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

2025/06/10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 篇1

朋友们,你们阅读过《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吗?光听书名就能猜测到它是一本包含许多知识、内容丰富而且让我们能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的一本好书。的确,我在这本书里看过许多故事,都含有一定的道理,其中,《希望之弦》这篇故事我记忆犹新、紧记在心。

《希望之弦》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盲琴师他在街边拉琴卖艺乞讨,可是,他一天根本得不到别人的施舍,最后他想不开想自杀时,有个人看见后,便马上阻止,安慰他,问他为什么自杀,那人听了他的事迹后,也十分可怜他。那人给了他一张药方,说:“只要你拉琴给人们听,拉断一万根琴弦后,再打开药方,药方里有着让你能看见的药方。

之后,他四处流浪,到哪就给哪拉琴,在流浪时,他还收了一位徒弟,这位徒弟也是盲人,也很喜欢拉琴。在拉完一万根琴弦后,他找了个人帮他看药方里写了什么,看的那个人说:“这张药方上一个字也没写。”就在这时,他知道了能让他看见药方的药方就是:希望。这是一篇多么令人深刻的故事啊!而生活中的一些人却整天无所事事。有的人虽然残疾,但是他们有着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

通过阅读书本,我深深懂得: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书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读书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育德、励志、启智、明理,是我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 篇2

从小到大我读过不少书,但《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其中《习惯》这篇文章更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触动。

《习惯》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父子俩,每天赶牛下山卖柴,父亲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儿子眼神好在拐弯处总是提醒道:爹,转弯了。天天如此。一次父亲因病没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拐弯处那牛说什么都不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牛就是一动不动。儿子最终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大声地喊了声:爹,转弯了。牛应声而动。

为什么一句这样的话竟驱动了老牛呢?我想这可能是牛把它在拐弯处听到的话当成了拐弯的命令,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因此到了转弯处没有命令牛就不会做出拐弯的动作来。习惯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啊!人也以习惯而生活着。人的生活中一些事情重复多了便也养成了习惯,怎样才能形成好习惯呢?我想那就应该多重复做一些好事吧!在我的生活中我的那些好习惯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养成的,如叠被子,洗脚,洗袜子,主动完成作业这些好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还存在着许多坏习惯:不爱拉琴,写作业慢腾腾读了《习惯》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事应该不怕麻烦,坚持不懈,养成好习惯。与其拖拖拉拉不如严格要求自己。我决心以后做事不再让家长催促,学习讲求效率。这样我的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玩得才会更高兴。我希望同学们也都来阅读《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相信你们读后也会有更发的启发和收获。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 篇3

管弦乐团里,有一些似乎很无聊的角色,就是远远站在后排的敲击乐手。每当动人的弦乐声响起,他们总是安靜地坐着,无所事事,他们面目模糊,总被前排的中提琴、单簧管、大锣大鼓等乐手乐器挡着。

无聊之中的最无聊,要数敲击乐手中,敲铜锣的那位。那些打鼓与敲三角铃的还好,乐章中段,有时也需要他们动动手,站起来,润饰几个音节,又坐下。敲铜锣的,往往是最后一乐章的末段,才能发声。一般情況下,你很难发现敲锣手的存在。乐章末段,总是气势逼人,热血激昂,乐声震天,乐师拿着如两块圆型飞碟的铜锣互相敲击,顺着拍子重击两下、轻击两下,大功告成,是一个不太明显的配角。只有一种情况,敲锣手会让人留意,就是当他出错的时候。大好乐章,峰回路转,苦心经营,澎湃尾声之间,忽然出现几声尴尬鬼祟不合拍的铜锣声,你当即会留意到后排那双耀眼的金色飞碟。

现实里,大部分人都是一个敲锣手,角色无关痛痒,每每无所事事,习惯了机械化的作息。养兵千日,只用在一时,却往往在关键时刻,掉以轻心,失之交臂,失败得不明不白。

小故事大道理:美好的交响乐,要慢慢营造,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弄糟全局。成败在于细节,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分,已是莫大的功德。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 篇4

在暑假里我读了《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书里内容生动,教育意义重大,从一个小故事中,引发出一个大道理。

书的内容是分成一个一个小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惩罚》这个小故事,短文的主要内容大约是这样的:“我”的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观察一种动物的习性,“我”决心做好这项作业,所以,“我”便选择了一种动物——老黄牛。“我”家虽然在农村,但却没有牛,“我”家有好几本科普动物书,便抄下来了几段。果然老师表扬了“我”,并亲自带同学们到“我”家看老黄牛,我心里很紧张,到了村口了,老师突然说不去了,我们只好返回学校,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从此,“我”再也不敢不诚实了。因为,老师严厉而温柔的眼神中,已经告诉我她知道了我在撒谎,但没有揭穿,没有伤害到我的自尊心。留住了我的颜面。

这篇短文对我的触动很大,师生之情往往就在细微的接触中。老师点到为止的惩罚,把说谎的错误牢刻在孩子心中。正确对待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是教师给予孩子最好的知识和启示。

其实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我都非常喜欢,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常读常新。读完这本书,让我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世间的美与力量,让我的头脑得到了智慧的启迪,其中的道理定会让我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