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爱与痛的边缘》小学读后感

2025/06/1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爱与痛的边缘》小学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爱与痛的边缘》小学读后感 篇1

我看过的唯一的一本郭敬明的书就是《爱与痛的边缘》。从与这本书接触到看完这本书持续了四年。之前有朋友劝我别看郭的书,说看了他书的人都会跟着抑郁。我对他的其他书倒没兴趣,但对他的自传性书籍倒很有兴趣。

这本书里的郭敬明以忧伤自居,演绎着很多人不敢面对的现实。

他竟然为高考文理分科纠结了那么久,就算是错的选择,可成绩还是那么拔尖,那对于我们这些做出了对的选择而始终达不到一定高度的人又怎么想得通呢?

这本书里的一些东西似乎有人格分裂的现象,我还想做个正常人,所以我选择了跳过那些东西。

我想他的书之所以那么受欢迎,那么别具一格,也取决于他所喜爱的那些作者别具一格。

他在书里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在一角寂寞的抬头仰望天空,想让人不跟着忧伤都难。

他那些似真实或虚幻的文字或文字对白,总能把人带进去,这是,我是否应清醒头脑告诉自己的身份是读者?才不至于留下读后的文字病?

他抬头仰望天空的日子,我们却在埋头细数孤单,或许是他比我们早懂得情绪的.宣泄。他的生活奔走于上海和北京两大都市之间,也许他因太过繁华而寂寞,而我们却因太多安静而孤单。

他与异性朋友之间那种不跨越底线的亲密无间是令人羡慕的。他在大家埋头苦干时还能不停的给电台写乐评作为兼职是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在这个全城呼叫寂寞忧伤的时代,他却能以此为背景取得成就是别人不敢想也不曾想的。

书毕竟是书,总有一些高出现实的东西,可正是这种东西令人陶醉,追逐!

《爱与痛的边缘》小学读后感 篇2

我想郭敬明是一个极富文采的人。看完一个人的散文集才可看出一个人的文学功底。这是我在读完他的〈爱与痛的边缘〉后发出的感想。

在书中我比较喜欢的文章是“消失的天堂时光”及白昼明媚中的`所有文章。“围城记事”和“我上高二了”是最直接最悲壮的两篇。现在我也要宣布这句誓言了。我上高二了,有种上战场的味道。我们学校也如同围城一样,甚至每个教室就像一见见牢狱。坐在其中感到深深的无奈。郭敬明有一句被我们公认的经典的话,“高中三年就是长达三年的凌迟,最后大家同归于尽。”我给同桌,一个天天悠闲——自娱自乐的“智者”看了看这句话。他笑了笑,又继续着他的游戏。我想他应该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吧,果然随即便甩了两个字,“经典,”藏在这句话背后的则是深深的无奈。我要上高二了,译:study hard。

“80后,”话说我们这些“90后”开始崛起了。我们又代表着什么呢?看看自己吧。背着重重的躯壳以龟速前进,看着时间在身边飞逝,却是无能为力。每天带着一副满面笑意的面具,只有自己一个人时,才会摘下面具,带着无奈与失措抬头望天。天空是那么蓝,蔚蓝,透澈,明净。有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它不会受到凡世的污染呢?永远都保持着自己的那种宁静。为什么心累的人都会想要看天空呢?是为了让眼泪倒流吗?

很多人说,我们这代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可是,他们都没有看到我们在重负下是怎样一步步变得钝痛,一步步沦落,深陷而无法自拔。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光速变化的社会,无奈与恐惧编织的网把我们束缚住了,无处可逃。

天空是一面透澈的镜子,我抬头看了看天,看看其中的自己,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勇敢。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

《爱与痛的边缘》小学读后感 篇3

我读了郭敬明的小说《爱与痛的边缘》,心里萌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欢喜?是忧愁?不不,都不是。 在文章中,小四的好朋友小a说他:不要疯的像孩子。大多数的朋友都认为小四就是个没有忧伤的孩子,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时候不懂得珍惜而肆意的挥霍。其实不然,他们看到的只是小四明朗的一面,毕竟快乐是可以共享的,而忧伤则不。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小四有多么忧伤,我们并不知道。 从《七天里的左右手》中,小四那些诙谐、幽默又带着几分积极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失落、孤单,看到了他心爱的写作,心爱的中文系,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我何尝没有看到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青春?看似前途光明可不知路在何方。哪怕是羊肠小道,哪怕是泥泞小路。 大人们总说:你的生活比蜜都甜,那里吃过我们那个年代的苦!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对。我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乱、饥荒,但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什么?高考的压力、血液的困惑、独生子女的孤单......你们从小就在兄弟姐妹的身边,你们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吗?知道家里父母只有你一个孩子对你望子成龙的期待吗?这种压力你们能体会吗?高考制度下孩子是什么感觉?你们不知道。(小四原话) 所以,大人么么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幸福,而忧伤,她们真的看不见。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

《爱与痛的边缘》小学读后感 篇4

阴郁的黑夜,不休止的风掠过树枝,发出“沙沙”声响,教室内的嘈杂,一群肆意挥霍时光的少年们......这就是此时此刻我眼前的风景,安静与喧哗的完美结合,窗外的寂静,窗内的随心所欲。再一次,有目的的翻开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书评,只能用它来做我此时笔下的主角,方便又熟悉......

郭敬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作家,《爱与痛的边缘》,一本郭敬明写的所有的书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书,可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一本书,却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灵魂上的共鸣,每一次读,每一次不同的感动。书评,别人写的都是徐志摩、郭沫若、席慕容、冰心,或者是朱自清、沈从文、余光中,亦或是名著之类的。可我,写的就是这么一平凡的书,平凡的不易入人法眼。也许,我的欣赏深度不够,也许,是个人喜好不同,不过我觉得,总之,借用盼盼的个性签名来说,“我就是一俗人”。

第一次承认自己是俗人,不再把自己的水平拔得那么高,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个平凡的人,习惯平淡的生活。渐渐地,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笔下如流年一样安静的文字,喜欢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纸上整整齐齐的字眼,仿佛指间流逝的幸福,简单、温暖,不忍去触碰......

“我想我前世的前世一定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帮凶,上上上辈子毁掉的文字注定要我这辈子写出来做补偿。”郭敬明是这样解释他迷恋成瘾的爱好,也许,对于我们而言也不过如此。俗话说“物极必反”最爱的背面,也许就是恨,如今爱如生命的文字,或许就是上辈子恨之入骨的枷锁。《爱与痛的边缘》,这本书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作者高中时简单又充实的生活,书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没有欢笑的青春不完整,没有眼泪的青春更是一种残缺。既然注定了要大笑要大声哭泣,那么我更愿意像列宁说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淋着大雨倔强的望着天空,不让眼泪落下。我羡慕那些泪水成灾的女孩,羡慕那些会撒娇的女孩,甜美到让人怜惜;我也羡慕那些大声讲话、大声自称“爷们”的女孩,霸气到让人喜欢,可实际上,我都不属于这两种,所以,注定只会安静,安静到让人遗忘......

“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是个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纸一样,忘记悲伤的姿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许的风就可以让我波澜起伏。很多时候,毫无先兆的悲喜在一瞬间就可以将我淹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毫不犹豫的喜欢。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心乱如麻的人,因为总想太多,于是总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是错的,跟萧何一样,对也是错,错也是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按理说头脑简单、反射弧长的我应该是一根筋,可如今莫名其妙的让大脑神经编一个中国结,我想我是无可救药了,还是茅塞顿开,突然开窍了。事实证明,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还是对以前不会的个别微积分作业无从下手。

今天,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手死掉了”。何谓“手死掉了”,当然不是因为砍了,我所谓的手死掉,是因为我觉得如今的这双手再也写不出灵动的文字,一无是处。书中说“世界末日之后的地球仍然旋转不止,自由与个性是我们存在的全部理由”,于是,在这个磨平人们棱角的生活中,和做着同样千篇一律事情的'人群中,我紧握着的,是我手中那仅仅只剩一小块的与众不同。我说过,我是个平凡的人,但平凡并不代表千篇一律,我虽平凡,但我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使我的这些观在别人眼中那么的幼稚可笑,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我还是从一而终的坚持着。我执着于身边不易发觉的细小的事物,就如一个伟大的化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一样的开心,也跟考生为了高考一道十五分的大题而将整本厚厚的物理习题册从头做到尾一样的执着。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身边每一个悲欢离合,以一个远离红尘者的身份感受天大物博,一花一木,可眼前厚厚的一沓课本告诉我,我又想多了。于是,我不得不把自己的“白日梦”锁进箱子里,把钥匙和箱子同时扔进爱因斯坦的黑洞,随正质量的流失,沉淀沉淀......

不习惯太过无聊的生活,当整个人无事可做的时候,静静的听着指针“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倒数自己的寿命一样,每一个“滴答”声让我觉得自己又离死亡近了一步,这种感觉真的有些恐怖,于是我习惯让文字来填满这些空虚的“滴答”声,不再让我倒计时。趁我们年起,还能写一些文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也许某一天,当那些本能做的事情也离你远去的时候,你想挽回也不可能了。

郭敬明说“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们就彻彻底底的死掉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还会是现在的我么?我认识的你们,还会是现在的你们么?我想,可能不是。

我们喜欢把自己最真实地感觉写在自己的笔下,然后再拿出来慢慢回味,我们爱文字,可如果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文字的感觉,我想,这倒是有些困难了。其实,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你可以用文字表达你最真实地感觉,可你永远也不能用文字表达你对文字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早已爱的太深......

因为文字,我们遇见很多人,因为文字,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记住我们,就算成功了,风光也只能算是一时,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被这座城市遗忘,会被这个世界遗忘。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