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篇1
《教育其实很美》,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被书名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我便迫不及待的翻开来看。书中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事例,更是让我着迷。整本书阐述了刘可钦校长关于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考,集中于一点,那就是:教育是美的!我不由得佩服作者对教育的用心体悟和她作为一个管理者的高屋建瓴。下面我就书中一些感受深刻的内容,谈谈我的收获。
一、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书中写道:我们要善于学习。从事教师职业就决定了你必须要有一个善于学习的习惯。我们给学生留家庭作业,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挤出一段学习时间呢?作为教师,我们要终身学习,哪怕每天抽出15分钟的时间来读书,也能创造出阅读奇迹。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就必须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身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何应对与学生相处的种种细节,这是需要智慧的,而这智慧的源泉,我觉得正是“书”这位无声的老师。班主任爱读书,班里的孩子也是喜欢读书的。让我们做一名爱读书的老师吧,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阅读课,每次课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上,他们拿上自己的小本本来到阅览室,借上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我看着他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我们作为老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读书呢?
二、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
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是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我们面对学习差的孩子,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的标签;对品行差,爱欺负同学的孩子,也不能告诉班级其他学生“离他远点”。我们作为老师,要知道学生表现出“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找到更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郭丁名是我四年级时接过的一个差生,他有些自闭,平时上课不听讲,只是捧着厚厚的课外书看。通过与前任班主任沟通,知道他父母离婚,父亲外出打工,只和奶奶住,考试成绩也就是二十来分。孩子才上四年级,不能就这样毁了呀!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等的对待他。我先找他谈话,然后换桌时让他随大家一起调换,我一直关注着他,课堂上,他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不再看课外书了,开始听课了,遇到简单的问题他也能回答对了,他的回答经常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趁此机会在班里大大的表扬了他,渐渐地孩子的进步越来越大,他也变得自信了,话也变得多了,一次数学考试竟然考了70多分,反超了我们几名后进生,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我们要给他适宜的环境,他才能生根发芽。只要我们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他们总会有飞跃的一天。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篇2
今年的暑假中,读了刘可钦老师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这是一个校长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小故事,读来并不乏味。读后,我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总结概括,消化吸收,总结起来如下:
一、为师,我们要坚守教育信念。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五、六年级的学生似乎处于学习的疲惫期,好像活跃劲的孩子成绩与习惯已经比较稳定了,而学习困难的孩子似乎已然泄劲不好好努力了。班级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我们做教师的有时会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的角色。一边面对优秀的孩子,引领着他们前进;一边更要激励那一部分心猿意马的孩子,让他们回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力去帮助他们收获快乐和自信。往往此时,我们多少都会有厌烦情绪,急躁情绪,但是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平静下来,努力相信他们能变,这个过程有时真的需要耐心与等待。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女孩,不肯进班级,大哭大闹,后来竟然躺到刘校长的办公室的沙发上,后来一连数日,刘校长办公,她就在刘校长办公室里玩,不忙了,就和她聊聊天,后来,这个小孩子渐渐地进入班级,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活动了。
有人问刘校长,说:“这个孩子在你办公室不影响你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让她喜欢上学就是我的工作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她能变好。看了这本书让我重新的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因为每个孩子都无限的可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有自己的合适的位置,老师你要相信他们。在小学面对孩子们六年的变化,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别说看人家一辈子如何如何,就连孩子六年后发展如何我们都看不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能变好,我们力求合适的方法以及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好。我在思考:教育是什么?脚奴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也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教育也不是优中选优的选拔,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所以,我从今天起,对孩子的成长不要苛求,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小差错,不要过于当真,更不要小题大做,多点宽容,多点善待,相信他会成长得更优秀,坚守教育底线,坚守教育信念。
二、为师,我们要恰当地关爱学生。
书上第79页写道,“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是啊,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教育不是硬塞给谁的物品,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在豁达、平等的学生观越来越明确后,我越来越感到,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已经不仅仅关于数学,而是更深层的像是在探讨人生。教育、育人,或许点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种。或许纠正了他偏差的一点人生方向。孩子们的快乐与不悦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有关系。凭心而论,大多老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变好,但结果却不一样,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少一点尊重与理解。
三、为师,要享受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是幸运的。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幸福都是一种体验,幸福还是一种重要尝试和积累。教育其实很美,就让它这样美美的延续下去。留给孩子的“小学回忆”,应该是一些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是一些人生思维的雏形。
我们努力,让开放性教学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分享、严谨、求知、努力”的种子,为他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追寻和实现的教育目标!
教师需要唤醒、激励、引导,学生同样也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可能他们会一时忍受,并可能会去努力,但这种外在的强迫无法使他们坚持多久,而只有内心的动力被唤醒,他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应该是正常的,我们要做得不是埋怨、责怪、批评、控制,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孩子体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往技能。学会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这一机会中学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流技能”。让我们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带给我不少思考,读它,让我心静;读它,让我心亮;读它,让我心中充满力量。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篇3
在工作室组长和同仁的带动下,我开始在书香世界里寻求教育的真谛,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充实感。无意间,我翻开《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里面的字字句句吸引了我,于是便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可钦校长写的,书中她不时地以自己的小故事或她看到的、听到的小事情来阐述,细节中渗透着教育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事。是的,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的。。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不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我曾经看过两个小故事。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捣乱,不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教导又不服气。老师批评的语气中,夹杂着怒气,边批评边说:“你别翻白眼啊!”可小孩并不知道什么是“翻白眼”,很好奇,就偷偷地翻了一眼睛,不巧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十分恼怒地呵斥道:“我说你,不但不听,还故意翻白眼。”自然,这个学生只得灰溜溜地反省,下课写检讨。
还有一个学生,同学送了一块彩色的棉花糖,她不舍得吃,小心地把它放入水杯中。课堂上,她忍不住打开水杯看了一眼,没想到棉花糖被水一泡变大了。她感觉非常有趣,扑哧一声乐了,结果被老师发现,也被罚了。课堂开始变得很安静,老师继续讲课。所有的学生都小心翼翼地回答老师一个有一个问题,所有人都可以感觉到课堂气氛的压抑。
我举这两个事例,主要就是想说明,学生犯错、走神儿,都是课堂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使学生丧失可贵的品质——好奇。我们会遇到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我想,老师如果能大度宽容地一笑了之,远比怒斥换来的效果要好。因为,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成长特点深刻理解之后的智慧。
所以,美不仅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感受——原来,教育其实真的很美。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篇4
喜欢在寂静的夜翻开书,那文字如精灵般勾织成许多丰富的画面,欲把想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我看书时的感觉。
读《教育其实很美》也常常选择宁静的夜,万籁俱寂,心静如水,随书中溪水般文字,让自己的心徜徉在美妙的教育天地里。
感觉很美!
读着读着,发现书中记录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琐碎的,有头疼的,有激动的,也有令人留恋的……那场景真实的如同我们每天生活的现场直播一般。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当把每天的生活变成文字时,就好像给生活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顿时觉得光彩起来,缤纷起来……
如果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那就是真实之美,思想之美,人格之美。我边读边悟,悟出了幸福的含义,明白了:人生是一部大书,日是它的标点,月是它的段落,年华是它的章节。我们每个人在谱写自己的生命之书时,都应怀着与生俱来的信念去拼搏,去创造,去追求。
读书而后思,就会顿悟:读书无止境,为师无止境……
读《教育其实很美》,只觉得教育美丽无比,作者刘可钦校长是大家风范依旧,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觉美不胜收。
再结合这几天参加“全国课堂研讨会”在南京听课,我脑海中如海浪一般翻滚着……
名师魅力四射,课堂精彩纷呈,现代教育生机勃勃。
文化璀璨如花,诗词光彩夺目,经典教学众人称奇。
每当站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内心就激起千层浪,时常警示自己不读书就会肤浅,不学习就是罪过!希望自己也能如名师一般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