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活着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活着读后感 篇1
刚刚听说的时候以为,是一本新出的爆红爱情小说,我真的见识短浅,我现在自己想起来也羞愧难耐。
这本书是我从序中就很喜欢的一本书,我也梦想过做一名作家。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ー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散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我自己创作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受,因为以前不爱读书,所以现在眼高手低,痛恨些浪费的时间。
这本书刚刚开始看的时候,非常吸引我,我甚至自习课撇开一堆作业抱着书看,我发现它真的有强大的吸引力,文笔不华丽但是很接地气,比喻也恰到好处,行文舒服。不得不赞叹,经典就是经典。
再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最后落得只有富贵活着,缓缓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两个字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没有流泪,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悲惨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就是逝去便是逝去,亲人的离去也许会变成更大的力量让自己活下去,坎坷的人生道路,依旧向前看,依旧前行。
书中让我最深刻的就是有庆的死,让我意难平,天真善良的有庆死于那个荒谬的官僚主义时代,医生为了讨好县长而将他的血抽干,我为这个荒谬的年代感到心酸。
这本书交给我很多,它所获的奖项实至名归,经典就是经典,难以超越。
活着读后感 篇2
特别喜欢《活着》中的一句话,“生的终止不过是一场死亡,死亡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这个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所以,我也无法真正体会福贵眼睁睁的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的痛苦。一个桀骜不驯,嗜赌成性的富二代,仿佛从他输掉家中那一百亩地起,悲剧就开始了。经历四次时代变迁,对于福贵来说,活着就是一场场磨难,满目疮痍,失无所失。好好活着成了他活着的意义。
回忆起儿子有庆他说:“他望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再也看不到儿子赤脚跑回来,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是啊,曾经最熟悉的路,成了最无声的悲凉。
时间教会了福贵很多,而他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青春。现在不知悔改,将来后悔莫及!
小说最温情的地方,就在于那头叫“福贵”的老牛。在市集上被福贵买下来,这头老牛像极了自己,所以取了和自己一样的名字。这是福贵第一次可以主动决定自己的人生。到老了,有它陪着。他曾对老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累了的时候还可以坐在田坎边,发发呆,看看那时的自己,以及仿佛没有失去的亲人。
文末他欣慰的说:“亲人们先我而去,让我最后能了无牵挂的死去。”,这时的福贵仿佛比任何时候都坚强、淡然。
于无声中听惊雷,于无色中看繁花。经历确实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看尽人世百态,尝遍世间冷暖,好好活着,勇敢的活下去,做一个太阳一样的人,温暖而又充满希望!
活着读后感 篇3
余华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虽然他所写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本本都是经典。《活着》,就是他的一部代表性的作品,今天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就想把心里的想法一吐为快。
本书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富家的少爷,但是又因在外吃喝嫖赌,把家里的105亩地都输给了龙二。他爹也因此被他气死,他为什么要活着?他人生黯淡,为什么还要“熬”剩下的一天天呢?看完《活着》以后,这个问题曾一直一直在困扰着我。从苦根死后,他没有了随着已故的'亲人,只买了一头老牛天天在一起,孤苦伶仃活在世上,像其他农民一样劳动着。
他的一生也是处处经历坎坷的,赔完了地后,父亲被气死。只得和母亲妻子和女儿生活。最后母亲得了重病,福贵去城里给母亲买药时,又被抓壮丁。几年后,遇到解放军,回到了家乡,而母亲已经死了,女儿凤霞也因病变得聋哑。后来,儿子有庆,因为县长的夫人生孩子大出血缺血,可是其他人的血型对不上,只能抽有庆的。但是大家都想着救活县长的,谁还会管有庆呢,最后有庆因为抽血过多而死。凤霞后来嫁给了二喜,在生孩子时也因为大出血而死。福贵的妻子家珍也很伤心,三个月后也死了,二喜在工作时因为失误被水泥板夹死了,他的孙子,凤霞的孩子,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这样,整个家庭就只剩福贵一个人了,他就买了一头老牛,给他起了自己的名字,陪自己度过以后的日子。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只要坚持活着,活着本身的意义就存在希望。有人说其实在这个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对于福贵来说他始终没有绝望。虽然身边的亲人接连离他而去,可是福贵依旧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生命的磨难最终会随着时间,渐渐的在记忆中消退。福贵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可是当他老年时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时,他并没有充满绝望。
活着读后感 篇4
读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就如同品尝一杯生命的苦酒,于是,迎着春日和煦的阳光写下了这些文字。
在洒满阳光的绿油油的田野上,一位老人,生命布满了疮痍,他牵着牛,眼睛里闪着柔和的光,广阔的土地就像他袒露的胸膛,他望着牛,夕阳和炊烟,沉浸在一片落日黄昏的景象中,他年轻时曾拥有家财万贯的阔绅子弟,却在赌场上输掉了他全部的家产,结束了他富裕的生活。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被俘虏,在参军和回家面前,他选择了回家。他有一个外孙,由于疾病和种种事故将老人与他们分开。
这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滞重、人间的温情,在我们享有生命时,我们应尽努力去维护它,经营它。然而,当生命将要从我们身上剥离时,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它的含义呢?生活中的所有悲伤、喜悦、得失,都将老人的生命变得斑驳、沉静和突兀。或许,生命是激情,是力量。可对更多的人而言,生命何尝不是一种承受呢?战争、饥饿、病痛、孤独……
有时候,我们享受给予却不知如何回报;付出却一无所获;渴望诉说却不知如何表达。但是我知道,我们要用全部的生命去爱父母;用全部的执着去爱恋人;用全部的.责任去爱孩子;用全部的真诚去爱朋友;用全部的热情去爱每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大概就是如此,它充满着矛盾又好似相互瓦解,一同奔跑相互扶持。在它凄凉的底片上,展示着生命永恒的温度,诠释着炽热的渴望,大概这就是活着。
生活中,也许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但他却选择活着,活着就是一种责任,活着就是生命的重新获得,它无任何理由,只是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活着的价值。
活着读后感 篇5
这本书读完有一段时间了,记得有老师说过游记怎么写?就是你去过这个地方后,回去把在这里所看到的都忘记,然后再写。如今也没写到什么好的文章。
读完这本书后,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活着最重要”。当时还一度理解为:好死不如赖活着。福贵经历了人生的大落,经济上的失势,亲人的相继离世,他还坚强的活着。
在准备写这篇观后感时又翻开这本书第一章回忆一下。在输光家产后福贵的一生便就此落寞了。亲人在此后相继离世。家境大不如前。书中每个人都死的很惨,让我一度不再相信这个世界,很久后才从书中出来。《活着》是要告诉我们如此社会,如此别离,福贵这样一个小人物认真的活着。每个人都死的很自然也很随意,也许这是那个时代的`特色,有一百种死法,但我却想坚强的活着。那个时代,活着需要巨大的勇气,未来难以期,可每个人都却想要继续活下去,那个时代的人,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渴望能活着。
当读到有庆因为救县长夫人而被抽血抽死,原本一个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就这样在权势的手中葬送了。这段内容在还没有看书时同桌给我讲过。现在还能想起来,高三教室下午的课间,补觉的,做数学题的,做文综的,谈论游戏的,看书的。同桌用红着的眼睛看着我,良久给我讲了这段,然后说那个大夫知道孩子即将要死并没有做任何抢救措施,而是说了一句胡闹。义愤填膺的说,大夫都不救死扶伤了,他们眼里只有权势。当我看到这段时,我也在想,救死扶伤的天职呢?现在想来,那个年代权势更容易弄死一个人,医生可以牺牲一个人而自己活着,可以救活跟多的人,这样的小牺牲不算什么。
那个年代能活着是巨大的幸运,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活着,但生命却是那么的脆弱。一直以来没有很懂,在如今提笔写下时多了更多的思考,在那个吃人的年代活着不易,可是他们更愿意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