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飘》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飘》读后感 篇1
今年暑假,妈妈向我推荐了一部励志小说——《飘》,这部小说使我懂得了坚强,怎样与困难作斗争。
小说开篇是这样来描述主人公的:她是一位融合她母亲——沿海一位法兰西血统贵族和她的父亲——爱尔兰后裔的一个女孩。尖尖的下巴,方形的下颚,双眼则呈淡绿色,黑黑的睫毛圈在眼睛周围,尾部还微微有点翘,带着点欢快俏皮的模样。她和所有爱美的美国南方太太小姐们一样,总是戴着帽子,围着面纱,戴着露指长手套,小心呵护着自己的皮肤,以免让佐治亚洲炎热的太阳晒黑。这个美丽的女孩就是郝思嘉。
再从小说内容上来说,一八六一年四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郝思嘉和一对孪生兄弟——塔尔顿兄弟俩出现。我进一步了解到郝思嘉不仅是一个美丽、漂亮而且聪明伶俐,又任信的女孩,她的家庭在当地是很富有声望的,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个种植园主。
虽然出生种植园主的郝思嘉年轻漂亮、个性鲜明,然而,不幸的是,在她尚属青春年少的十六岁花季时,郝思嘉就遭遇了情场失意的痛苦。她爱上了风度翩翩的邻居卫希札,可卫希札却娶了善解人意的表妹媚兰。使郝思嘉更加不幸的是,战乱接踵而至,整个南方社会不得不投身战争岁月。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辛的生活这双重压力下,历经磨难的郝思嘉成了一位二十八岁的成熟女性。
小说着重描写了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命运以及战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好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郝思嘉就是在生活的磨炼中锤炼成了一个生活的强者。
郝思嘉敢爱敢恨,认定自己的目标,并勇往直前,不择手段。尽管她也恨想做一个像***妈那样,有大家闺秀的淑女,但骨子里又有背叛妈妈的道德框框的反骨,而在她为生存而奋斗的过程中,她性格中为人称道的一面也就凸显出来了。
郝思嘉的反叛行为最集中的描述就是她怂恿卫希札和她私奔以及婚后自己经营锯木场这两件事情上,在她向卫希札说出自己要和他私奔遭遇到拒绝后,郝思嘉不犹豫地给他一巴掌。而后,为了报复,她不假思索地嫁给了卫希札未婚妻的哥哥,郝思嘉在这个问题上表现了她敢爱敢恨的个性。在她看来,哪怕是有一丝希望,也应该争取得到自己的幸福。
思嘉的性格中最能给人鼓舞的一点还是她面对现实,不畏困难的精神。综观郝思嘉的一生,从故事面对现实这一点支撑着她,她早就被挫、困难打倒了。十六岁的思嘉经历了失恋的痛苦,紧挨着就是丧夫的伤痛。年仅十七岁的她就已经成
了有一个儿子的寡妇。如果说这一切都还只是个人生活上的不幸的话,那席卷整个南方的战乱给她带来的痛苦就是人所共知的了。回到家的郝思嘉愕然发现,妈妈在前一天刚刚去世,父亲已经傻了,而这种植园留给她的却几乎一无所有。但是她没有绝望,没有气馁;她下决心要让塔拉存在下去。她亲自下地接棉花;拎着篮子在烈日下到邻居废弃的果园里挖剩下的菜蔬;骑着唯一的一匹孱弱的小马,到邻居家借种子,了解外界的情况;甚至杀了一个前来偷盗的北方士兵……
她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读完这篇不朽的之著,我深受感触。在生活中,我要像郝思嘉一样有不畏困难、面对现实的精神和勇气!
《飘》读后感 篇2
在困境之中,人类必须找到精神支柱。在我这刚满13年的人生中,文字带给我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那段时间,那段心灵狠狠被霸凌的时间,我开始寻找生活的意义,寻找着生命的理由,寻找着能抚触我心的事物。很幸运地,我找到了一本属于我爱的经典,这本来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著作——《飘》。
从小就对这本书印象颇深。在我还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喜欢钻到在读书的妈妈的怀里。那时候,妈妈很钟爱的一本书就是《飘》。在她读英文原著的时候,我就在一边静静地听着——虽然我当时是听不懂英文原著的,但是还是很喜欢里边的抑扬顿挫、重复出现的主角的名字,在妈不在的时候,我就偷偷地打开书柜去碰触那本好看的封皮。
后来我长大了一点,母亲在一个年夜,把一本中文译本送给我。厚厚的泛黄纸张摞在一起,是20多年前——1997年妈妈的朋友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打开那本书,我安安静静地开始读起来。这本80多万字的,相当于3本《傲慢与偏见》的巨著,就这样被幼小的我揭开了面纱。
初开始读的时候,我被原作者玛格丽特的文笔深深折服,傅东华老先生的译作惟妙惟肖,我很快就被带入了故事情节。当时的我就像战火还未波及的塔拉庄园——是一个笃信“人间皆美”的小女孩。放学后的傍晚我总会在脑海中认真构思18世纪美国南部的模样——一片一片的棉花田,小姑娘穿着弹簧箍撑起的长裙,遍地是枣红色的骏马……很美好吧?我兀自想着。
很快北方的战火点燃了起来,我的人生轨迹也像苟延残喘的战争一样急速下落。那些从学校归家后以泪洗面的日子,麻木地让我停止反抗,沉默不语。不甘和愤怒被我强压,我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是值得被这样对待?我开始习惯独来独往的生活,开始在厕所泣不成声,开始捧着书本麻痹自己——书中的郝思嘉也是这样……战争让她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挚爱,失去了家园。那些日子,我呆坐在沙发上,一页一页地翻着书,眼泪簌簌落下——我和主人公一起同样脆弱同样悲伤,但是我突然发现:
郝思嘉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因为她从来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从一个富庶农庄的.千金小姐,到一个为了家园开始操起黑奴职务的千金小姐,她开始顶着太阳收割棉花,开始负伤却仍旧坚强地骑马跑长途,开始拿起枪杆决绝地直面扫荡的北方军人,开始为了整个家庭的责任拼命赚钱……她从一个娇滴滴的十六岁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变为了一个坚强勇敢的独立女性,战争结束,继续热爱着自己的南方……
她没有让我失望。她像是有一双翅膀。
我知道,我也需要改变。我也想拥有一双翅膀。
我开始学着和自己和解,学着克制自己的脾气,学着努力接近排挤我的同学,学着放下以前和老师的恩怨,努力打破老师对我的原本成见。我是为了我自己活着,Imust。
晚归回家之后,我仍旧继续读《飘》,尽管已经看了几十遍,那些优美的文字,熟悉的情节,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我甚至可以从随机翻开的那一页开始看,然后一直一直地读下去,读到整本结束。很快“我”就归来了——可能连班主任老师都没想到,在竞选礼仪少年的时候,我的票数超过了当年的班长,半数多的同学选择开始支持我,我从人生的底谷爬了出来。我的生活成功地、又洒进了阳光,我找到了我的那双翅膀。
毫无疑问,我是幸运的,在我遇到人生旅途的一个小挫折的时候,我翻开了一本世界名著,汲取了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回首看往事,那本《飘》告诉我,要有一双坚强的翅膀。
《飘》读后感 篇3
《飘》,一个甚是贴切的书名,一字中的,洞穿了故事的结局,让人由衷地佩服中文译者对于原著的理解和文字的把握。“飘”,亦如白瑞德对斯佳丽的爱情,随风而逝,他多少年想守护的东西最终如指间沙滑落无痕,他们终于还是尘归尘,土归土,成了两个毫不不相干的陌路人。
白瑞德和斯佳丽,如此相似的两个人。他们一样只听从于内心的召唤,一样敢于直面和挑战世俗的规范,他们身上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的地方就是他们性格和处事的真实与鲜活。正因为他们骨子里是一类人,所以白瑞德对斯佳丽是那么的了解,他直入她的内心深处,看透了她的好:她热情、不做作;她从来就不知道害怕,从不逃避残酷的.现实;她勇敢、坚强,在美国南北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生活变故面前奋力承担起了维持全家生计的责任。但是,他也看透了她的坏:她任性、自私、冷酷,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任何人的感受,她可以为了报复阿希礼抢朋友的未婚夫,也可以为了生计抢妹妹的未婚夫;她糊涂又固执地守护着不现实的、无望的爱情,做着她的春秋大梦,从不醒悟,在现实中却又依仗着白瑞德的爱度过一次次的关口。而白瑞德,他表面看似玩世不恭、花天酒地,却有着一个深不可测的、强大而坚硬的内心。他在现实生活事务的处理上游刃有余;他对宽容、谦和、善良的玫拉尼心存敬佩,并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他多少年在内心等待和期盼着斯佳丽的爱,却眼看着她结了两次婚,直至自己心累了,人倦了,才收拾起了那份飘忽不定没有结果的情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白瑞德和斯佳丽是两个太复杂的人,让人不知道该说好还是说坏。或许,这才是真正真实的人,人性本来就是如此,善恶美丑相互纠缠,难以截然割裂开来。
人活着,总喜欢遥望远方的幸福,总认为幸福在别处,对于身边的幸福却忽于把握。所以,多少年过去了,当斯佳丽在玫拉尼死后,突然地顿悟了白瑞德对自己在感情和生活上的意义,也才明白,其实这么多年来自己是依靠和凭借了白瑞德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鼎力相助和宽容呵护走过来的。然而,就如白瑞德对她所说的一样:“梦?你总在梦想,从没清醒过!”斯佳丽从少女时代就爱着阿希礼,此人貌似高尚、正直,实则虚伪、懦弱。他既在精神上背叛着妻子,喜欢斯佳丽的热情、勇敢,却又没有勇气在现实中离开妻子玫拉尼,接受叛逆的斯佳丽,在生活的变故面前又是那么地无力应对,无法撑起一个男人该有的担当。但斯佳丽醒悟的太迟了,虽然爱一个人没有错,但她爱得太糊涂,她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亦如她从未了解过她的第一任、第二任丈夫以及那么爱她的白瑞德一样。她不了解自己该去爱谁,谁对自己用情至深,她终于把一颗爱她的心狠狠地伤透,远远地推开了。当她终于明白,哭泣着向白瑞德表明心迹时,却再也抓不住那份曾经属于她的情感,和此生的最爱自己的人擦肩而过,只留下了永失真爱的心痛和遗憾!
爱,是需要用心细细体会的,谁才是你人世轮回中的相伴,需要睁大眼睛,用心感悟,方能和真爱携手人生,才不至落得一个擦身而过,最终相忘于江湖的结局。
这是一位乱世佳人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段传奇人生;是一个错失真爱的让人心痛的爱情故事;是一幅美国南北战争中社会、政治、经济及普通人生活变迁的侧面长卷;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读者挑剔的伟大著作。
《飘》读后感 篇4
很久没有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小说了,尤其是世界名著类的,哪怕归属于通俗小说。
最近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篇小说《幻夜》及《百年孤独》等虽都有不痛不痒的触动,却总是少了一些让我为书中的人物、情节、揭示的“真理”休戚与共的趣味。
不过我敢肯定,这不是书不够精彩的缘故,我热爱每一本能到我手中书,他们都是经过普罗大众挑剔过筛的结晶。之所以有些能触动我有些划过也便不再留念,更多的是我的心境与困惑是否能在当下书籍获取共鸣,或是解惑答疑。
这次翻看《飘》也是机缘巧合。它存在kindle里已不下半年,每一次书荒,眼神触过这个名字,都是毫不留念着摒弃。不知道为什么对这类噱头很大的名著反而更不敢兴趣,或许是因为涉及了太多的国外历史、阶层制度、思想差异?上一次看《百年孤独》,也不过是因为感觉受到了神指引。不过名著总是有他永流传的价值,仔细一想,还那么多的书不曾静心享受,这是多少可惜的事。
这本气势恢宏的长篇小说,有太多太多让我触动的情境。仅仅是人物某一些品格便让我唏嘘不已,斯嘉丽的愚昧无知与坚韧、白瑞德的洞察高傲、希里的无能、媚兰的善良等等,都可以让我开始絮絮叨叨一番,而小说背景下的恢弘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带来的时代变迁,让我又陷入及自身渺小之感的`寒蝉之禁中。
小说结尾时,思嘉才28岁,自她16岁开始掌控自己人生,才12年。动荡的年代导致她本该波澜无惊的贵妇生活失去生活保障,挣扎着一次次的崛起的同时,陆续遭受亲情友情爱情三重覆灭。她以超乎寻常的爱尔兰精神,不断抵抗着生活的碾压。她展现的“愚昧无知”恰恰是每个幼稚的人都在坚持的观点,爱而不得带来执着、陷入深渊的苦苦挣扎,美梦成真时的任性,都是人性最通用的弱点。只不过她敢爱敢恨,在深尝战乱贫穷的可怕后,不顾代价地用自己的方式征服这个世界。
而白瑞德,这个比思嘉年长17岁的男人。过于宽广的眼界与和各色人打交道经验,轻而易举地看穿她的每一个小心思,小心翼翼地宠爱着着任性的灵魂。因为过分清晰的洞察力,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无力的境地,男人就算拥有再怎么强大的内心都需要有有一片女人母性的柔软来承载,而一次次的不得后,终于消磨尽了所有的爱意。我想着这死灰般的落寞是最可怕的,其实哪怕有一丝的欲望,都能挑逗起一个人的生气。
不过谁知道呢。
这才12年的故事,往后,他们要各自经历多少个12年,遇到多少个其他人。故事永远没有结尾,只要有明天,所有的过往都是生命的养分,直到死。
所有人里面,我钦佩白瑞德。我想这纷乱的思绪,更多的是想纪念下这个轻浮的男人。这是一个多么充满勇气且智慧的脑子,与生俱来的绅士风度融合着对卑劣人性的轻蔑,不掩饰地讽刺所有人的伪善与愚昧,同时不知廉耻地利用着这些。玩世不恭的同时对于真情与美德视诺珍宝,敢爱敢恨,杀伐果断,毫不沉迷于无意义的情感,却又对爱抱有最真挚的热爱。
我是多么钦佩他的经历与能力,想成为他这样的人。
《飘》读后感 篇5
断断续续地看了不知道有多久的书了。最初听说《飘》这本书,是大学一个同学一直唠叨唠叨的,后来也便一直想看,只是各种拖延症的原因,以至于大学毕业都快五年了,才将这本书给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
其实不得不说,在美国南北战争开始之前,处于养尊处优的郝思嘉得天独厚,那么一个整天只想得将自己沉醉于花草丛中的女人,居然可以为了报复嫁给自己不爱的男人,可以为了生活不断地磨砺自己,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战争年代养活塔拉一家子人。
看完整本书,说实话,现在自己对整个书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有个大概的印象,不能全篇地将它诉之。
印象深刻的是,南北战争那些个年代,一步步战败的南方是怎么活过来的。有个中午,我看了半个小时才睡的午觉,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战争的血腥场面,醒来后顿时觉得自己身处如此和平的年代真是万幸。
疟疾、病痛、寒冷、挨饿等等这些夹杂在战争中,战争的人残酷,活着的人辛苦。断水、断电,甚至于不知道末日何时会到来,有可能是下一秒,有可能是明天,也有可能是后天。
全书贯彻的主要是郝思嘉,以郝思嘉的角度来写她经历的.种种。
年少时的她迷恋从来都得不到的希礼,一时赌气嫁给查理并生下一个儿子,随后查理从军病亡,她和希礼的妻子媚兰生活在亚特兰大,经历了战争前后的风云,日夜为士兵包扎,为媚兰接生小孩,一点一滴地把自己的心坚强起来。
为了塔拉得以生存下去,她不惜嫁给自己不爱的弗兰克,开创先河女性创办锯木厂。
尝试过饥饿寒冷的她,豁出去一切拼了命地赚钱,只为不想再尝试那种心酸的日子。
白瑞德,一个从一开始就看穿郝思嘉本性的人,不断地戳穿揭开郝思嘉的面具,却又一步步地沉沦,最后在弗兰克死后以结婚的形式将郝思嘉绑在了自己的身边,给予她物质上所需要的一切,随她任意挥霍。
只是,郝思嘉在钱和世俗的眼光下愈走愈远,抛弃了那些年共患难过的亲戚朋友,平日里苟同的是投机取巧的外来者。
白瑞德漠然地承认着这一切,在郝思嘉愈走愈远的路上,将对郝思嘉的爱倾注在了他们的女儿邦尼上。
只是,历史不断地在重复,郝思嘉的父亲死于引以为傲的骑马跨栏上,邦尼亦然。
这给白瑞德倾注的爱情打上了句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被爱的总是恣意妄为,郝思嘉直到媚兰离开的那一刻,她深刻地明白她是多么离不开媚兰,媚兰是多么地爱她。
在所有人都要与她断绝关系的时候,就只有她,为她留着她和旧有亲戚朋友的联系;在所有人都怀疑她和希礼的时候,就只有她,坚定不移地站在她的身旁为她辇去那些流言蜚语。
媚兰的离去,她才幡然醒悟自己原来一直追逐的只是被自己带上了光环的希礼,而非现实中的希礼,只是她想去征服任何一个未追求过她的男性。
她是喜欢白瑞德的,何时候开始的呢,她也不知道。当她清楚的时候,白瑞德的心却已经灰白。
故事的结尾是郝思嘉先睡一觉,回到塔拉聚集力量,把事情留给明天再想,她就可以重新拥有回白瑞德的心。
人的一生那么漫长,谁能保证谁在哪一步不行差踏错呢。我们站在后来者的位置上来看全篇的故事,当然会理所当然地想郝思嘉怎么怎么地。
可是,设身处地地想,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像郝思嘉那么勇敢吗?
从那么美好的岁月,跌入战争的谷底,为了饱腹不惜一切的代价,尝遍这世间所有的痛苦。
感情该珍惜的时候就该好好相待,不要想着破碎后再去重拾。好好待一人,从容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