读后感 篇2

有人说,如果把马来西亚作家许友彬的小说《七天》拍成电影,将会是另一部爱丽丝漫游奇境。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次奇妙的七天之旅吧。许友彬是一位超级会讲故事的导游,他将温情、悬疑、幻想等要素融为一体,不但故事精彩,而且充满人性光辉。

《七天》写了一辆校车在雨天突然掉进地洞,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车上载有四个学生。四个孩子与司机欧叔一起,开始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地下和地上历险。在地洞里,他们食用生活在三亿年前,被公认早已灭绝的总鳍鱼,欣赏璀璨的水晶花园,触摸直升机般的巨型蜻蜓、叶如伞盖的大荷花,洞庭湖里还住着一个神秘的婆婆,不知道是人还是鬼……在共同面对困难的过程中,四个学生放下了恩怨,互相扶助,穿越了种种险境,也解开了种种谜团……

我用七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又用七天的时间去回味思考。七天的旅行带给我许多感悟。

首先,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七天的时间,白荷和建云冰释前嫌;七天的时间,晓玲和君顺脱胎换骨。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难而上,才能成长。以后,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绝不退缩,我会对自己说:“太好了,别人没有遇到的困难我遇到了,我又多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其次,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坏,有光就会有影。就像书中的欧叔,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坏人,可是他也有善的一面。在森林里,打到野兔野猪,他总会烤熟了给小孩子们留一份。而带领大家走出重林的英雄健云其实也并不完美,很多时候容易冲动。有一次因为总鳍鱼,冲上去就和欧叔打了一架,结果被欧叔打了个鼻青脸肿。由此可见,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就像生活,没有纯粹的黑与白。有光的地方,必然会有影,有影的地方,背后便是光。

此外,这次旅行还让我相信人类可以和世界更好的相处。故事中的白荷和老虎哞哞就是最亲密的`朋友。哞哞冒着生命危险为白荷找来榴莲充饥;在白荷受伤昏迷以后将她驮出了森林。人和动物都可以如此,更何况人与人呢?白荷与健云之间本来有着家族的仇怨,可是,七天的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他们成为最真挚的朋友。我想,如果我们多一些真诚,多一些关爱,我们一定可以和这个世界更加和谐的共处。

读着这本书时,我不由地感叹与幻想,真的有“大浴盆”吗?真的有像飞机一样大的蜻蜓吗?我真想到书中去,看总鳍鱼游来游去,告诉白荷健云在哪里。我真想也有一次这样刻骨铭心的七天之旅!

《七天》读后感 篇3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七天》读后感 篇4

《七天》是我最喜欢的书,他是马来西亚作家许友彬创作。这本书语言简洁精炼、故事情节动人、人物栩栩如生。每当我拿起书我就会进入书中的山洞,和善良的白荷,勇敢的健云,天真的小林、贪吃的君顺和时好时坏的欧叔在一起,和他们一起感受山洞中的经历,在这七天中他们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成长的滋味。成长的路上有很多难忘的事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些关键词。

关键词:善良

《七天》书中有一个女孩十全十美,她就是苏白荷。白荷从小没有母亲,只有父亲养大,她在学校里也受到了老师的喜爱,是一个好学生。她多才多艺,歌声宛如白灵,舞姿宛如翩翩起舞的孔雀。她品德高尚,心灵很美。在这七天里,晓玲想吃白荷的炒饭,白荷就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炒饭给了她。自己却饿着肚子,我想如果我是白荷,我也会分给晓玲的,因为她是那么渴望吃自己准备的东西。在山洞里,晓玲给了白荷蛋糕,白荷却把蛋糕分给了伙伴们,她什么也没有吃,一定很饿。当君顺发高烧时,白荷不顾危险留下来照顾他。多么美好的友谊,这些事都感动着我,多么宝贵的善良。

关键词:关心

这七天中原本娇气十足的千金小姐晓玲瞬间长大了,当建云把她送至安全处时,她说:我已经安全了,健云哥哥你去找白荷姐姐吧。这个从前连名牌蛋糕也嫌弃的'女孩儿在七天中蜕变成关心他人的少女,她愿意一个人待在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事情,也不愿白荷受苦,显然她长大了。

关键词:勇敢

当五个人掉进山洞时,他们没有一点吃的,大家都很饿,可是山洞里没有吃的。健云很勇敢的一个人从水池游到了森林,找到了几个榴莲。这些榴莲非常的难找,是森林里很罕见的水果,健云为了让伙伴和自己吃到好吃的榴莲,一直没有放弃。我们都知道榴莲浑身是刺,不方便拿,健云就把榴莲放进了自己的书包里。粗粗的榴莲刺破了他的书包,都刺上了他的背上,可是他觉得这种痛很爽,因为他想到伙伴马上能吃到好吃的榴莲了,于是更快地游到伙伴们身边,他真勇敢啊。

看了七天,我想起我的生活,我记起来夏令营自己学习洗衣服,我是那么笨手笨脚地学习洗衣服,虽然一开始是不情愿,可是我想起了晓玲,我也需要成长,我坚持着,最后穿着的衣服湿了,可我也很开心地学会了洗衣服,这也是成长吧;我想到了夏天雷鸣电闪时,我是多么害怕一个人在房间睡觉,可是想到七天中勇敢的白荷,我告诉自己,坚强。

《七天》是一次冒险,一次成长,也是友谊的接力棒,让我们打开它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