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敬告青年》读后感

2025/05/26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1号的创刊词中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时光打马而过,陈独秀先生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已过百年。最近大火的良心好剧《觉醒年代》让那个时代一群以救国为己任的先驱者们重新走到了我们的眼前。他们有骨气,有理想,有血性,以自己的智慧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的面孔、身影、思想、事迹都在生动地诠释着人的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充满力量、斗争、求知与希望……

今日我重读这篇文章,似乎读出了更多的意味与感想。陈独秀先生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第一人,他面对生死存亡,改变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态度,毅然执笔言政,创办《新青年》,用科学与民主开民智,愿用肉身为革命铺路。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是那个时代的伟作,同时对今日之中国也有着启发意义。在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活着,仍给予我们指引与借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创刊词中的呼吁: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我想,陈独秀先生那个时代适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的那样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犹如晦暗年代里闪耀的星辰,犹如乱世荆棘中丛生的玫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仿佛听到陈独秀先生此刻在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2

《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相当于是《新青年》(当时叫《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主要是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的对比中表达批判封建礼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陈独秀在文章中表示,这一切的改变都瞩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但我们又必须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陈独秀毫不吝啬地大肆赞扬“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但是同时他也认识到,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所以他写下这篇荡气回肠的文章来警示当代青年,要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如他所愿,它的确如当头一棒,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即使在现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那么,想要了解1915年前后的青年,我们不得不先去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新青年》的创刊,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

那为什么陈独秀想敬告“青年”呢?当时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都认为,中国社会积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为旧污所染、旧习所困,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一线生机所系。李大钊说:“国中分子,昏梦罔觉者去其泰半,其余丧心溃气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当时梁启超也断定:“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进步者革命者爱国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当中也掺杂着许许多多的腐败青年,这些人或许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许是没有勇气反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或许是对中国的未来不抱有希望,或许是自甘堕落,种种原因,导致中国部分青年不思进取、愚昧无知。本该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年龄,却“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危难之间,这种国民状况叫人何不担忧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只是希望当代之青年能够担负起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重担!

在当时,对青年的思想起重大解放作用的有《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而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可见,陈独秀在中国重大转型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革命领导者!《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极力宣传民主与科学,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德先生、赛先生、莫拉尔小姐、还有文学革命,他们提出“破除迷信”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的确,《新青年》的创办和新文化运动的普及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论是青年们还是部分年长者的思想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们开始或者是更加深入地放眼观看世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救国之路。

我们知道,《敬告青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页,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整整影响和改变了一代

人啊!今天的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它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不是还有那么必要呢?

有必要!我可以坚决地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依然要学习《敬告青年》的积极进取之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现在社会的青年们。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的`好青年。在各个重灾区,那些不远千里势必助人的志愿者们,在北京奥运会、广州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等各种举世瞩目的盛会上,那些勤劳奔波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那些为国家荣誉而全力以赴的运动员们,还有无数无数的爱国之士,有谁能说这当中没有青年的身影?

梁启超说: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虽然现在吾国不是处飘摇欲倒之境,但是所恃者厥为青年。都说祖国是未来的花朵,是国家的栋梁,对于青年的培养,首先体现在教育上,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普遍出现一种不自由不自然的状态,近百年前,伟大的革命领导者李大钊就发现并指出了这个问题,他在《应考的遗传性》中说道: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应考的性质,就是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看作主考一样。所说的话、作的文,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与他的实生活都不生关系。是甚么残酷的制度,把我的民族弄成这样的不自然!放眼看看,自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在揣摩考官的思维以迎合主考的意旨。就连我们读的书都是跟考试相连接,考试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只会死记硬背,如此“对症下药”地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上的常态。看来,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制度早就形成,已成为我们的遗传了。在这样一种不自由的束缚思想禁锢思维的环境下学习,我们的青年如何能够能够高举自由、民主、科学的旗帜,充分发挥科学钻研精神,成“新鲜活泼者”?

如此看来,陈独秀《敬告青年》在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的青年还没有完全实现思想上的解放,还没有完全达到陈独秀期望中的“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我们在行走的路上,还应该经常重温那六个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很多腐败思想流入、侵蚀国人的身心,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诸如近几年炒得火热的众多的“门”事件,诸如哈韩哈日哈美哈欧如数家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政实事一问三不知等等,以上种种只是冰上一角,还有更多的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渐渐浮上水面,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是我们青年的价值观扭曲,是我们过于忽视传统,导致没有了根,是我们受西方腐朽思想毒害太深。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或许在当时的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能够激励青年们解放思想,从封建的牢笼中看到一丝希望。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既需要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熏陶,又需要国外先进文化的陶冶,这样我们才能成新鲜活泼者,才能成为社会之新鲜活泼细胞。

由此可见,《敬告青年》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起着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永远不过时,都能时时刻刻激励青年!我们不能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应该做到《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希望中的新青年!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3

近日,在“青年读书班”的氛围影响下,我开始有意的关注青年相关的书籍,也从众多著作中挑选出一本陈独秀的《警告青年》来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与思考,我也进一步感受到了青年对一个国家及社会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国目前的高速发展阶段,青年所表现出的生产力及社会影响力尤为突出。

陈独秀对于青年的阐述,主要是结合着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提出自己对当代青年认识上的独到见解。在当初的社会背景下,他提出了“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等一些列观点。时过境迁,陈独秀当年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下已经不再为人所评论,而随着国家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我们当代的青年又该如何从这本书中汲取精华,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呢?

关于青年的字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作为青年人自身来讲,深刻的思索过这个阶段使命的人,确是不多。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为国人所熟知,然而少年亦青年,青年何谓强?如何强?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客观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也对青年的时代使命有了一个自己的认识。青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国家的后备能源储备,青年的整体使命感是一个国家将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青年,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才会主动的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去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用工作来证实自己,用奉献来诠释自己。使命,简单的说,就是责任与任务,使命感是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动力源泉,或学习,或工作,或生活,没有使命感的人,是不会有成就感的',就如同没有目标的徘徊,永远处在迷茫之中。

我们暂且不谈生活,但就工作而言,青年占据着很大一部分,青年的使命感,对我们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使命感是我们职业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立德、忠诚、敬业、奉献、感恩、包容”却是对使命感恰到好处的诠释。没有使命感的职工,是不会理解这些精神状态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职业状态,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所反映出来的职业品质。因此,在现阶段,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使命就是自己在心中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惦记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以踏实务本的工作态度,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只有这样,才会将自己的精神信仰与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主动工作、快乐工作的良好氛围。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4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5

《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虽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动乱、百弊丛生的一面。在那个时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更多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

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青年人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扞卫主权。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青年人当求进步,当进取。青年人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青年人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青年人追求创新,厌恶守旧;青年人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青年人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青年人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这样激进的观点。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是一道警钟。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更不能冷了我们的热血,凉了我们的内心,而应奋发进取,追求进步。只学汉终君弱冠系虏请长缨,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不为老庄隐避丛山不问世事,不学陶潜南山种豆自给自足。

青年人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青年人当有放眼世界的情怀,而非偏安一隅,闭门造车。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当具有全球视野,积极投入世界大争之潮流,与世界各发达国家一较短长,即或技不如人,亦当有开阔的世界胸襟,光明竞争,不足之处,吾奋起直追而已。切不可坐井观天,造成盲目,形成诸如“极端的民族主义”等思想。

青年人重实利,轻虚文,重科学,轻蒙昧。重实利,非拜金主义,而是看重实实在在的竞争于较量,并非“诵孝经以退黄巾”之类大而无当之虚论空谈也。重科学,即把科学、科技视为兴国强国之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之谓也。

说实话,读完此文,除前文所述之激动外,也不免有些惭愧:我们今日之思想、情怀尚不如一百年前之古人。君不闻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语乎?怎能使我等今人之思想境界尚不如古人,又何谈比肩之、超越之?我们是免费师范生,是未来的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引导者、中坚力量,然我们的生活却并非一片阳光,消极颓废充斥其间,如此,又怎能承担起“基础教育事业”这一天降大任?因此,我们不得不深思,不得不反思自省:以如此之我能否在将来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贡献,能否能担任的了“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园丁”这一高尚而伟大的职业。若不能,岂非是误人子弟,也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吗?

陈独秀先生在这篇《敬告青年》中教育我们:青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人对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因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应遵从陈先生之谆谆教诲,惜时,奋争,勇敢的投入世界潮流。世间待辟之膏腴之地,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