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我读文化苦旅,拥着一颗对文化虔诚的心,只是不想亵渎了文化,也不想曲解文化的意义与内涵。
初读文化苦旅,看着“文化苦旅”四个字,我就闹不明白了,文化怎么会是苦旅呢?或许,是我看着字面意思就随意断章取义了吧;或许是我过于肤浅,不了解余秋雨老先生深厚的文化心境;或许是我的心太年轻,解读不了文化的底蕴;或许是我压根就没有文化的脉络,疏通不了流动的文化血液;又或许是脑海中某种不自觉的元素,蠢蠢欲动……人的思维跨越了多元发展的空间,个中文化滋味,又有谁能够轻易领会呢?
撇开作家不谈,撇开余老先生不说。还没有开始赏读之前,我就想,“文化苦旅”,难道是文化的形成是一段痛苦的历史集合体,或者文化的形成是一段艰难而痛苦的旅途,或者文化是人类的一次痛苦的心旅历程,又或者形形色色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集结成了一本文化册子,又或者文化本身就是一场旅行,是苦涩的。当然,我知道,单从字面上理解,对文化本身,是一种不诚恳的态度。
回过头来,了解文化,还得考虑时间,空间,主观,客观。读文化苦旅,具体的,我记不清花了多长时间把它完成,也许是一个月之前开始的事情了吧。我知道,要把一本书读透,短短的数月是不够的,但我们还是能够肤浅的了解到一些东西,对于充实我们的脑容量还是极其有意义的。
文化苦旅,由一篇篇精美的散文拓展开来,韵味十足。每读一篇散文,我都会刻意地去咀嚼、去回味,并不自觉地想像:文中淋漓尽致的描述,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味、什么样的场景呢?我想,余老先生写每一篇散文,都好像是亲身经历过一般,否则,怎会写得出如此切身的感受和贴切的文化载体?
读完一整本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余老先生并不是以文化而写文化,并不是抓着文化不放,也不是以文化脉络而展开。各种石窟文化、宗教文化、游记文化、文人文化、藏书文化、上海文化、风土人情文化、古城文化、船舶文化、漂泊文化、信客文化、传记文化、华语文化、墓碑文化等等,把各种文化写的酣畅淋漓,写的灵活生动、生龙活虎。余老不以文化而写文化,又处处渗透出文化的灵魂;余老不纠缠文化,却全是文化的载体。
对于文化苦旅,余老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想,文化是一段苦涩的心旅历程,然后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空间的融合而形成的。
开篇就以一篇散文道士塔舒展开来,细心地读完它,我们都会有一种对莫高窟文化的敬重;同时,也会爆发一股对道士王圆箓莫名的愤怒和恨意。的确,文化能够给我们一种苦涩后的回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奥妙,我们又能参透多少呢?文化是历史深深的积淀,余老先生一路亲身感受,一路对文化景点、文人深深的敬意。一路走来,游记文化,也是那么意蕴深远。
余老把自己的切身的感受,穿插到了文化之旅中,把各种文化写的活灵活现,让人好生艳羡,也让我们对深厚的文化拥有着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全书上下,基本上大半部分都是由名胜古迹而延伸开来的文化枝节,在名胜古迹中穿插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可能名胜古迹只是一个饱含文化的载体,收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后面少部分写了人物叙事传记文化,漂泊留学的文化,特别是对到新加坡的国人写的很贴切。最后文尾,稍微写了一个日本在新加坡鲜为人知的坟地文化而作结,不免我们会对日本抱有极强的抵触和愤恨心理。
读罢一整本文化苦旅,我觉得一切的文化与各种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文化苦旅的构造与余老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牵连在一起。所有的文化形成,是一段艰难的过程,也是时间上的集结,是一场人们认知上和心灵上的苦旅。
文化的形成是苦涩的,需要经过空间的熏陶和时间的渲染。知晓一些我们之前不知道的文化,我们会有一种苦涩的回味,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对文化深深的敬意。文化,是一场苦旅,一场心灵上和行程上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夜幕降临,一切的喧闹归于平静。
在无数个如此寂静的夜里,细细体会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一盏清灯的余光里品一杯淡淡的绿茶,古人说,定中求静是喝茶的最高境界,而我却仿佛在飘散的茶香里看到了余秋雨,他就坐在我面前和我品茗论文,于是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远行的队伍,天高地阔之间,走上这一趟漂泊于华夏苍茫大地上的苦谛之旅。朦胧中走入敦煌,走入那被破落的悲凉笼罩的道士塔,看到的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个漠然的表情,一具无知的躯体,一抹西天凄凉的晚霞,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一笔压在炎黄子孙肩上的文化重债,如果有一种心情可以描绘这一种痛,那一定叫做――“恨”!
《易经》里一句“天一生水”造就了一代藏书楼――天一阁。站在偌大的天井里,顺着那摇摇晃晃的木梯向上望,似乎看到了那无数泛黄的书页里记载的沧桑变化,看到了一代代范氏子孙坚守而执着的身影,看到了那个为了进藏书阁而嫁进范家却终不得愿的女子幽怨的神情……苍老的屋宇和庭院,百年的期许和守侯――风雨天一阁,一座由信念、责任支撑起来的文化楼阁。
还有那个南荒之地的柳侯祠,一代文豪的凄凉注脚。当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惟有这寂寞的柳侯祠固执地肃立着,彻底洗去人世的喧闹……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变得异乎寻常。余先生说“朝廷万万未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是这样吧,柳宗元,他用终年养育他的`荒芜铸就了昼夜不眠的文化之林。
手捧着《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心头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
初看《文化苦旅》,书名中的“苦”字一度让我疑惑,是指漫长旅程中经历的劳苦吗?!然而,当随着余先生的指引,完整地走过这一段旅程,才恍然大悟,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然而,即使只是一个个的“点”,人们也还得孜孜不倦地追求那历史长河中的“线”。无数人的足迹串联成岁月的年轮,一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一种参合着太多悲伤、惋惜、屈辱的辉煌。探寻这样的历史,无疑是沉重而伤痛的,是一段“行者无疆,思者无涯”的心路历程,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不过我以为,这是文人最大的痛苦,却也是最大的幸福,因为苦涩后的回味会让我们了解,正是有着无数人艰难而执着的追寻,才能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这么多伟大的“点”,那是――对人生的认知,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思考!
历史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中,难于寻觅。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他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探寻文化的足迹;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寻求人生的真谛。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在感悟历史的同时感悟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生命之路总是曲折坎坷,回望曾经留下的足迹,就会明白,苦难是人生路上的泥土,只有深切体会苦谛苦境的人,才能把泥土握成黄金,才能造就人生的厚重感,因为在深沉的痛苦里,庸人选择逃避和遗忘,而智者却更深刻地体会了存在。
走这一趟苦谛之旅,寻觅的是绵长历史的足迹;震撼的是璀璨文化的魅力;丰富的是多味人生的阅历;留下的是苦涩回味的收获。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读书,让我既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拥有富庶的生命,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妆。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声音,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情,但书本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感情。
走,不为终点
进入20xx年,元月选读的并非《文化苦旅》。那天晚上,是记忆中第二次丫头给我推荐这本书了:“妈妈,你知道余秋雨吗?”“知道,但他的书读得不多。”“你读读《文化苦旅》吧?”孩子兴冲冲从书柜给我拿来,不忍扫人家的兴,便窝在沙发上随手翻开。
“文化的旅程是苦、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扉页这样一句话让我对内容产生几分期待。许是过了40不惑,品尝生活诸多,知道“苦”字后面总是隐藏耐人寻味的厚重。随心所欲,慢慢翻阅,顺从文字牵引,去寻觅企图遇见的绝美行旅。其实,我之前对游记是不太感冒的,但翻过几页,却发现这本书里的每一笔却比过去读得那些借景抒情的文字沉甸许多,灵性的山水遇到作者,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奔泻而出。沉溺其中,竟有些无法自拔。
《文化苦旅》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作者的思考,字字真言,处处真心。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走向。
《道士塔》《莫高窟》有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有对愚昧的中国道士及卖国者的批判,有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与此同时,余秋雨又对莫高窟的灿烂艺术有着深切热情,“它们为观看者而存在,期待着仰望的人群。”正因如此,才有一种警醒:“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情感的抑扬、低落、升华,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显示出中国学者特有的文化心态和生存心态。
写西湖的文章并不少,但真正从西湖的碧水柔波看出它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的内蕴的又有几位。《西湖梦》便将山水的停滞,人性与非人性等人格、道德、社会的多重思路一一铺展。在余秋雨笔下,山水景观,人文世态,历史变迁,自我生命体验浑然一体,行止于古今之间,盘旋于历史文化长河,而又返归于存在之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是人对自然的浅层次情感反应,只有以这种激动为情感唤起,并能进而深刻地体悟自然独具的人文内涵,生命意味者才真正感知了自然的生命力。
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咆哮的长江水,文化瑰宝莫高窟与天一阁,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一幕幕被文字雕刻得那么清晰、真实、有质感。余秋雨用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描绘着一幅幅苍劲浑厚的山水画,书写一支支轻柔婉约的小夜曲,带着我们去感受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兴衰与悲凉。细细咀嚼后,就会发现这本书里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想借山水古迹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寻求“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
这本书,很苦。写书的人,更苦。
其实,《文化苦旅》中嵌生个“苦”字,表明了作者行程之苦,修行之艰。正像他自己所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山重水复,无言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的确,读余秋雨的文字会有一种苦涩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造就人的,莫过于书了。一本本书,在人们面前一页页翻着,就像一道阶梯,人们由它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
走,不为终点,只为已划下的曲线。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身荣位高之际,辞职探寻文化遗迹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其起点也难、其过程也艰、其后果也烦,用作者的话来说,《文化苦旅》就是外出的浪子,给自己带来的麻烦难以计数。但是,先生的“苦果”,为我们酿出了甜酒,一场自然、历史、文化、文人、思想的盛宴和洗礼。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场旅行,太大太深太苦,所以我只能捡二三事说说。
如梦起点,是我读来最轻松的一部分,勾起了我对家乡乡土人情的回忆和思考。我也来自一个小山村,也常和小伙伴打打闹闹结队去上学,我们那个小学也是一座寺庙改建而成的,原来叫观音寺,不知什么原因就成了我们读书的地方。直到我小学毕业了,校门外的一块空地上还立着一个小寺庙,虽然因为是“违建”而空荡荡的,但那也是我们课余的一个去处,也是我们的一片回忆。现在想来,无论是书中的牌坊、寺庙还是信客,还是我们上学的观音寺,还是奶奶们烧香的小庙,都是一种寄托或信仰,引导和支撑着人们在追求和努力着。当然,余秋雨所观察到的也许是意识形态、文明或者文化间的冲突,但是我感受到的,也许也是作者所追求的,是这些冲突背后的共同愿望,那就是文化形态所寄托的向上、向善初心,这也是不同文化共存和和谐发展的基石和准则。
在中国之旅中,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13处古迹,从都江堰出发,道士塔、莫高窟……一路走到天一阁,全程充满了对祖国历史遗迹的敬意,对历史曲折的叩问,对中华文化的探寻。相形之下,我受阅历所限,更受胆气所限,至今只到过祖国几个有限的省份,所以初读时有点跟不上作者时空转换的节奏,有点难以体会作者的“苦衷”。因为往常旅行,我只喜寄情山水之间,极少流连于人文古迹,加之历史知识贫乏,所以很难透过那一个个碑、塔、亭,看到一段历史和一群丰满的人像。但是读后反思,就是我这种浅尝辄止的轻浮之态,以及如我一般的千万漠视茫然之人,正在毁坏或者看着毁坏又一段段的历史和文化,才会频频出现历史古迹的毁旧建新、掠夺式开发和历史剧泛滥。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一份子,但内心却是自立和封闭的,没有把自己放在大范围之内去看待举手投足所带来的波澜,所以感叹文化散失、信仰沦丧也就成为了必然,因为个体的不负责任最终将带来集体的疯狂,这既是现在的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却在不自觉地演绎着的。
一切历史、一切文化,最终都要由人去创造、发现和发展,余秋雨先生最后用一些身边的人的写实,刻画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之旅,书写了文化人之苦。他们用毕生心血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却陷于嫉妒、谄媚的攻击中,但他们并没有“折笔、弃笔、毁笔、葬笔”,最终撑到了“文化孽力”不争自毁,成为文化长河中的经典和伟大肖像。这一文化自证和文人平反的过程,也许就像余秋雨先生母亲的一生,“一辩论就进入他们的逻辑系统,必定上当”。所以,永远只有微笑,只有倾听,只有腼腆,最多,只有沉默,才能穿过黑暗,战胜历史的碾压和生活的炼狱,最终笑到最后。
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苦涩的文化之旅,我更深更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中国文化的艰深,中国文人的根骨,其涅磐过程之艰辛、之苦闷、之久远,难以想象。好在余先生等一代代文化标杆,替我们提炼了苦药,我们常人只需要尝甜忆苦就行了。但是,是不是我们就只能坐享其成、恍若路人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其实,文化不仅仅是文物古迹、书法中医、经史子集,端午吃粽子、春节贴春联也是文化,文化无处不在也润物无声,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和执着坚守。当我们每一个人少在旅行时的碑塔上刻一笔,多读几本经典著作,多传承一项传统习俗时,我们就已经在轻轻松松的允吸历史文化的甜蜜了。所以,文化不“苦”,旅行也不“苦”,拯救、传承、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并不难,只在一页页纸间,在一寸寸山河间,在你我举手投足间。
文化、文明、文华,就在生活中,就在躬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