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2025/05/2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甘地自传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1

阅读了《甘地自传》这本书以后,我对于甘地这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从甘地的一生轨迹当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我觉得《甘地自传》这本书有助于我们青少年真正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而目前的青少年往往也是在学校读书,对于社会上一些现象没有接触的机会,更加就难以深层地思考人生。而这本书的非同寻常之处恰恰就是向我们揭示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

这本书通过描写甘地的'一生,透露出了甘地一生是深爱着他的国家,无论如何努力都是为了他国家的人们。可以说,《甘地自传》写的是一个人的传记,也可以理解为是写了一个人如何为国家奋斗的历程。

读完《甘地自传》我很受启发,我意识到了人不应该总是为个人生活而奋斗。当自己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就应该涌现出像甘地这样的人物,他们奋斗为国家,最终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我们也可以从书中清楚地知晓到:甘地是一个爱国的人,这种爱是一种不求回报地爱,是一种伟大的爱。

总之,阅读《甘地自传》我感触很多,推荐大家阅读。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2

最早认识甘地这个人物,是在一本少儿历史读本上。只知道他深受印度人与巴基斯坦人的爱戴,知道他带领人民晒盐、织土布,看到他半裸而又瘦弱的黑白照片。

但这部长达三小时的影片,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位英雄般的人。

影片的一开始就是一个激进的印度青年混入人群,向着甘地开了一枪。之后,时光倒流至年青时的甘地,在火车上因肤色而受到英国人的歧视。甘地是在欧洲留学的印度人,他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回到祖国。在意识到印度饱受殖民者的不公平对待时,甘地毅然发起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的自由运动——带领数千人烧毁自己的身份证,烧掉这将人分类的不公平之象征。尽管遭到英国警察的毒打,甘地仍不屈不挠。

此后,甘地还成立了一个小社区,在那里人人平等,共同劳作。他甚至就扫厕所一事与他高等种姓的妻子大吵一架。在与一个英国记者的交谈中,他提到自己是,坚信平等、博爱。他的坚定竟使这位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感到敬佩、新奇。

随着甘地发起的运动不断增多,他在印度人中的声望日益增长。当甘地向众人演说时,有激动的印度人扬言要杀死现场的英国警察。甘地温和地纠正他们,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之后就是我所熟悉的他带领人民晒盐、织布的场景。甘地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启迪着人民的独立思想。

当然,甘地遇到的困难重重。撇开无数次被捕入狱不说,印度人民时常偏离他的思想,发起武装冲突。但在甘地的人格魅力之下,最终出现感人的一幕: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走向英国士兵,手无寸铁,一个个被英国人的棍子打伤,由旁边的妇女抬下去治疗。看到这一幕的英国记者写下报道:“自认为文明的西方人,在此刻失去了他们一切的优势,显得落后而又野蛮。”

在甘地的努力下,印度最终迎来了独立。但一切就此结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内部的宗教冲突再次让甘地伤透了心。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互相攻击,民不聊生。

于是甘地毅然决定用绝食来呼吁人民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个内部问题:让伊斯,兰教徒成立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此时的甘地已经虚弱不堪,每分每秒的绝食都威胁着他的生命。人民都恐慌了,印度的政治首脑都边叫“巴布”边求他进食,可见举国人民的心都牵挂着这个瘦弱的人。一个手上无军权、无政权的人能有这种影响,实为奇迹。

有一幕特别令人难忘,一个印度人悲伤地告诉甘地:“我的孩子被穆斯林杀了,我也杀了一个穆斯林小孩,所以我要下地狱了。但我可不想背负谋杀你的罪名,你快吃东西吧!”甘地的回答令我意外。他用虚弱的声音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可以让你不下地狱:找一个穆斯林的孤儿,收养他,并将他培养成穆斯林……”在此时,我竟感觉甘地的面容,有些像耶稣。

遗憾的是,有些印度人认为甘地是个帮助穆斯林的叛徒,误解他的博爱之心,并最终引发了对他的刺杀。

在片尾,人们将甘地的骨灰散入河中。甘地生前的一句话在空中回响:“当我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的。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

印度人又称甘地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3

每个国家都有伟大的人物,我想印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就应该是甘地了。前不久我父亲的书屋里面看到了一本《甘地自传》,阅读之后才发现这个人的精神是那么的崇高。甘地被人们称作是圣雄,他是现在印度国家的开国元勋也是独立运动的领袖。他为印度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纵观他的历史功绩,我们可以发现他始终都是站在自己民族主义的立场上面。他出生在一个印度的贵族家庭里面,大学的时候前往英国留学。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获得解放,他长期和英国政府作斗争,在这斗争的过程中,曾经有三次被捕坐牢的记录,15次绝食的记录。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因为国力减弱,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蓬勃发展起来,在印度各地都会有此起彼伏的解放运动。当时的印度政府根据印度民族之间的不同,转换了另外一种的统治方法,就是印巴分治。可是甘地主张印度教的.教徒和穆斯林的教徒团结在一起,反对英国政府提出的这个要求。在1948年的时候甘地已经79岁了,这一年他也开始了自己最后一次的绝食。这是他绝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国内各个教派合作在一起。最终的情况也如他所愿,各个教派表示愿意合作的时候,他才愿意进食。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在几天之后的一次祈祷晚会上面,纵观甘地的一生,他始终都是在为自己民族的解放运动而做贡献的,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也始终影响着印度人民。即使放眼全世界,甘地也是能够在世界长河里面留下自己足迹的人,迄今为止印度还是深深受到甘地思想的影响。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4

读完了这本书,久久不能释怀。

能够大度、宽容地对待别人,是一种最为高尚的品德;而能够大度地对待自己最讨厌的人,更是一种举世无双的美德。甘地正是如此。

他对亲人宽容、对友人宽容、对陌生人宽容——甚至对敌人宽容。这是什么?是涵养。

涵养,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涵养,是对他人宽容,忽视他人不太光彩的那一面,多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例如不为皮鞋被污水所污而感到不快。总之,涵养是乐观的,令人欢愉的。甘地也是因为这一点,才有毅力坚持宽容。

但是,涵养还是有限度的,当原则遭到侵犯时,甘地对于无限侵犯人民的英印帝国政府时,他拍案而起,号召人民发起和平斗争,即所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甘地的另一伟大之处,他不仅仅有涵养,而且在关键的原则上决不退让,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们不能无穷无尽的沉迷于欢愉之中,这也是甘地的另一伟大之处。“色之艳以,多视则盲;声之悦以,多闻则聋;味之丰以,多食则木;触之欢以,多触则麻。”孟子如是说,物极必反,过于追求感官快感,会使人空虚、迷失,灵魂找不到锚点。“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会思考是人的`体现,我们需少看一会儿电视,多读一些经典,让自己学会思考,脱离过度欢愉。

甘地,一位智慧与谦逊、果敢与坚定,将全部力量用于推动一个弱小民族崛起的人。一位将人生目标贯彻到底的人。

甘地,一个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