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文学讲座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文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1
“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的没法说……”每当我读到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的这一段话,我便觉得鼻子一阵酸,努力不让泪水模糊我的视线,我为凡卡命运的悲惨而感到同情。
《凡卡》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一个九岁的儿童凡卡,被爷爷送去鞋匠那儿做学徒,受到了欺辱的事情。
凡卡在鞋匠那里,老板动不动就打他,伙计们总是捉弄他,老老板娘也欺负他,他还要照顾老板的小孩,而而且凡卡连一张床也没有,他只能睡在过道里,小孩子一哭,凡卡就别想睡觉,非常可怜。
吃的饭食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面包。凡卡才九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品,我们和凡卡比起来,我们太幸福了。我每想到这里总是不知不觉可怜凡卡。
相比凡卡在乡村的生活,虽然很贫穷,但是却是快乐的,每天都有小伙伴在一起玩耍,还有爷爷的陪伴,是苦中作乐、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
我从六岁起就上了小学,在学校有老师的关爱,有同学之间的友谊关心,;回到家中又有爷爷奶奶的疼爱,父母的呵护,而且什么也不缺,从来都是我要什么,父母就给我什么,可以说是衣食无忧,根根本无法体会凡卡的遭遇。而且凡卡只有九岁啊!这也反映出了在沙俄时代的黑暗统治下,贫困儿童的生活是多么悲惨,相对而来,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却是一个和平、没有贫富之分的美好环境。
当我读到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时,我不禁会想,凡卡给爷爷寄信的时候没有写地址,有可能寄不出去,而且就算寄出去了,爷爷也无能为力,因为在乡村爷爷非常贫穷那个,连自己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如何照顾小凡卡?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
文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2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文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3
阅读,让我们的成长更精彩!
今天,我刚到学校就发现教学楼正中间的横幅怎么换了啊?换成了:欢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滕婧到我校讲座。我心里正想着不会是给我们讲吧!?那我可得问滕婧老师要亲笔签名啊!今天跑操的时间,我们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到操场上听滕老师的精彩讲座!
“下面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滕婧老师为我校师生演讲!”校长激动地说着。“啪啪啪,啪啪啪……”台下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
我先给你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滕婧老师;滕婧,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儿童杂志主编、家庭教育专家、教育经营管理培训讲师。著名创作有:《做不生气的父母》、《我只是一个小小孩》、《不敢想的大问题》、《宝贝要上幼儿园》、《淘气包的感恩课》。
讲座刚刚开始,滕老师就和我们做了个小游戏。虽说这个游戏有点幼稚,但让我们找到了童趣,还是非常高兴滴!我看着滕老师,就告诉自己:李嘉璇,努力阅读、大量阅读,到时候也成为像滕婧这样的作家。
滕老师问我们:“那位同学知道世界阅读日是几月几号啊?知道的话就把小手举起来。”纳尼?老师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啊,我想啊想,对了!记得小婧子姐姐还为世界阅读日写过一篇文章呢,到关键时候我咋想不起来啦!就在我冥思苦想的时候,第一位同学举手回答个这个问题,虽然说错了,但是有胆量,还是值得我鼓掌的!第二位同学回答:“4月21日。”滕老师就给了她点提示:“4月21日的后天是几月几号啊?”这位同学马上改正确了。接下来,滕老师问了好多关于阅读的问题!
滕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阅读的知识,如:每个普通的小学生平均每年所说的语汇是5000个,而大量阅读的是10000个。并给我们说了多阅读的五要点:
一、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图书馆或书店,并经常和朋友、家人一起到那里读书。
二、在家里要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书柜,把自己看过的书都“藏”进去。
三、在家里的卫生间放一个袋子,里边放短篇文章。
四、最好在床头放一个阅读灯,读书的同时也要保护眼睛。
五、在家庭里设定一个阅读日,邀请朋友一起参加。这五要点可要铭记在心啊,这就是滕婧老师的秘方!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我虽然没有举手回答,但在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让我们的在作文中语句更优美,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文化!
在讲座的最后,老师也懂给了我们祝福,阅读:大量阅读,通过阅读得到更多的“宝物”。悦读:阅书可以让我们高兴起来。越读:通过阅读超越自我,跨越阅读过程中的横栏。
对啊!书是我们知识的来源地,是我们人类的挚友。我喜欢阅读,因为我抵挡不住它们的神秘、多彩。阅读,让我更深入了解了社会。阅读,让我更加了解世界的美好与无穷!
阅读,如此的美妙,让我们一起遨游在书的海洋里!
文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4
文学欣赏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心灵放松的地方带着我们的感情去体会作品的真情感受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感情变化那背后的故事触碰我们的心灵那片天地带给自己无穷的韵味从而可以达到自我的放松。也可以在其中学到我们学不到知识让我更加了解到生活中每个人都像作品的人物一样只是现实的一个缩影。也许没有发生在身边但能感觉好像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这就是我喜欢文学的所在想通过文学欣赏的学习来更能够深刻的体会作品的每一处我值得发现的灵魂。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我学到了一些欣赏文学的基础记得我在第一节课上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想通过文学欣赏的来更加的了解红楼梦的每个人感情之后再看红楼梦电视就觉得更能够体会到当中的人物感情我的心也跟着一个家族兴衰变化过程而变化。记得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是关于欣赏《西游记》欣赏完了后老师叫我们说说自己喜欢当中的那个人有些人是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老师跟我们把每个人物讲得很全面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否定一个人而是要看到别人的好提醒别人的不好而让尽可能不让它发生。
在课中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到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和调节心理态度的能力通过老师给我们放映的百家讲坛里面讲的故事于丹就像一位优秀的调味师把每一份菜调到恰到好处让我们顿时恍然大悟受益匪浅《论语》的稀析让我们了解到里论语中每一个哲理两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的哲理今天我们更要学习的经纶和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更重要的是老师能够给我们收集到这些首先我想对老师说的是“谢谢”虽然有时候来的人很少但老师仍然很尊重我们都会为我们精心布置好每堂课的内容而少部的同学没有对待好这门课程曾经的台上的说过的话是否承诺了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想说不管是什么人我们都得互相尊重才是更人相处的基本吧何况师生这些话也许是话题之外可也是我想说的我是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忘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学了吗?
文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5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通过此次网上继续教育学习,园林专业学习了园林设计原理、园林各要素整体布局、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综合性公园设计和专类公园等。公需课程学习了TRIZ理论的资源分析、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解题过程与方法、物质场分析、TRIZ与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本次学习使我了解了园林工程专业的设计发展动态,掌握了本专业的最新设计理论,通过自己认真的学习使我获得很大收获,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现就本次学习体会阐述如下。
一、景观园林学习中的感受
通过学习园林知识,以及比对各国园林的异同,丰富了自己的景观知识,在设计的时候有了清晰的思路,想要设计什么,想要遵从何种风致,都在之前的理论学习中有了明确的概念。在接触了实际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后,发现我国的景观设计近年来在强调功能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设计感和时代感。这也就同时要求设计师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迎合人们对景观欣赏的需要。
学习景观设计是一个不断肯定与否定的过程,刚开始,会有许多的想法掠过脑海,但是却抓不住什么,零星的片段和支离的画面总是扰乱我的思路,这个过程的设计思路繁复紊乱,慢慢的经过对设计方案的散碎的想法也就跟着渐渐消失了。有了大致的方向确定了设计风格后,就着手于收集和精炼该风格的特征和神韵,无论是东方园林还是西方园林都有自己特殊的特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何种特征来表现设计方案,以什么特征为表达的主题则又成了新的问题,例如根据实际要求与要求确定设计的景观风格为中式风格,那么这个景观中应该出现中式园林的元素。那么如何精炼具有特征的元素并加以利用就是设计者进一步应该考虑的问题,在选定一个自己认为最具有表现力和代表性的元素之后,放到自己的布景中,并且贯穿整个设计的思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设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学习并与致用的,我认为作为一名设计者,是为服务他人和社会而存在工作的,所以我对自己的设计学习更偏向于如何更好的为人服务。我们设计的东西是否能让使用者在使用与置身其中时感觉到舒服与和谐,是否能让他们有新的体验或勾起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在现代的城市中,人情总是越来越淡薄,我想在我们得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帮助人们沟通和添加这个城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我想这些也是设计人性化的体现。在设计中,更注重这个设计的参与性,人们是否能都参与这个设计中,体会生活,而不是仅供观赏的艺术品,更多的强调设计的参与性与适应性。
二、中西方园林的风格比较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理应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唯理与重情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综合以上的叙述,已可以大略理出东西方古典园林风格的异同。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然而比较并不是研究的终极目的,在当今景观园林领域,单独、孤立的谈论任何一个流派或一种风格已没有多大意义,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是景观创新设计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而着眼与实践和创造,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呈现出新的生机。
总之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提高,我将在我今年的工作中把我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