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羚羊木雕》有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羚羊木雕》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羚羊木雕》有感 篇1
徘徊、徘徊。
思绪总在那个角落里停留。
我们班刚刚上了《羚羊木雕》这节课,看似很是简单,可是却引发了我的多种思考。对此,我颇有感触。
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讲述了“我”和爸爸妈妈以及万芳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这是一个很发人深思的故事,它包含了友情和亲情,金钱与轻易……全文为我们树立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我感到的是,文章无论是语句还所要表达的思想,都离我们很近,读到文章总有一股亲切感。我看出了大人们的重财轻义,孩子们之间的友爱,还有万芳的仗义和真诚。他们的身上闪着光。
其实我和我的父母也有所谓的“代沟”,我的一些做法总让他们觉得无法理解,或者是说,他们说我愚蠢。在我们这个年龄,总是吧友谊看的比什么都重要,而我的父母的话让我简直觉得他们实在是无情无义。学完这一课,我也真切体悟到了,亲情是被我忽略了的,而且我还是在一味地觉得父母不够理解我。只有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才能建立起来一种和谐美好。我想,我以后也应该和父母多多沟通沟通了,我也希望我的父母能够理解我,不要一味地批评我。
同时,我也觉得万芳真是个仗义的人,与她交朋友真是“我”的幸运。因为从文中的记叙中,我看得出来。而且在最后的时刻,万芳却由愤怒和悲伤转变成了宽容大度的谅解,可见万芳也是很珍惜这段友情的。我真为稳重的“我”而高兴,有一个如此真诚有善解人意的朋友。在怨恨和宽容之间选择了宽容。这更加使“我”伤心难过了。因此,我也知道了,在做人处事中,也要学会大度、宽容。
试想,事情还会有更多的发展。如果“我”在送出羚羊木雕时能稍加思考,或者去问问爸爸妈妈,有所考虑,就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所以,做事不能冲动,要实现考虑周全。
其实,父母也不是全错的。羚羊木雕是很贵重,但是做法仿佛有些不近人情。我想父母应该做好思想工作,在就讲送给我羚羊木雕的时候就应该告诉我她的重要。打好了预防针,一切冲突就可以避免了。
这篇课文交给我的不仅有一些启示,还教会了我一些写作手法,让我获益匪浅。
这篇课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因为它教会了我很多,离我的生活很近。学完这一课我的感触很深很深,我学会了处理事情的方法,还有写作手法和做人的道理。
我希望每篇课文都能够这么深刻,这么贴近我们的生活。我想,那时候,学语文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
读《羚羊木雕》有感 篇2
我们走在成长的路上,有时会因为单凭自己的意愿去办事而与父母产生无法回避的分歧,让自己无奈、伤心、甚至落泪。《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全文的主人翁因为擅自将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仗义的好朋友万芳而与父母产生分歧。主人翁在父母的逼迫下向朋友要回了木雕,对方在友情的支持下宽容了主人翁。这样的友谊的真实的,不带半点功利心的,是坚定的。
主人翁与万芳的友谊值得推崇与赞扬,它慷慨仁慈,没有半点憎恨贪婪,体现着一种自愿为对方承受苦难的精神。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主人翁起初就不该送出木雕。虽然有主见是成熟的一种表现,但没有任何顾虑的主见却是不成熟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三思而后行,绝不能莽撞行事。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朋友相处时,学习万芳的仗义、慷慨与仁慈。建立一个真诚、坚定的友谊,不仅是使人内心不孤独,更能让我们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主见要建立在多方面思考上。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多考虑。盲目地因为某一方面的想法而做事,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但得不到预期的结果,还会更加糟糕。多方面思考则能避免这些不良后果。
记得小学毕业时,我也曾送给同学一本极有意义的好书,也在母亲的催促下向同学要了回来。后来,我想了很久,最后,我把自己读这本书所做的笔记整理出最精华的部分送给她,以表歉意,而她也原谅了我,与我和好了。
我相信送给朋友礼物没有错(何况是这样仗义的朋友),但也许要考虑到礼物的重要性,不可轻易将贵重的东西送出。
再谈一谈这对父母。首先,收回赠出的礼物是不合适的,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从父母一再的劝告中看到了木雕的贵重,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地赠出的。父母既然想到补偿孩子朋友糖果,就表现了父母是明事理的,并非某些同学想象中的毫无是非分辩能力的,也许那个木雕也确实不能送人呢?遇到这样的事情,怎能不想办法拿回木雕呢?
而且父母拿回木雕的想法,使“我”也得到了成长,况且父母已经是社会人,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会不懂呢?所以请不要以不成熟的逆反心理挑战父母长期积累所得的经验,面对父母的劝告,也不要一味抵触或信服,要多思考这样做有什么地方是有益的,什么地方是有害的,学会处理问题,多听听父母的见解或意见。
我们走在成长的路上,需要三思而后行,这便是我读《羚羊木雕》的最大感受了。
读《羚羊木雕》有感 篇3
读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我感触很深。
文中讲的是,我把爸爸从非洲带来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万芳,而妈妈却一再要求我把羚羊木雕拿回来。迫不得已,我只好从万芳手里拿回了羚羊木雕,我感到很伤心,当我独自走在路上时,万芳跑过来了,并且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斯托贝说过的名言:“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但是在大人的心里,这却是相反的。
这不禁也让我想起了类似的一件事。
一天我的好朋友小芳来到我家。因为她是第一次来到我家,所以我想送她先东西。我把她带进了我的房间,对她说:你喜欢我房间里的什么东西,你就拿走,不需要你还。她对我说:是真的吗,不用还?我肯定的点了点头。
她仔仔细细的端详着每一样物品,最后她选择了一本书。那本书是爸爸从古董店里买回来的,听说要好几百元,是一本很古老的书。为了友谊,管它多少钱呢,我立马就答应给了她。
过了一会儿,小芳她走了。爸爸回来了。爸爸一回来就问我:昨天放在你房间的那本很古老的书呢。给我拿来。我顿时脸色苍白,吞吞吐吐的回答说:我--送给---小----芳了。什么,送给小芳了。你立马给我要回来。你知不知道那本书要多少钱,那要还几百元,送东西给你的好朋友可以,但是你得想想你送的东西要多少钱。立刻去给我要回来。我望着爸爸那愤怒的脸孔,心里感到非常恐惧,我不敢对爸爸说一句话,不得不厚着脸皮去向小芳要回书。
走到小芳家门口,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伸出那沉重的手,按下了她家的门铃。一会儿,小芳过来开门了,她打开了门,“请进来吧。”我小声的说道:我不进去了,我有事跟你说。“说吧,什么事”“我爸叫我把我送你的那本书拿回去”说完这句可能让我和小芳友谊破裂的话后,我并不敢望着小芳。那时我心如刀割。小芳走进了房间,一会儿她又出来了。她把我送她的书递给了我,说:不就是让我还你这本书吗,用得着这么胆小吗,回头你再送我一样东西不就行吗。我对她说:难道你不生我气吗?她回答说:难道我们不是好朋友吗?好朋友是不会生气的。
我泪流满面的回答说:是,我们是好朋友。
读《羚羊木雕》有感 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羚羊木雕》的书。文章讲了“我”与好朋友万方交换了一样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羚羊木雕。这件事让“我”的父母知道了,他们硬要让“我”把已经给了万方的羚羊木雕重新要回来,还说这么珍贵的东西怎么可以随便送给人呢!“我”很生气,但还是无奈的向万方家走去。当“我”告诉了万方这件事后,万方很气愤。可他的妈妈却劝万方把木雕还给了“我”,“我”在雪地里走着,心情十分沉重。正当“我”要消失在这房子的拐弯口时,只见万方气喘吁吁地向“我”飞奔而来,把小刀和自己为木雕做的玻璃罩子硬塞到“我”手里,雪白的花儿飘落在了他的头上。 他笑着说出了“我”永远难忘的话语——拿着,没有礼物,我们也是好朋友!“我”哭了,雪花和泪水一起落在了木雕上……
“珍贵的东西”究竟为何物?是金钱、物质?还是友情、亲情?两者相比,在父母眼中,那个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要比“我”和万方的友情珍贵得多。父母心中珍贵的东西大概就是那个虚拟的物质世界,在“我”看来,“我”和万方的友情比那个羚羊木雕要珍贵得多。
爱因斯坦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斯托贝说过“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邹韬奋说过“我们要能多得到深挚的友谊,允许还有多多注意自己怎样做人,不辜负好友们的知人之明。”但在父母的威慑下,“我”不得不向友情发出了挑战。向别人要回已经送出去的东西,那种感受是再痛苦不过的了,不得不说“我”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万方却把我还给他的小刀又塞到了“我”的手上,并坚信我们还是好朋友。万方对于友情的珍视给“我”好好的上了一课。虽然“我”和万方之间的友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但是“我”对朋友这样的反悔,使我非常伤心后悔。父母在“我”心中的光辉形象,也因此留下了一道不光彩的伤疤。
两个好朋友差点成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觉得友情比金钱要重要得多,一个知心朋友是用金钱买不回来的。在这个世界上金钱是远远没有友情重要的,而那些拥有友情、亲情和财富的富翁又有几个呢?
我不禁庆幸,在我身边还有一些真心关心我的朋友。只要我有困难,他们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我。如果我有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们会二话不说就帮助我。但我又不禁有些顾虑,这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这样令人感动的真挚友情,还有多少人会用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去交朋友?我也不禁担心,会不会我的这些朋友,现在和我有着令人感动的真挚友情,将来会不会就不再如此赤诚,如此纯洁美丽,变成用金钱做的“买卖”。
当然,我也坚信,那令人感动的真挚友情有很多,都不是为了名利,都是用一颗赤诚之心去交朋友的。最后,我真心祝愿,天下所有的友情都真挚、真诚!愿天下所有的好朋友都能快乐、幸福一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