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巴菲特之道》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1
本书讲述着巴菲特个人经历,他11岁就开始了投资之路。不难看出巴菲特是非常聪明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商业经济头脑。表现出的天赋异于其他儿童,当然这也离不开他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成年后的巴菲特在遇见了三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也为他在传奇的投资道路中奠定了基础。格雷厄姆给予了巴菲特投资的知识基础—安全边际,以及帮助他掌控情绪以利用市场的波动。费雪教会巴菲特更新的、可执行的方法论,让他发现长期的优秀投资对象,以及集中的投资组合。芒格帮助巴菲特认识到购买并持有好企业带来的回报。
所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传奇人物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参考巴菲特的投资之路,但一定要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道路。坚持耐心并刻意练习。
在这里不得不提巴菲特股票投资方法的核心:12准则
其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篇幅中“耐心的价值”。理性、耐心、时间这三点,可以是说巴菲特的“核心”“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耐心和时间是投资重要基石。
2018年贸易战、债务违约、质押盘爆仓等,使得上半年国内证券市场下跌,整个市场陷入恐慌绝望。可以说是“绿油油的一片”的'半年,A股市场的底部特征逐步显现。就说我个人,看了《聪明的投资者》以及朋友的建议,于是每周开始定投,虽然定投的钱并不多,但实际观看了动画片“熊出没”,内心也是恐慌。那股神巴菲特他在自己一生投资生涯中经历的大风大浪可不是我们普通投资者所能想象。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2018年尽管是很多重大事件的关键年份,但从长期来看我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绝对是向好的。那么中国的投资者是不是也要给自己以及未来予以时间与耐心呢。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2
《巴菲特之道》是我第一本投资类读物,读完后感悟很多。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投资导师,教授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的智慧,寻找被低估公司价值的股票,通过财报分析公司好坏。俗称捡烟头,就是烟快吸完,还有最后一点拿起来吸一口过过瘾就扔掉。
后来巴菲特遇到费雪,费雪教他集中投资和价值投资法。不过与巴菲特之前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不同的是,费雪提倡的是看企业的运营、管理层、发展前景然后再结合公司财报来投资。后者更看重公司本身,就像巴菲特说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买股票就是买一家企业,而你就是一家企业的主人。
所以说没有可能企业的CEO会随便买卖自己所持有的股份,经常见到就是很多大公司想并购创业公司,给出很高的收购价格都不愿意被收购。比方说之前有一家Shapchat创业公司,Facebook用高达30亿美金来收购,创始人都不愿意被收购。一旦你确定要投资这家公司,绝对不能立马卖掉,不然就是投机者而已。
这书讲了主要有两大块,财报分析和如何看企业。财报可以看清一家公司的运营状况,而看企业是最主要的环节,因为有些好的`企业被低估了。它的价值低于股票价格时,最好立马买进持有,一般这机会都是很少的,看见一次就珍惜一次。
投资一定要先前做好准备,绝不能投资以后再做功课,一旦投资了一家差的公司时间越久,无非就是放大自己的损失。随便买不懂公司的股票等于拿着火把走过炸药房,运气好没事,不过次数多了难免会中彩。
而另外就是理性、耐心、时间这三点,理性可以说巴菲特的“秘密武器”,巴菲特说过:“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有不少人就是看热门股一直疯涨,以为会一直涨上去,结果自己一买就一直下跌。本人我自己也中过彩,不过金额小到没什么关系,这就是人性的贪婪。
耐心和时间是投资重要基石,价值投资大家都知道是持有数十年,如果是好的企业最好是“永远”。那些想通过短线交易股票来发财,结果不过就是收益率降低的同时,甚至还亏损,每次交易费用都会交易所拿走一部分,你投资的基金又拿走了一部分,到你手上分到就非常少了。
吴军老师说过一句话,《巴菲特之道》是一本好书。如何没有理解好结果就是放大自己的损失,投资是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买股票就是买一家公司,说多少次都不过分。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3
近来,将《巴菲特之道》这本书读完了,合上书本,细细思量,感觉收获满满,似拨云见雾,又感觉道阻且长,需理性投资,可能也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吧,就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和和平》中所说的“天下勇士中,最为强大的莫过于两个:时间和耐心”一样,投资之道需要的恰恰就是时间和耐心,若要明白这两个的重要性,需要的恰恰就是理性。什么是理性,书中也做了阐述,理性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决策的能力。巴菲特投资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体现在耐心、自律和理性。
巴菲特很小对经商就有些浓厚的兴趣,并且付诸于实践,他卖过巧克力、香糖、汽水、杂志等小商品,他将他父亲书架上所有的书读完之后,又读了当地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投资的书。11岁的巴菲特买了他人生的第一只股票,熟悉他的朋友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当他宣布他的投资金额为120美元时,大家还是震惊了,这对于一个靠自食其力挣钱的小朋友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见巴菲特有多努力,也可见巴菲特确实有经商的天赋。巴菲特对他买的第一只股票信心满满,他还说服他姐姐多丽丝一起加入,他们各自支付了114.75美元各买了三股城市服务优先股。可是股价一度下跌30%,多丽丝天天来问巴菲特股票的损失情况,这让人有些崩溃,最后当股价回升到40美元每股时,巴菲特将其卖出,终于挣了5美元。可是,卖出后不久股价就飙升到202美元每股,这令巴菲特懊恼不已。要知道,他用了5年时间才挣到120美元,他算了下,他整整少挣了492美元,这次错失令他损失了20年工作所得。这是痛苦的一课,这次经历估计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许11岁的巴菲特就已经明白了耐心得重要性。
巴菲特依然在如饥似渴的学习投资方面的理论,同时依然在卖商品或服务挣钱,通过各种努力,到巴菲特高中毕业时,他已经积累了9000美元的财富。他一度不想上大学,因为这将影响他的商业计划。不过在他父亲的劝说下他还是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可沃顿强调的是商务理论,而巴菲特感兴趣的是实操层面~如何挣钱!两年后,他转学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一年修完了14门功课,1950年毕业时他还不满20岁。毕业回到他的家乡奥马哈,他依然在不断的阅读学习,一天,他在当地图书馆看书,读到了刚出版的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新书《聪明的投资者》,他描述当年的情景:“就像看到了一道光!”。当他得知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投资课程,他迫切想要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巴菲特的最终学习成绩是A+,这是格雷厄姆执教22年以来给出的第一个A+。事实证明,巴菲特也没辜负老师的期望,成为了格雷厄姆最为出色的学生。
格雷厄姆究竟教了巴菲特什么?格雷厄姆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开价值投资之先河,他是第一个证明挑选股票可以有可靠的理论方法,而在此之前,它是像赌博一样的伪科学。自从11岁第一次买了城市服务优先股,巴菲特花了生命中一半的时间研究股市的未解之谜,现在他终于得到了答案。巴菲特最初认为“股票就是一张张可供交易的纸片,现在,他知道股票是其背后真实企业价值的代表符号。”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4
刚刚读罢《巴菲特之道》,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接触这本书起源于杨天南读者见面会,当时杨老师有推荐过,这是他翻译的第三版,后来在天南读友会中,亦有其他读者朋友提及,当天当当网搜索到后,连同其他一些投资类书籍共同购买,书到之后,开篇读序,评价甚高,很是期待。
阅读过程中,多次感慨,感慨相见恨晚。一般来说,我看到喜欢的书,总是一口气读完,享受读罢的酣畅淋漓。而这本书不同,我读的小心翼翼,轻轻咀嚼每一个字,同时怕读完,用儿子的话说:“舍不得”。
真的舍不得,投资这么多年,我却一直徘徊在投资的边缘,阅读的越多,越发现自身能力圈的局限性,我和老婆说:“我现在最多只是找到了投资的门口,却还是没有进入”。有人说:《巴菲特之道》是射进自身生命中的一道光,我愿说该书叩开了我投资之路的大门,这正是我需要的,而苦苦寻觅的。
学习,一定就要向行业中顶尖人学习,以免走弯路,巴菲特堪称最伟大的投资家,我为现在才找到正路而感到惋惜,感到庆幸,惋惜的是耽搁的时间太久,时间成本浪费太多,庆幸的是我还是找到了……
巴菲特是伟大的,写巴菲特的书也很多,但能把巴菲特的伟大写的.如此清晰,如此贴近普通读者的能力圈,着实不易。对,我想说: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亦是伟大的,这本书每十年一版,这已经是第三个十年,出的第三版,作者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总结的清晰到位,对普通读者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同时作者能够历数多位各领域大家,以理论及实践数据支撑自身的观点。
作者笔下的巴菲特不是带着光环,让读者以瞻仰的,而是让读者看不到距离,觉得巴菲特就在身边,我正是需要这本书,我感谢杨天南老师,感谢巴菲特先生,我更要感谢哈格斯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