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1
我时常幻想自己是来自未来的,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但,我更适合平庸,如寻常人一样琐碎繁杂的生活,对时间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人更多的开始依赖回忆,甚至靠那些零星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很心酸,有些回忆让人长大,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跟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跟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看见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跟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跟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沉默冷酷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性结果并不单单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
“阿米尔跟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这样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赎行为,也只不过是在获知自己与哈桑的同父异母兄弟关系之后对身世的无奈认可,也就是说,他仍然没有证明自己已经找到了“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属于物理学讲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跟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跟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跟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这就是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作者对种种苦难跟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跟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跟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跟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听到书页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追风筝的人》也还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主跟仆、贵族跟贱民、朋友跟兄弟,历史跟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跟人性的复杂。
友谊跟爱,是在困难之中由弱变强的柔韧派还是在权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谁敢真的站出来举起右手发誓,我从来没有辜负过任何一段纯粹的友谊,谁敢真的抬头挺胸说自己对朋友忠心不二。我们总是太自信,对友谊误解,对自己的爱误解,对不可能的事信以为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2
想不到,一部小说笔墨不重的战争中人们生活的描写,震撼了我:以“真主”的名义见到不顺眼的男人就开枪击打他们的后脑,因为血统的原因就将他们的尸体扔在路上。人们每天都生活在隆隆作响的炮声中,走在埋满地雷的道路上,普通老百姓被地雷炸得没手没脚丢了性命。《追风筝的人》震撼了我,不是哈桑的真诚,也不是阿米尔的救赎,更不是他们的情感,真正震撼我的是阿米尔在所谓的救赎之路上看到的悲惨的阿富汗人民的惨状。
先说阿米尔和哈桑的分离:我们大人尚且如此,阿米尔作为一个小孩子,他同样不能够接受被侵犯的哈桑,特别是哈桑受侵犯的时候,阿米尔还退缩了。阿米尔的心里受到的是双重折磨:哈桑带给他的那种弱肉强食的恐慌氛围,还有阿米尔自己渴望做英雄却没有勇气的挫败感,他连挨一顿打的勇气都没有。于是阿米尔说哈桑偷盗。这是作者的第二重控诉——阶层的存在,使得阿米尔可以对哈桑的人格为所欲为。
所以看看种族问题是多么严峻的:连小孩都可以对哈桑的身体和人格为所欲为。
哈桑作为弱者,第一他突破不了的自己的阶层,他作为仆人名义上的儿子,生来也是仆人。仆人没有公正、仆人无权辩解、没有人格。哈桑和父亲唯一的坚持就是离开,是自己对自己人格的唯一的保护方式。
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阿米尔和哈桑的分开,表面上看,是在为“救赎之路”做背景介绍,其实这也是为后面的战争之景做背景介绍:种族的区别使得纷争不断,阶层的固化也逐渐在激化社会矛盾。封建社会的尾巴,表面上去看,人们过着和平传统的生活,一代一代。
但是表面之下呢?连孩子都在用种族问题去侵犯或攻击,连孩子都在用自己的阶层去压迫和欺辱。这是一个正在腐烂的国家,希望在哪里呢?
小说的后半是阿米尔的“救赎之路”。夫妻双亡,留下一个酷似哈桑的男孩索拉博。阿米尔踏上了拯救男孩索拉博的道路。解救男孩的过程是阿米尔对内心的救赎,即使曾经受伤害的人已经忘记伤害,有良心的人内心却会永远疼痛下去,良心接受不了哪怕非常细微的晦暗,否则无法安宁——“那里有成为好人的路”。
在救赎过程中,阿米尔看到了不同于他记忆的阿富汗,宁静和平变成了无比破败,即使阿米尔因为战争逃往美国,但是二十几年后的景象还是震惊了他。我想这也是本书的高潮,一个男孩的脆弱和一个国家的脆弱,男孩索拉博被玩弄,阿富汗同样被玩弄,变得无比破败。索拉博的内心和阿富汗一样荒凉无比。
阿米尔为了救回索拉博被阿塞夫打断肋骨,打裂嘴唇,但是阿米尔却在笑,他一直渴望得到的惩罚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实现,这场暴力迟到了二十几年。阿米尔的身体被打坏,但是心里的伤却好了,索拉博为了救阿米尔用弹弓射瞎了阿塞夫的眼睛。当他们逃出去后,男孩去美国的手续出现问题,阿米尔忘了自己保证带他离开,他说要他在孤儿院待一段时间,可是孤儿院的经历是男孩最最痛苦的经历,于是男孩悄无声息的自杀了。
男孩在被抢救过来说:我想要回我从前的生活,有爸爸妈妈莎莎——从前的生活是安宁的,是和平的,人们习惯每周做礼拜,从礼拜六到礼拜四工作,每天去市场买馕饼,每年举行追风筝比赛。
又是小孩的视角,孩子以为是战争改变了一切:人们失去了亲人,没有收入,孩子饿得皮包骨,从这个城区到另一个城区买生活必须品都要冒着生命威胁,在自己家的屋里挖地道,可能什么原因也没有的就被射杀了。
真的是战争导致的吗?作者在本书的结尾设置其实是充满无力感的。索拉博最终去了美国。他们离开了残破无比的阿富汗,但是阿富汗的明天到底在哪里呢?阿富汗的落后和战争,作者其实隐晦的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一个是种族问题,一个是阶层问题。但是作者显然没有改变它的办法,他们还是去了一个和平、强大的国家——他不相信靠自己,他的心里竟然没有希望。
作者借用索拉博的语言,在呼唤和平,哪怕是回到从前。退而求其次,只要和平。什么时候和平才能回到阿富汗?我想这是作者最想表达的主旨。《追风筝的人》讲的是两个阿富汗男孩关于忠诚和爱还有救赎的故事,但我更愿意相信,本书真正的主角是男孩索拉博和被战争破坏了的阿富汗。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很优秀的小说,不但阅读体验是很好的,故事紧凑、连贯,内容也震撼。小说让我们在心疼哈桑的同时,不禁从心底发出“珍惜和平、守护合平”的呐喊。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3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对于这句话,我是承认的。自看完这本书至今,时隔几个月,对于书中的一些细节已是模糊,但我却无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种情绪。或许,不会轻易被时间带走的,才是最最珍贵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风筝的人》给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是惋惜?是感动?亦或是欣喜?无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难相似;视角不同,情绪也会有差。为你,我仿佛有千千万万种情绪。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一件事情纠结,这种茫然的情节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旧,谁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词,我也仿佛顺理成章地拿它当作借口,以至于做了一些当时感觉起来超级神圣、而后并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认可的抉择,我惯性似的天真以为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自信,却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气,我甚至都不敢付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怯懦!于是,我便找来一大堆理由让自己释怀,以让我觉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种结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现实终究太过骨感。每当夜深人静,所有我说过敷衍的话便一遍一遍回荡耳边,仿佛在强调我那不可原谅的脆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负罪感被体验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当然,我无比庆幸我还有感觉,因为,麻木,才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吗?拉辛汗曾在阿米尔为自己的过错无比懊恼自责时,告诉他:“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我感到来自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来,过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尽管我知道这不是终结,那真正的终结是什么呢?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好像,这是阿米尔给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经历着阿米尔所经历过的.那一些,好像印证了一句话:所有的过错,都是同一个本质以不同的故事演绎着。只是我比他庆幸,我有机会读到他的结局,听到他最深处自我救赎的声音,于是,我便记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之前,争取转化掉那些“罪恶”,我总相信有种东西叫奇迹,可以用来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恶”。
除了作为晚辈,借鉴他的箴言之外,作为观众的我对阿米尔也有着别样的情感。我羡慕他,羡慕他有阿桑,有拉辛汗。我羡慕阿桑对他的义无反顾,对他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羡慕拉辛汗对他的始终如一,给他最大的安慰。我又是那么讨厌他,讨厌他的懦弱、自私和无情,讨厌他伤害阿桑…突然,我害怕起阿米尔来,我惊奇地发现我居然能感同身受,无奈与不知所措,我不单单是他的观众,我已经走进了角色,我说我讨厌他,我有什么权利讨厌他?我们是那么相似的一类人,一类软弱到不能眷顾甚至无情伤害爱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人,不是吗?他负了阿桑,而我,却正在辜负我的那群朋友和家人。还好他觉悟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地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至于我,是的,我试着觉悟他的觉悟。上帝他老人家还真偷偷地给我留了一扇窗,在尝试“觉悟”的明了: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即坦然地承担我应尽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原来自我救赎最好的状态便是心安地竭尽所能。至于最后的结局,我想借用徐志摩对待爱情的观点来对待: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决定而忘了自己,不求完满,不求惊喜,甚至不求有结果,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有过那么一次义无反顾的任性和真诚。
人生总充斥着惊奇,我常这样说。为自己的事,我已忧愁了许久,难以释怀,却在“回忆”《追风筝的人》时,得到解脱,何等幸运!以前,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书中的事物肆意发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评论,便是极好;此刻,我发觉,原来读书真的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需要像个小孩,跑入书中,走进角色,细细感受这一路的风雨阳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闲,我还可以一把篡夺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观尽,还自己一个别样的世界观。
《追风筝的人》是本美好的书,里面有太多愧宝。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经历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再次细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是吗?
觉着读后感走近尾声,《追风筝的人》的情节还在萦绕,心血来潮的我突然构建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望向长空那一只只被想象出来的风筝……惊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于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个风筝?如果有,那么,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每当风筝起飞之际,让我们勇敢地追,为人,为己。阿桑的陪伴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4
《追风筝的人》,某人送我的一份礼物。一开始,完全是因为人才急急翻开看,同时还思索着这书的寓意。只是,没想到,到了最后,我已完全融入书中,忘却了一开始的想法。这里风筝就是平常的风筝,没有任何的寓意,追风筝的人就是一个追风筝的人,这个人对书中主人公很重要,把他作为书名理所应得吧。看书名你是无法想象这本书将会带给你的是什么。
从来我都没想到自己会如此近距离地触及阿富汗这个国家。书里描述的一切都是我无法想象的。看过《平凡的世界》,听过一些人的讲述,在电影中看到过,多多少少知道点战争给我们国家带来的灾难。可是,看《追风筝的人》,那些画面…描述得如此具体,那是地狱吗?感觉比我想象到的地狱还可怕!一比较,感觉中国是个幸福的美好的国度,千年来最差最惨的情况也不至于像书中写的那样。庆幸自己身在这样的一个国家!身在这一时代!突然感到一阵恶心…本想看此书翻拍的电影,看来我看不了,在安逸中长大的我绝对承受不起。
书中说,在阿富汗,人们只看重结果,只想知道结果是怎么样的,谁都不会去在意过程。看到这,我鼻子发酸,流泪了。因为我想起这背后的原因。想到自己是一个喜欢欣赏沿途风景的人,而且总是教他人也学着欣赏过程的美。这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阿富汗人,我想,我不会这么做了,我理解他们为何只看重结果,我明白。若不是这样,他们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吗?对于他们来说,现实是如此的残酷,美好的结果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动力。活在当下,只有麻木的人才会这么选择吧。第一次发现活在当下也有它的适用范围。
珍惜现在的幸福,珍惜现在的自由。人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已经是站在了高峰,却总以为自己深陷低谷。深深浅浅的低谷经历多了,人才会真正明白现在的自己到底处于什么境况,才会更加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得多些阅历,才懂得什么是福。开阔眼界,真的很重要。
昨晚随便浏览过这书的读后感,发现看完这本书,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友谊。但是,我总觉得这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我最感动的几个片段也不是因为友谊。但是,由于这是一条主线,所以我还是得谈谈友谊。书中主人公跟仆人的友谊很深。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真的很感动人!仆人哈桑很多次为救主人公挺身而出,愿意为他付出生命。而主人公在哈桑最最危难的时刻选择了退缩,选择了隐瞒,甚至恩将仇报,用卑鄙的伎俩把他赶出了家。这场危难是因主人公而起的。而哈桑默默隐瞒自己知道主人公背叛他的事,原谅着,仍一直把主人公当做一生最好的朋友。分开之后,两人都会不禁想起以前两人在一起的很多难忘的记忆。只不过,哈桑是问心无愧的,而主人公,一直小心翼翼地把秘密藏在心底,一直愧疚自责。整本书,就是背叛之后灵魂救赎的故事。
看完了整本书,我只能说,我原谅了主人公的背叛,钦佩主人公最后可以真正的自我救赎。人从来都不是身来伟大,但是主人公最后的自我救赎真的打动了我。当他面对无数次的拳头大笑的时候,我对他肃然起敬,也为他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终于放下心灵的包袱而欣喜。他笑了,我也笑了,但同时也哭了。这是真正的人性,如此暴露。从懦弱到勇敢,演绎得很出色、很真实,没有任何的修饰、任何的做作。
或许有人会批评主人公的不仗义与背叛,但是其实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在那样的一个场景下为朋友挺身而出。朋友可以为你挺身而出,但是你或许永远都不会为他这么做。书中主人公因此带来的负罪心理很重,纠缠了他几十年,直至最后不顾生命危险去赎罪。这多少说明他是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多人背叛别人后是不会有这么深的负罪心理。即使有那么点,也是不真诚的,不会想着真正去赎罪。假如真的有一天有赎罪的希望,他或许会选择再伤害曾经背叛过的人一次。赎罪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付出太多。而书中的主人公最后真的做到了,他的付出令我感动,对他肃然起敬。他是个好人。
不过话说回来,背叛的时候是不能想着以后去补偿。因为这机会是很渺茫的。即使有,在被背叛的人眼里也是很可笑的。这是我看网上有人看了这书感悟得到的。很有道理。书中主人公背叛了哈桑,等他回去赎罪时,哈桑已经死了。这一段,看得让人很难受,难以接受。
这是一本好书。作者将人们不愿揭开的人性的弱点与罪孽暴露得彻彻底底,向作者致敬!除了作者,也谢谢你带给我这样一本书!先就写这些,回头或许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