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传记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钱学森传记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钱学森传记读后感 篇1
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最近我读到的这位科学家就是我们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他发明的原子弹让中国的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钱学森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在学校,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一个“小问号”,天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在家里,他总喜欢待在父亲的`书房里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像海绵吸水一般不停地汲取着书中的知识,有历史的、文学的、科学的。他还有丰富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在学校的飞镖比赛中,他用自己研制的飞镖获得了第一名。
后来,因为他拥有丰富的学识,美国人不想放弃这样的人才,便不想让他回国,于是提出了优越的留美条件,但是钱学森毅然决然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家作贡献。回国后,他一心钻研导弹事业,在钱学森的帮助下,中国研究出第一颗仿制导弹、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颗洲际导弹,并且发射成功。钱学森因此获得了“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奖”!他为祖国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于科学而言,学习也是一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只有用心去学习,才能获得成功。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自己爱学习的习惯,长大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钱学森传记读后感 篇2
读完《钱学森传》后,感触很深。让我记忆很深的地方是五、六章——“永别美国”和“我回来了,北京”。可能是有一点同感的缘故,读完了这两章后,我思绪万千,可为师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钱学森的不懈的精神!
钱学森受困美国这段时间内,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回国的希望。在它回国之前的5年时间里,他在美国的房子的墙边始终放着3个轻便的箱子,随时准备拿上箱子乘飞机回国。这使我十分惊讶——经过美国无休无止的折磨后,他回国的意志依然,他至始至终都坚持着“我要回国”的信念,时刻不肯松懈……
当美国把钱学森关在特冰那岛的拘留所里,这个牢房被铁蒺藜网围着,外面是滔天的海浪。室内潮湿阴暗,令人窒息。每天晚上每隔10分钟就开一次灯,用强光刺激他的眼睛,妄图用这种非人的这么摧垮钱学森的精神防线,或是取得对他们有用的“口供”,或是消灭他回归祖国的信念,或是屈从他们的强权。但他始终没有屈服,这便可以看出钱学森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多么强烈了!
当美国特务吧钱学森家监视起来,控制住钱学森的电话,他不得与外人接触,一家人被完全限制住了!但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回国的信念,坚持着这信念,始终不肯松懈!
我非常地敬佩钱学森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与他所遇到的困难相比,我们这些生活在蜜罐、摇篮的孩子们所遇到的一点点的'挫折相比,我们所遇到的挫折好比是沙滩上的一粒碎沙一样不起眼!当我们遇到了一点点的数学“难题”时,总是喊轻松地放弃了,转而问家长,问老师去了。可是,这一点点的挫折与钱学森所遇到的那样多而且十分艰难的挫折相比,自己的哪些挫折有能算些什么!所以,我要学会钱学森那样坚持不懈的顽强精神!
我们要向钱学森学习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克服一切挫折,勇往直前!
钱学森传记读后感 篇3
那天列了个书单去图书馆找书,找了半天只找着了一本,却无意间看到了这本《钱学森传》,美国作家张纯如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仅限于他是一位伟人,一位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钱学森?他带给中国的是仅限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吗?带着许多对于他的疑问,如饥似渴的看了两天,让我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了一个较为深层的认识,只可惜书是出自别人之手,而非钱学森的自传。也是在读了之后才知道,钱学森在世时很坚决的不想写自传,也不让别人写,因此作者只能通过其他人的讲述以及各报纸对钱学森的报道为钱学森写了传。钱学森在世时的很多事迹也就随着他的去世从此变成了永久的谜。
此书主要从钱学森幼儿时的老家杭州写起,主要写了钱学森在国内读书以及在国外的二十年,对他在回国后的描写主要因为国家机密的保密,写得很概括。无论如何,钱学森的事迹给了我很多启发。
首先,要爱国。虽然书中说钱学森是因为美国的对于他的不接纳才被迫回国的,但我仍然相信,钱学森是爱国的,他对祖国抱有无比的忠诚和热爱。他放弃了自己在美国拥有的`一切---金钱、地位、名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人笑他傻,认为他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和资质,还遭到了美国的迫害,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报效自己祖国的决心。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那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其次,我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应该学好数学。数学是理工科的基础,各门学科的研究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是建立在雄厚的数学基础上的。钱学森在美国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很多都是学术界的前沿,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包括著名的卡门—钱公式,都是经过复杂的数学推理演算得出的。
还有,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勤奋。有一句话说的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成的。钱学森在上学的时候被认为是天才,后来更是被誉为航空界的稀世之才。然而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大家对于他最多的评价却是:极其勤奋。不论是假期的充分利用,就连工作日也常常学习到深夜。有不懂的问题就立即请教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疑问。他在美国发表的诸多论文就是一个证明,他还很认真的做了大量的笔记,就连报纸上别人的论文他都剪贴成册,只可惜在回国的时候他的论文与笔记都被扣留没收了。
最后,要做自己。不得不说,钱学森并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沉默寡言、举止怪异,对于那些无法理解他课程的学生,他更是难以忍受,他无法接受别人的无知。因此,他在学校的人缘,相比他读博时的导师冯·卡门逊色多了。我觉得钱学森有些孤独,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然而,在这孤独的背后,我看到了他的敏锐,严谨,深谋远虑。“为国家富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这朴实的愿望中,我看到了他最殷切的期盼。他严谨的思维方式,敏锐的视角,在任何时候都能绽放最明亮的光辉。不受世俗的影响,不看众人的眼光,时刻保持敏锐的头脑,孜孜不倦地学习,最终使自己成为伟大的人,并引领着身边更多的人不断前进。
钱学森传记读后感 篇4
读了《钱学森传》后,我知道了钱学森是中国的火箭专家、导弹专家、“航天之父”和“导弹之父”而且还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攻获得者。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
他刻苦求学名校,留学美国,36岁成为终身教授,5年被囚终归国。他克服各种困难,无怨无悔奠定祖国航天事业。
回国后,钱学森马上投身到研制导弹中,那时的中国导弹事业是一片空白。在苏联研究人员,被调走后,研究陷入了困境,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第一颗导弹终于总装圆满成功。
钱学森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世人皆知,钱学森的民族气节亦让人感动,在钱老无数的`光环,近乎完人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他勤奋好学民,踏实严谨,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应该看到他为了祖国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看他热爱艺术,趣味高雅的情操,这正是我们现代的年轻人的缺少和值得反思的。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看到一个逐步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去的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环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