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洗澡》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洗澡》读后感 篇1
前两天刚看了芳华,再看别的难免心里经常往一处去想。
杨绛先生这本书同样讲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年轻人,但跟三体等很多同时代背景的作品不一样的是几乎没有任何血淋淋的过激的剧情,也没有煽情逼着人“哭,都给我哭”,而只是等闲待之,基调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和轻松了。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虽然偶尔紧张,替书中人捏一把汗,但是总的读下来心里是快乐的,很爽。芳华从头隐藏在平静表面下,中后期爆发的压抑和悲凉在洗澡里也没有寻得丝毫。
我读完只感觉更了解杨绛老师这个人了。她是相信世间有希望和美好的,也是打算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别人的。她的内心非常满足,圆润,宁和,平静,她压根不打算向谁控诉什么,甚至是想告诉大家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年轻人可以度过较之今日更加充实美好的青年时光和有一个很好的前程。她不批评任何人,只是轻轻松松的讲述,俏皮的开开玩笑,而据说这部作品是写于她的晚年时期。很震惊。
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的所谓“少女感”吧。
《洗澡》读后感 篇2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杨绛先生的《洗澡》,一直没时间拜读。这两天把自己憋在小屋子里,静静地看完了这本书。
全书的背景是在新中国刚成立那会,百废待兴,一群知识分子围绕着文学研究聚在一起。这群知识分子里,有丁宝桂这种老学究,有凡事为自己利益斤斤计较的余楠,也有因为父亲去世而放弃学业的姚宓,给别人写学位论文自己却没有学位的“留洋博士”朱千里,一身正气,好打抱不平的罗厚,还有放弃国外优渥待遇,一心回来建设祖国的许彦成以及追随他来的丽琳等等。总之是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
全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三部分是高潮,前两部分是铺垫。小说主要情节推动、人物性格、思想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现。于我而言,整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姚宓和许彦成的朦胧感情线,还有就是“三反”运动来时倒逼知识分子做思想“洗澡”的部分。
姚宓本是大家闺秀,后来遭遇家庭变故后,从学校退学,做了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她虽没有学位,但看书极多,也极有才,后来在大家的推荐下,担任了文学社的研究员。也曾有一个想要霸占她,劝她放弃生病母亲的未婚夫,被姚宓果断拒绝了。遇到许彦成时,她就觉得两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似是有五百年的交情,认识了好几辈子似的”。看书时,书上也突的多了一个影子,一直挥之不去。
许彦成一开始只把姚宓当朋友,只是觉得聊得来,便总喜欢往姚家走走。直到有一次他邀请姚宓去游香山,才发现自己好像是喜欢上姚宓了,吓得自己急出汗。看到姚宓和罗厚一起出去,彦成便觉得“心肉绞痛”,想起余楠那句话“爱情就是占有”。
杨绛先生把许姚两人的感情写得很高雅,“发乎情,止乎礼仪”。毕竟许彦成已经有了妻子,姚宓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伤害到丽琳。
到了最后,“洗澡”运动结束后,两人即将被分配到不同地方,许彦成和妻子丽琳去姚家赴宴。杨绛先生这里细节描写极精彩。
他们俩并肩走向门口,彦成觉得他们中间隔着一道铁墙。姚宓开了走廊的灯,开了大门。
彦成凄然说:“你的话,我句句都记得。”
姚宓没有回答。她低垂的睫毛里,流下两道细泪。背着昏暗的灯光隐约可见。她紧抿着嘴点了点头,想说什么,没说出来,等彦成出门,就缓缓把门关了。
彦成急急走了几步,又退回来。他想说什么?他是要说:“快把眼泪擦了?”可是,这还用他说吗?她不过以为背着灯光,不会给他看见;以为紧紧抿住嘴,就能把眼泪抿住。彦成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然后绕远道回家。
姚宓在门里,虽然隔着厚厚的木门,却好像分明看见彦成逃跑也似的急走几步,又缩回来,低头站在门前,好像想敲门进来,然后又朝反对反向走了。她听着他的脚声一步步远去,料想是故意绕着远道回家的。
这一部分描写,差点看哭我。分明是爱地真切,却也不得不保持克制;分明是很在乎,却也装作若无其事;分明是很舍不得,却又无可奈何。让人看了既揪心又心疼。
最后一部分的思想“洗澡”,是小说的高潮。本来思想“百花齐放”,知识分子以“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为傲,但是运动一来,就由不得你了。人人自危,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检讨自己所谓的思想毒瘤。也出现女儿检举自己父亲的“大公”之举。
杨绛先生借许彦成之口表达了那时知识分子的心声:我只为爱国,所以爱党。因为共产党救了中国。不求名,不求利,不肯做应声虫,不肯拍马屁,不肯说假话。我认为知识分子应当带头改造自我。知识分子不改造思想,中国就没有希望。我只是不赞成说空话。为人好,只是作风好,不算什么;发言好,才是表现好,重在表现。我不服气的就在这点。”
写到思想“洗澡“后,全书就戛然而止了。悲剧之后,还有更大的悲剧。杨绛先生是过来人,她自己的女婿也在后来的运动中丧生。
《洗澡》读后感 篇3
我是“杨绛迷”。她的著作,我几乎每本都读过,而且有好些还不止读过一遍。听张志强同学——他也是“杨绛迷”——说,杨先生又要出新书了,我非常兴奋。
杨先生能以103岁高龄再出新作,我自然兴奋;但是,听说是《洗澡》的续作,先前的兴奋就不免降低些。我想,大约不止我一个人,也许还有很多杨先生的读者,也同样认为《洗澡》已经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根本没有写续作的必要。
据杨先生《<洗澡之后>前言》说,“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我这部《洗澡之后》是小小一部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由此推测,杨先生写这部续作,大概有鉴于有人擅自为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写续作。可是令我们感到不解的,却是杨先生为何给续作取这样一个名字,因为擅自续写《围城》的人,便将他那续作命名为《围城之后》。这样一来,《围城之后》不就更容易鱼目混珠,让人以为那是钱先生的续作了吗?
而那“称心如意的结局”,大概也不过是许彦成与姚宓“有情人终成眷属”吧。《洗澡之后》也不脱中国人所特别喜爱的大团圆的俗套,这又不免让人想起《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红楼圆梦》之类的续作,而且还要揣度起它的命运来。当然,《洗澡之后》绝不会像它们一样淹没,只留下一串书名。可是,它的流传后世,很可能不是依靠它本身的文学魅力,而是杨先生的名声。杨先生是现今中国文坛上,最令人尊敬的老作家。我们自然不会对她有什么微词,但是,这部续作,却不免有“狗尾续貂”之嫌,让读者产生“有不如无”之叹。悲剧固然让我们感情沉重,而皆大欢喜的喜剧,却不免肤浅。然而,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宁可感情沉重,也不愿意它流于肤浅。
话说回来,一位名人上了年纪,难免被人利用。据说,这次《洗澡之后》会以单行本与《杨绛全集》之一部分两种形式出版。这是出版社的大好商机,可以借此大赚其钱,不仅单行本销售可观,就是新版的《杨绛全集》也一定行情不错。这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预料到的。另外,等到杨绛先生百年之后,又借着“怀念杨绛先生”的名义,再出一版《杨绛全集》,或者各种单行本也很可以并行不悖地再出一版。这不仅又让我们想到钱先生《读伊索寓言》里“蚂蚁与促织”的故事。当然,现在的“蚂蚁”是不会看着“促织”饿死的,因为“促织”此时此刻“唱的歌”就可以给它带来利益,而且每年趁着“促织”过生日的时机,也还可以借“祝寿”的名义,印刷“促织”的旧作,做成精装版,表面上是给“促织”做寿礼,实际上却又可以谋些利。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底有些道理,就拿“蚂蚁”来说,它们不像从前一样,专等“促织”饿死后,吃它的“尸体”,而是“促织”活着的时候,吃它的名声,死后再吃它的“尸体”。
《洗澡》读后感 篇4
人生的路本来就曲折而坎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就如那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航行,又遇到了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103岁的杨绛先生继她的小说《洗澡》出版之后,又推出续集《洗澡之后》,真是文坛奇迹。细细品读杨绛先生描写的各种知识分子在社会大浪潮面前的各种表演,止不住在内心掀起一阵阵震颤,感慨有之,叹息有之,悲愤有之,无奈有之,愧恨也有之,百感交集,浮想联翩,一时竟然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迹。
细寻源头,还需要从杨绛先生的《洗澡》说起。《洗澡》不是由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时代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这部书是个横断面:既没有史诗性的复杂结构,也没有高大全的男女主角。小说第一部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收罗的各类人才,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需要从思想上脱胎换骨。第三部写运动中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读者出于自己的喜爱,往往把他们看作主角。书中的主人公虽然同样都是知识分子,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大相径庭,这正如地上的各种动物和植物,有的人凶残就如毒蛇猛兽,有的人温顺犹如猪马牛羊,有的人狡猾就如豺狗狐狸,有的人单纯恰似白马赤兔,有的人浑身是刺就像荆棘,有的人默默坚守恰似空谷幽兰,有的人关键时刻宁可玉碎、不求瓦全,有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绞尽脑汁投机钻营。特别是在人人自危的大风大浪面前,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更是显露无遗。也正是在每个人都在挣扎,每个人都处于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才最能看出人的本来面目和品质。有人说,人与人最根本的区别,不是金钱,不是权利,不是才貌,而是人的品质和灵魂。杨绛先生就是用小说的形式诠释了人内心深处的品质和层层掩饰之下的灵魂。有的人虽然文弱,但内心很高尚;有的人表面很光鲜,内心却很肮脏。有的人在最艰难最卑微的时刻却不出卖自己的灵魂;有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却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有的人看上去很迂腐,其实却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有的人看上去很灵活,其实内心里却根本没有道德和信仰。小说既塑造了姚宓、许彦成这样清高真诚善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形象,也描写了像余楠、施妮娜这些既庸俗又龌龊的丑恶面目。描写的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表现的却是人们处世为人的内心。
滚滚红尘,漫漫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们经历了一次次的灵魂洗礼,有的人堕入世俗的海洋,有的'人升华至蔚蓝的天空,有的人成为尘埃污泥,有的人却化为洁白的莲花。《洗澡之后》描写了一对对知识分子在历经磨难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看似有些俗套,其实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旅程的美好祝愿。杨绛先生用她那机智幽默朴实无华的彩笔,从尘世的山谷为我们描绘出一朵朵美丽的善良之花,为我们送来一阵阵清幽的书香,既沁人心脾,又滋润心灵,让我们不知不觉在书香里怡然自得,潜移默化地将我们的心灵上的灰尘拂去,净化着我们的周围,温暖着我们的内心。
读完《洗澡之后》,我仿佛在走了很远很远的道路之后,蓦然回首,突然发现,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原来被杨绛先生种上了一池莲藕,在经过了得失成败、荣辱沉浮之后,已经悄然盛开了一朵朵洁白而纯净的莲花。即使这莲花没有很多,哪怕只有一朵,甚至只有一瓣,也散发着淡淡的芳香。
《洗澡》读后感 篇5
读完瞬间,有点淡淡的难受,但又挺满意的。
许彦成和姚宓的分离,让我感觉到的只是淡淡的难受,可能是因为其实在前面他们就已经透露出来认命的迹象吧,并且这两位的性格也是顶温和的,在倒数第三面姚太太说的一番话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个感受。“哪里都是一样,“莫安排”。”当时还有点奇怪,为什么,莫安排要加引号,后面到最后姚宓猜想妈妈已经猜到这件事的时候也给了我点线索,或许就是暗说她和许彦成吧。并且在许彦成接受洗澡的期间他对杜丽琳说的那番“牢骚”,或许也可以感受出他的态度了吧…
所以,只是有点淡淡的伤心和遗憾,毕竟姚宓抿嘴偷哭和彦成想退回来叫姚宓擦眼泪但有退回去的那个场景真的很动人。不得不说杨绛先生的人物形象刻画的真的很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前面彦成和姚宓的形象深入人心,才能在这最后一刻感到万分的共情吧
最后的一点小转折也让人不禁称奇:
比如杜丽琳在知道许彦成和姚宓心心相印的情况下,在最后一刻提早离开留一点时间给他们,又比如突然给出一点姚太太知道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的一点事…
但感觉最后的结局也挺让人满意的,姚宓终于可以有机会去学习专业赚个名正言顺了,许彦成和杜丽琳也去了一个好学校当老师,最最最最最好奇的是,罗厚居然真的报了和姚宓一样的工作,他们在一个读书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